新華網日內瓦9月9日電(記者張淼 劉美辰) 世界氣象組織9日發布年度《溫室氣體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的三種主要溫室氣體濃度均創下新高。
公報稱,2013年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及氧化亞氮濃度均創新高,其中二氧化碳濃度為396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相當于工業化前(1750年)水平的1.42倍。初步數據顯示,受地球生物圈吸收量降低及排放逐步增加的影響,2012至2013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了2.9ppm,為1984年以來的年度最高增幅。
此外,2013年地球大氣甲烷濃度為1824ppb(1ppb為十億分之 一),相當于1750年水平的2.53倍;氧化亞氮濃度為325ppb,相當于1750年水平的1.21倍。
公報稱,受長期存在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影響,1990至2013年間,地球大氣的輻射強迫增加了34%,其中二氧化碳的貢獻量約為八成。輻射強迫是指由于氣候系統內部變化,或二氧化碳濃度、太陽輻射等外部因素變化,大氣對流層頂垂直方向上的凈輻射變化。在溫室效應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輻射強迫也會隨之增加,因此測量輻射強迫可以推測溫室效應的危害程度。
公報今年首次涵蓋了溫室氣體造成的海洋酸化影響,并稱,海洋可吸收人類排放二氧化碳的約四分之一,但吸收二氧化碳量增加會導致海洋酸化,目前海洋酸化速度為過去3億年中前所未有。
世界氣象組織總干事米歇爾·雅羅表示,去年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值為近30年來的最高增幅,由于二氧化碳可在大氣及海洋中存在數百年之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將對全球變暖和海洋酸化造成不可逆的累積影響。
世界氣象組織的《溫室氣體公報》始發于2004年,主要發布地球大氣中各類溫室氣體的濃度和變化趨勢。大氣溫室氣體濃度是指經過大氣、生物圈和海洋復雜的相互作用后滯留在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