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清明時節,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清明節氣也因此而得名。這一天,人們會前往祖先墓地掃墓、祭拜祖先,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和敬意。除了祭祀祖先,人們還會進行一系列的傳統習俗和活動,其中之一就是蕩秋千。
蕩秋千具有農耕祈福的寓意。清明節正值春季農耕的關鍵時期,人們希望來年有一個豐收的季節。蕩秋千是一種鍛煉身體的活動,可以增強農民的體力和耐力,同時也寓意來年農作物茁壯成長、豐收喜悅。
秦嶺北麓、西岳華山腳下有一片綿延起伏的臺塬,在臺階邊上有一個叫司家的村子,站在這里向南眺望,華岳仙掌盡收眼底;向東遠眺,潼關要塞一覽無余。
司家村地處華陰市孟塬鎮,雖然村子不大,但卻流傳著許多遙遠的故事,延續著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秋千、迷胡、跑竹馬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特別是司家秋千已經成為村里的文化符號,不僅十里八鄉的人們慕名前來,而且名氣也擴展至山西、河南一帶。
一
據說在清朝咸豐年間,司家村就是潼關守軍的后勤基地。駐守在這里的一個胡姓軍官看到士兵生活單調,訓練之余經常酗酒賭博。為了整肅軍紀,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讓人在營區搭起一些秋千架,組織士兵開展蕩秋千比賽,一時間群情振奮,躍躍欲試。自從開展了蕩秋千活動,軍營變得生機勃勃,士兵們既將建了體魄,又戒掉了酒、賭惡習。后來隨著戰事的平息,士兵轉身為民,蕩秋千習俗從此保留了下來。
伴隨著幾百年發展,司家秋千也從最初的“架子秋”,發展到現在的線輪秋、牌樓秋、八卦秋、竹桿秋、轆轤秋、天平秋、獨桿秋、地輪秋等九種形態。“線輪秋”形似紡車,“牌樓秋”裝飾豪華,“八卦秋”多人乘坐……不同秋千玩法不一,有的如“凌空飛燕”,有的似“蜻蜓點水”,有的像“太空飛車”,有的如“蜘蛛吐絲”。令觀者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有一種 “竹竿秋”,是用兩根長長的竹竿代替繩子,蕩起來難度大,因為竹竿不像繩子柔軟容易擺動,要靠巧勁才能蕩起來,更難的是,在秋千下面有一個水塘,蕩秋千者身體從水塘上掠過,如同燕子掠過水面,驚險而刺激。停下來時必須順著慣性跳離水池,否則就會掉到水里,成了“落湯雞”。膽小者不敢跳下,只得等秋千停穩后,對著圍觀的人群叫一聲:“老哥幫忙”,這時,就會有人應聲拉你一把,逗得周圍看客忍俊不禁。于是人們把這種秋千也叫“老哥秋”。
還有一種“轆轤秋”,在三米多高的橫梁上固定一個“轆轤”,將一根繩子從轆轤上繞過,一端系著踏板,另一端用來發力。玩者雙腳踩著踏板,雙手使勁向下拉繩子,身體就會慢慢升起來,直到用手摸到轆轤才算成功。玩這種秋千失敗者多,因手和腳分別著力在繞過轆轤的繩子兩邊,要靠手臂力量把身體拉上去,臂力不夠拉不動身體,平衡不好會摔得人仰馬翻,摔倒也沒關系,下面鋪有厚厚的麥草或墊子,不會受傷。大家風趣地把這種秋千叫做“熊跌膘”。
蕩秋千不僅是一項娛樂活動,也是一場比賽。在“天平秋”上經常進行打擂比賽,這種秋千架得很高,橫梁上并排懸掛兩個秋千,立桿上寫道:“萬丈高桿看好漢,十丈長索識英雄”,人們把此秋千稱作“好漢秋”。因為兩個秋千并排在一起,容易看出蕩者的水平高低。有趣的是巾幗不讓須眉,男女之間會來一番比賽,秋千越蕩越高,觀眾的掌聲此起彼伏,如果男的敗下陣來,就會在一片笑聲中紅著臉溜走。也會進行雙人比賽,常常是配合默契一方能夠獲勝。
