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奇險峻秀的華山腳下,有一座文明美麗的城市——華陰,他先后榮獲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市、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2020年,取得“省級文明城市”的稱號。次年,華陰市新一屆領導班子乘勢而上、順勢而為,提出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奮斗目標,被中央文明辦確定為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華陰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群眾最歡迎的事情做起,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問題改起”,按照“硬件建設項目化、工作推進網格化、志愿服務特色化、宣傳教育常態化”的總體工作思路,注重城鄉統籌、全域創建、全民動員,加快創建“信仰堅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目前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調動華陰市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營造文明城市人人共建、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濃厚氛圍。本報從即日起,推出華陰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雄奇華山映襯下的長澗河(資料照片)。記者 李沛華 攝
小區中,從無人管到合力辦,一度怨聲載道的聲音不復存在;
市場內,搭建平臺創模式,安全有序激發市場活力;
村莊里,家庭小美聚合鄉村大美,群眾獲得感不斷提升;
……
小區硬核美顏,群眾舒心了
“現在回來,再也不用為停車發愁了,即便坐在院子里,心情也特別好!”華陰市市民王慶華說,“以前,小區車輛亂停亂放不美觀不說,打雷下雨私拉電線給車充電還有漏電走火的危險。”
小區居民多次坐一起協商,卻一直未能解決。究其原因,2007年建成的小紅小區屬于三無小區,溝通協調是最大難點。
2022年三無小區提升改造進入攻堅階段,事情迎來轉機,華陰市逐步對30個三無小區進行改造升級,小紅小區也納入整治當中。
負責三無小區治理主體單位太華街道辦組織委員劉娟介紹說,首先通過對有3名以上黨員小區單獨組建黨支部,不足3名黨員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則組建聯合黨支部,讓小區有人管;其次搭建鄰里議事角落,聯合社區干部、包聯單位、黨支部小組一起,讓事情有人辦。“前后七八個人進行四次協商,利用七、八兩個月時間由創文包聯單位城投公司完成了提升改造,安裝充電設施、規劃停車位、搭建車棚。”
車輛有了秩序,又對墻體進行粉刷、張貼了創文標語、增設了健身器材,建成了讀書屋。“通過改造,小區無人管的惡性循環現象再也沒有了,如今沒事了還能在讀書屋看看書,真好!”王慶華補充道。
據統計,華陰市三無小區治理工作開展以來,共成立小區黨支部13個、業主委員會6個、自治小組20個,解決議事場所11個,安裝智慧門禁系統30套。
城市更新,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華陰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強改造,“老破小”變身“新家園”,幸福指數在居民家門口噌噌地往上漲。
黃色色調大氣典雅,花園式廣場讓人樂在其中,同時居民還可以閑暇時打場籃球。位于太華路北段的工商銀行小區,建于上世紀80年代,是個典型的老舊小區。曾經,人們對它的印象是設施舊、環境差。但在今年,它實現華麗“變身”,面貌煥然一新。“小區內3棟建筑、82戶居民對改造非常滿意。”該小區物業負責人楊會文介紹,小區改造過程中的墻體粉刷、路面修復、院子小廣場設計,包括現在正在進行的網線預埋等都是前期社區同志入戶走訪、組織多場居民代表會議,共同商議、公開公示以及住建部門向上級申請定下來的。
