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
巍峨浩然的華山腳下,有一座烈士陵園。在這里,一位退役軍人四十一年如一日,守護著烈士陵園,守護著一名戰爭幸存者對已故戰友的感恩和對生命的敬畏,守護著華山腳下的紅色基因。他就是全國模范退役軍人、陜西省道德模范、華山烈士陵園義務守陵人張順京。
時間的指針撥回1979年。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張順京的很多戰友都犧牲了。張順京自己,也被一枚炮彈擊中,倒在血泊中昏死過去。直到戰友發現混在尸體中的張順京還有一點脈搏,這才把他從死人堆里救了出來。張順京住院241天,做了6次手術。命算是保住了,可是卻終身殘疾,一小塊彈片永遠地留在了他的大腦里,造成他左側偏癱,一級傷殘。那一年,這名叫張順京的小戰士,只有21歲,是一名剛入伍一年的新兵。
結束治療,張順京來到陜西省榮譽軍人康復醫院進行休養。說是休養,張順京也沒閑著,拖著他行動不便的腿在收發室幫忙,發發報紙,送送信件。在一次散步的時候,張順京看到了荒草叢生的烈士陵園,一瞬間他想到了硝煙四起的戰場,想到了自己犧牲的戰友,更想到了被戰友從戰場上救下來的自己……
“我要為他們守墓!”張順京毅然選擇了這條不被別人理解的路。1982年,華山腳下的烈士陵園,來了一個身高一米九、走路一瘸一拐的傷殘軍人。他把家也安在這里,他守著他的“小家”,也守著他那些戰友的“大家”,更守護著一名老兵對革命烈士的深沉敬意。
烈士陵園大門坐西朝東,大門正中懸掛著“烈士陵園”四字匾額,兩側的墻壁木板上書寫著“先烈業績耀千古,浩然正氣壯華岳”幾個大字。陵園內建有一棟三層磚混結構的天福堂,正下方的牌匾亦刻有“革命先烈 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每逢清明,是張順京最為繁忙的時刻。
清晨,前來祭奠先烈的人們陸陸續續到訪。有學生,有農民,有工人,有白發蒼蒼的老者,有年輕的媽媽帶著剛剛學步的孩子,有風華正茂的大學生。
人們掃墓,敬獻花圈,默哀。當默哀的鐘聲停下的那一刻,張順京便為在場來吊唁的人們講述英烈們的故事,揭開一段段被塵封已久的革命故事。
“王銀生從小在華山采藥,他帶領7名解放軍從一條小路上山奪取北峰,才有了智取華山的故事。智取華山一役是我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宋占中烈士犧牲時只有十七歲,他是為了搶救戰友生命而犧牲的”
“王天錫烈士生前是騎兵大隊長,苦練騎馬作戰的能力,積累了豐富的騎兵作戰經驗。”
為了講好英雄故事,張順京查閱文獻資料,找老革命了解情況。這些英雄們在張順京的努力下,從塵封的歷史深處走來,逐漸變得清晰、變得高大、變得鮮活。或許他們的墓碑上只留下了簡單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但他們為革命信念拋頭顱、灑熱血的那些歷經歲月卻依然滾燙的精神,在張順京的努力下,被知曉和傳承。
烈士陵園在張順京的努力下,變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張順京不但在烈士陵園里講,也被邀請去企事業單位、部隊、學校里講。高強度的引導和講解工作對張順京這樣一個身體不便的人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張順京卻說:“學生來的時候,我站在前面講,那是我最快樂的時候,再苦再累我也高興,我把紅色基因傳給他們。”
烈士陵園里,兩棵筆直的松柏高大挺拔。這是張順京初到陵園時和妻子一起親手種下的。兩棵松柏像張順京一樣,為長眠于此的革命烈士遮風擋雨,也見證了張順京41年來的深情奉獻。1997年,華陰市把烈士陵園定為“華陰市中小學德育教育基地”;2014年,被華陰市定為首個“國家烈士紀念日”紀念場所;2020年,被共青團渭南市委命名為“渭南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1年,被中共渭南市委宣傳部命名為“渭南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隨著張順京的事跡被更多人知曉,烈士陵園也成為革命教育基地,在這里有更多的人了解革命故事,更多的孩子傳承紅色基因。比起他自己的榮譽,這些更讓張順京欣慰。張順京要讓他守護的這些英雄,成為紅色歷史的一段引言,讓人們通過這些英雄的故事來閱讀那個風雨如晦的時代,來理解那些從容無悔的精神,來傳承那些堅定耀眼的信仰。
華山腳下,一座座樸素的豐碑,記載了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長眠于翠柏間的烈魂,譜寫了天地之間的英勇氣節。張順京總是說:“黨和國家沒有忘記這些犧牲的戰友,我們都不會忘記。我要堅持把這些英雄的故事講下去,把紅色精神傳承下去。” (陜西省退役軍人事務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