最難蕩的是“獨桿秋”,它是用一根單獨的竹竿來代替繩索,竹竿下端固定著踏板,人踩在上面身體抱住竹竿,只能用巧勁把身體蕩起,如果用蠻力就會東倒西歪難以控制,需要一定的膽量和技巧。
二
清明節時節,百花爭艷,油菜花遍布鄉間,迎春花綻放枝頭,濃綠麥苗鋪滿大地,一幅幅濃墨重彩的鄉村風景畫令人陶醉。農民剛從新年喜悅中回過神來,又走進這飛絮楊花的時節,心情無比暢快。
人們脫去了厚重的棉衣,身心變得輕快愜意,秋千如同一種標識,把人們感召在一起,在季節邊上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遠遠望去,那些蕩秋千的人們,有的似金雞獨立,有的如銀燕穿梭,有的似蛟龍鬧海,看得人蕩氣回腸,如醉如癡。
司家村很早就有清明會,隨著時間更迭,秋千便與清明會融合在一起,逐漸演化現在的民間文化盛會——秋千會。此時,人們除了蕩秋千,還借此走親訪友,結伴郊游。秋千不但為人們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而且搭建起情感交流的場所和物資交易的平臺。秋千會常伴隨農副產品交易,各種商品琳瑯滿目,種類繁多的玩具吸引了孩子們的目光,牲口交易市場上,老人們的手指在袖筒里拿捏出成交的喜悅。戲曲、歌舞、魔術、雜耍紛紛前來助興。獨特的風味小吃吊足了人們的胃口,當地的辣子喝湯更是讓人們食欲大開。
這里,秋千已經成為一種民間文化,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不用買票,不收取費用,人們參與其中展示自我,在觀賞中愉悅心情,相識與不相識的人們自然地融為一體,人們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為膽小者吶喊加油、為勇敢者擊節叫好!孩子們玩著“地輪秋”,享受著美好的童年時光;老頭老太太也踏上秋千,絲絲銀發蕩漾出夕陽的無限美好。
三
早些年,秋千會沒有專用場地,清明會一結束,秋千就被拆卸下來,來年再重新搭建。在當地政府扶持下,司家村劃出一塊專用場地作為建設了秋千園,司家秋千從此長久矗立起來。2009年,司家秋千會被列入“陜西省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2012年,司家秋千代表陜西赴河南開封參加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舉辦的“中國秋千展演暨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絕技絕藝(秋千)大賽”,榮獲金獎;2013年,華陰市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秋千文化之鄉”。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八屆秋千文化旅游節,今年清明節期間將舉辦第九屆秋千文化旅游節。
未來,司家秋千在打造傳統品牌的同時,也將融入全國各地秋千品種,植入網紅等現代元素,整合華陰地方民俗文化,增加新的旅游消費產品,不斷完善旅游配套接待服務設施。
加大非遺保護傳承力度。組織專家對瀕臨失傳的一批優秀民俗文化進行搶救、挖掘、保護和傳播,通過認定傳承人、舉辦培訓班等措施,確保秋千技藝得到有效傳承和發揚。
建設秋千主題文化公園。將目前的秋千文化園升級建設為全國秋千文化主題公園,并舉辦秋千特技競技比賽,提高秋千的競技水平,吸引更多觀眾參與,擴大秋千文化的影響力。
打造關中明清特色民居。依托司家古寨墻,挖掘開發軍屯文化,對古寨內原有民居進行修舊如舊,打造關中精品民居民宿,融入大華山旅游經濟圈。圍繞司家村的秋千、古寨墻、軍屯、祭祀等民俗文化和臺塬、農耕等豐富的鄉村旅游文化,結合秋千文化旅游節,形成“山下留客”新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