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市岳廟辦衛峪小學內,老腔藝人正在授藝
陽光灑在山川田野,一位老者抱著月琴坐在塬頭,悠長又飽含滄桑的老腔旋律飄蕩在空中。“天蒼蒼,地茫茫。黃河華山是家鄉。我要吼,我要唱。老祖宗的東西不能忘……”
這是11月29日華陰市影劇院(老腔劇場)非遺音畫《夕約老腔》的表演現場,生動逼真的舞臺表演讓觀眾久久沉浸其中,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欣賞與眾不同的視聽盛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華陰文化底蘊深厚,列入各級政府保護名錄的非遺項目就有32項。保護傳承是責任義務,創新發展是使命擔當。”華陰市文旅局負責人說,立足“文旅立市”戰略,圍繞“山下留客”需求,華陰市充分挖掘、利用厚重的非遺文化資源,以文促旅、以旅興文,策劃編排了這部以非遺民俗文化為主題、以華山故事為內容的演藝節目——非遺音畫《夕約老腔》,邀請游客游覽華山之后于傍晚相約劇場看老腔。
“咱華陰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有老腔,還有華陰迷胡、華山戲法、華山神話傳說等。”
“爺爺,那你給我講講唄。”
“爺爺帶你去看場演出,看完你就明白了。”
“太好了,爺爺咱快走……”
舞臺燈光漸明,聳立的華山云霧繚繞,宛如仙境。十位仙女手持寶蓮燈上場,翩翩起舞。
“輕彈一曲相如賦,冥冥月老牽紅繩。未曾耳鬢相廝守,花蝶雙飛鸞鳳鳴。”伴著迷胡《寶蓮燈》委婉柔情的曲調,面容俊秀、雙眸靈動含神的三圣母扮演者揮動長綢,隨影而舞,演出活靈活現,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華山神話故事的魅力。
幕啟,夜色如墨,繁星點點。時腔皮影《蕭史弄玉》演出開始,皮影人物蕭史、弄玉出現在舞臺上,柔美歡快的華陰時腔緩緩回蕩。“鳳臺誰人在吹簫,婉轉縈回繞碧瑤,聲聲贊譽蕭史美,曲曲爭說弄玉嬌……”
轉場,燈光直射舞臺中央。夕陽下,田野里,勞作后的村民蹲坐歇息,蛙鳴陣陣,村民們載歌載舞,表演迷胡《五更鳥》《自得其樂》經典選段。
臺上,鼓樂鏗鏘,唱念做打;臺下,喝彩陣陣,掌聲不斷。
隨后,民舞《祈雨送福》、華山鑼鼓《慶豐鑼鼓》依次上場,姑娘和小伙子們手持谷穗、高粱穗,載歌載舞,分享豐收的喜悅,演出圓滿結束。
一個個精彩的節目,展現了華陰非遺文化的魅力,也讓現場高潮迭起、歡聲雷動,大家紛紛用手機記錄精彩時刻。
“我們以鄉土、鄉情、鄉愁、鄉趣為主題,選取了《寶蓮燈》等華山神話、《關中古歌》等華岳聲腔、《慶豐鑼鼓》等華陰民俗節目進行整合編排,在傳統戲曲的基礎上加上舞蹈、鑼鼓、演員技巧以及觀眾互動等元素,實現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統一。”導演黨安華說。
“這臺節目已預演了6場,社會反響良好。接下來,我們將不斷打磨提升內容,加大創新傳承力度,把這部劇打造成獨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演藝,讓華陰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更加熠熠生輝。”華陰市文化館負責人說。
(記者 姚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