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小敏 彭一鵬 )11月7日,立冬。一大早陳兵魚笑嘻嘻地走向他的麥田。他邊走邊說:“這是個好兆頭,期盼來年有個好收成。”
他口中的“好兆頭”指的是前幾天的那場秋雨。往年立冬前后,小麥要“喝足”冬灌水,以保障來年豐收。陳兵魚說:“去年這時候我正忙著安排工人鋪滴灌帶準備澆地,而今冬的麥子可以說不用再管理了。一會我就回城里的家了。”
陳兵魚是個地地道道的莊稼人,今年是他種小麥的第37年。2018年,他成立了華陰市鵬真農機專業合作社,當時流轉了1000畝土地,現在已經擴大到了3800畝。他說,只要把田種得一年更比一年好,自己就會有很大的成就感。
陳兵魚查看小麥生長情況
如何實現糧食高產穩產?他總結了兩點:“一是要選用優良品種,二是要科學管理。”
陳兵魚敢于“嘗鮮”。就小麥的品種而言,這些年他多次更換小麥種子,力爭促進小麥單產提升,實現增產增收。今年他選種的是鄭麥136和徐麥35,他說,這兩個品種的麥子秸稈硬,不易倒伏。
就科學管理來說,他認為農業機械的應用和種植者的管理技術都很重要。在他合作社的倉庫里停滿了各式各樣的大型農業機械。其中,有兩臺農機是他前不久剛購置的,一臺是拖拉機,一臺是驅動耙。
他介紹,這臺拖拉機是動力換擋,牽引的是深翻犁,操作方便,故障小,農業生產效率高。使用驅動耙是為了達到碎土、鎮壓、平整土地的目的。
陳兵魚使用的農機更新周期比一般種糧戶要短。像植保無人機他幾乎每年要更新一次。
去年他還淘汰了迷宮式滴灌帶,更換成了貼片式滴灌帶。他說,貼片式滴灌帶的特點是在水壓充足的情況下才會出水,且滴頭出流均勻,不存在地勢低洼處流速快、地勢稍高處流速慢現象,能夠使水分、肥料均勻地作用到作物根系層,真正實現了水肥同步,提高了水肥有效利用率。
清風吹過,連片的麥苗輕輕晃動。陳兵魚地里的麥苗明顯比鄰畔的麥苗矮一些。他解釋,他比鄰居家種得晚一些,理由是“麥無二旺”。今年秋播期氣溫較往年同期高,小麥的播種時間也要相應延遲,否則容易出現旺長,待進入到越冬期后,小麥植株自身的抗性較弱,影響來年產量。適期晚播,雖不能完全避免小麥旺長,但是相對來說作了規避。
為提高大豆自給率,保障糧食安全,2022年,我國大面積示范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而陳兵魚在2021年已經套種了玉米和大豆,但當年他的收成并不好。他說,頭一次試種,農藥選用不當,導致農作物葉面干黃,缺乏生長所需營養。同時,兩種作物間隙太小,收割不便。
2022年,他更換了農藥,并按照6行大豆、4行玉米,中間間隔1米的方式進行種植。當年他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獲得豐收。周邊農戶也紛紛效仿。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23年,在全省農民豐收節活動中,陳兵魚被授予“糧食生產貢獻獎”三等獎。明年,他計劃再買一臺最新型的收割機,或許還會嘗試種植一個新品種的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