今后,華陰市將繼續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在尊重民意、結合實際的前提下,堅持一區一策,為居民創建基礎完善、功能齊全、整潔美觀、舒適和諧的生活環境。
市場升級改造,群眾開心了
2022年11月10日下午,華陰市200平方米的零工市場內座無虛席。“疫情當下無法出門,家門口找點事,關鍵有錢掙。”第一節課結束,西關村王京和康營村銀華收獲頗豐。“我們是從華陰就業抖音平臺看到有16名留守婦女就近就業,因此也報了名,4天的學習全都是免費的,真讓人興奮。”
“我到華陰20年,南橋、市醫院周邊,長期有群眾站在馬路邊找工作。”華陰市勞動就業服務中心市場股股長周輝說,馬路零工最大影響就是破壞環境衛生,擾亂市場秩序。
零工職介、勞動維權、就業綜合服務……經過兩個月建設,一座位于華陰市華岳大道西城子村建材市場處的零工市場于2022年9月8日掛牌開放,此舉標志著華陰城區馬路市場徹底取締。平臺有了,想徹底改變群眾站馬路打零工的習慣很難,因此華陰市勞動就業服務中心以滿足打工者充分就業為出發點,對接用人企業,通過零工市場各類平臺發布招聘信息,讓老百姓看得到、愿意來,短短兩個月,200多人在這里找到了工作。
“我們還將單位職業介紹業務放在這里,還有免費技能培訓、創業擔保貸款等多項擴展服務。”周輝邊帶我們參觀邊詳細介紹零工市場給華陰就業帶來的新氣象。
市場,反映一個城市的靈魂和底色。從用工市場到商貿市場,從建材市場到菜市場,近幾年,華陰持續推進市場升級改造,通風、照明、排水、軟硬件設備都有極大提升,使用體驗得到很大改善。
“多虧市場監管局綜合執法大隊幫助我們解決水循環機、增氧機問題,順利搬進城北菜市場。”
“新鮮、秤足,來這買菜安全放心。”
“以前一個事好幾個部門管,如今農產檢測、復稱臺、消費糾紛一站解決,老百姓權益得到很好保護,都愿意來這兒買菜,我們的生意越來越好了。”
……
“這次改造升級最大亮點,就是把文明安全納入各個環節,賦予菜市場多元價值。”參與菜市場改造的市場監管局綜合執法大隊郭英濤介紹,之前的菜市場“臟亂差”,地上濕漉漉地沒辦法下腳。改造后,以往的“客商相爭”變為“客商相親”。為了市場更規范有序,他們在工作中不斷摸索,區域劃分,避免了食品交叉污染,方便統一管理,提高相互競爭力;劃出自產自銷區域,減少在路邊擺攤的小攤販;還有三站合一、增設停車位和垃圾分類等。
一份付出,一份回報,改掉了歷史遺留問題,帶來了良好的市場秩序,購物環境好了,群眾心情好了,城市也更文明了……
城中村的蝶變,群眾暖心了
藍天白云下,置身華陰市西王村文化一條巷,村里歷史文脈和文化內涵盡顯眼前,村莊煥發獨特魅力。“如今干凈整潔、文明和諧的模樣讓很多人不敢相信它之前有諸多不美。”“90”后包村干部楊敏感慨道。
華陰市西王村屬于城中村,規劃滯后、基礎設施不完善、衛生條件差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群眾。2021年,華陰大力開展創文工作,持續推進城中村“面子”“里子”改造。
“依據創文標準,首先從軟硬件改造開始,利用9月、10月兩個月時間,對城中村‘飛線’進行了整治、對所有破損路面進行修繕,安裝照明燈,同時將環境衛生打包給華陰北控物業管理,督促村民做好門前三堆。”負責轄區6個城中村改造的太華街道辦副主任姚永杰說,“在此基礎上,因地就勢打造‘文化一條巷’,它兼具治理和惠民作用,群眾經過時可以受到熏陶和教育。”
改造和治理同步進行,華陰市完善了五級網格化體系管理,健全了“一約四會”制度,創新出支部包片、黨員聯戶。同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疫情防控、主題黨日活動、文化下鄉、巡堤查險等活動的開展拉近了村民和村干部的距離,提升了群眾滿意度。
如今在華陰城區,一件件關系群眾日常生活的操心事、煩心事得到了高效解決,實現了轄區管理聯系無縫隙、管理無盲點、和諧有保障。下一步,華陰市將繼續探索創文工作新經驗、新做法,整合轄區資源優勢,以多種形式延伸管理鏈條,突出責任導向及為民實效,以“微治理”為突破,打通市域社會治理“微循環”,實現了治理主體多元化、手段精細化、管理智慧化、成效顯著化,不斷為群眾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務,讓基層“微治理”釋放出改善民生的“大能量”。 ( 通訊員 閆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