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上午,渭南市2021年“中國旅游日”宣傳活動在華山腳下舉行。記者 楊青山 攝
陜西網訊(記者 楊青山 唐雙燕)初夏的渭南,華山疊翠、黃河瀲滟。為加快文旅融合,建設華彩渭南,充分發揮旅游業在傳承文化、提升素質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在全社會營造關注旅游、參與旅游、支持旅游、推動旅游發展的良好氛圍,5月19日上午,由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華陰市人民政府、華山景區管委會、華旅集團主辦,華陰市文化和旅游局承辦的“華彩渭南·與您相約”2021年“中國旅游日”宣傳活動在華山腳下舉行。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馬小紅,華陰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黨鋒,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郭雅文,渭南市委文明辦辦公室主任連江華,市文化和旅游局三級調研員劉煜共同啟動宣傳活動。華陰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苗席俊、渭南市博物館副館長李國棟及各縣(市、區)文化和旅游局、高新區、經開區、鹵陽湖文旅局相關負責人,各景區管委會、網紅代表和市民群眾等2000余人參加活動。
華彩渭南魅力綻放 “小紅帽”點亮文明旅游
馬小紅說,今年來,渭南市委、市政府對文化旅游發展高度重視,將“加快文旅融合建設華彩渭南”作為全市“十項重點工作”大力推進。聚焦“黃河文化標志性旅游目的地”這一目標,以爭創“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家旅游消費試點城市”為抓手,大力實施“旅游引領”戰略,推動山水旅游揚優成勢,紅色旅游領跑全市,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為慶祝建黨百年華誕,精心策劃6條紅色線路,舉辦了渭南市首屆千車萬人游活動、渭南鎮江、福州“雙城萬人游”活動。“黃河華山、人文渭南”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的對外影響力、美譽度不斷提高,消費市場認可度、游客滿意度顯著攀升。希望全市文旅系統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把旅游日活動辦出特色、辦出成效,使“中國旅游日”真正成為渭南旅游的宣傳日、推廣日和發展日。
為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文明旅游品質,加強文旅志愿服務組織建設,助力渭南文化旅游事業發展,渭南市文旅局成立了渭南文旅小紅帽志愿服務總隊、分隊、站隊等組織機制,進一步完善了市、縣、景區三級志愿服務組織網絡,做到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渭南文旅志愿服務網格體系,創新了新的旅游服務模式。
黨鋒致辭說,近年來,華陰市搶抓“一帶一路”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機遇,大力實施“旅游立市、產業強市、文化興市、生態美市”四大戰略,全力推進文旅融合,2019年成功創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先后榮獲“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市、中國旅游影響力年度縣區”等稱號,連續三年蟬聯“中國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百強縣市”,全面打響了“山水圣地、魅力華陰”品牌。華陰將以本次活動為契機,以更有力的舉措,更扎實的作風,推動各項工作再上新階,為建設華彩渭南作出應有貢獻。
網紅達人推介文旅資源 拍抖音拿萬元大獎
活動在百人廣場舞蹈隊帶來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中拉開帷幕,陜北秧歌把氣氛炒熱,永寧村威風鑼鼓隊霸氣登場,震天的聲響將現場激情點燃。當天,渭南非遺展演精彩紛呈:富平老廟老鼓、合陽脫口秀《大美合陽歡迎你》、歌曲《最美澄城人》、老腔《華陰贊歌》輪番上陣,“拿手好戲”呈現出渭南人熱情淳樸、爽朗耿直、自信樂觀的精神風貌,展現了各縣市區獨特文化風采和旅游發展的強勁勢頭。網紅旅游達人孟釗杰表示將持續用鏡頭向各地網友宣傳秦東大地上美麗的山水風光、風土人情和特色美食,展示華彩渭南美好形象,讓更多的人關注渭南、了解渭南、走進渭南。
“dou出渭南范兒”渭南文旅抖音挑戰賽正式啟動!本次活動持續到2021年8月31 日,獎金設置豐厚,設有一等獎1名,獎勵人民幣10000元;二等獎3名,獎勵人民幣8000元;三等獎5名,獎勵人民幣5000元。本次大賽作為全市文化旅游資源的一次集中展示,將對參賽作品進行評選,以更直觀、更簡練和更形象的方式,擴大渭南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儀式結束后,領導及嘉賓來到各縣市區展位參觀旅游產品、非遺產品及文創產品。在華州展位前,馬小紅、黨鋒仔細端詳了竹編作品中栩栩如生的駿馬,了解制作工藝、耗時長短、銷售情況等;來到合陽展位,馬小紅、黨鋒向鈺凝香負責人了解香草種植、芳香研學、產業發展等現狀;在澄城展區,馬小紅、黨鋒饒有興致地詢問黑瓷傳統與現代燒制工藝的異同之處,工作人員一一作答。馬小紅對各縣市區的展品表示肯定,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現代的創新思維與現代元素,優勢產品助推文旅融合,擦亮了“華彩渭南”名片。
八大主題活動精彩紛呈合力唱響渭南文旅品牌
渭南,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山水氣脈宏大,人文底蘊深厚,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自然山水、民俗資源、紅色印記。據了解,本次活動以“綠色發展·美好生活”為主題,推出“體育健身游、黃河觀鳥游、夜間休閑游、旅居康養游、研學旅行游、東府文化游、非遺傳習游、風土美食游”等八大主題系列活動,大力宣傳渭南市旅游資源,倡導“文明旅游、優質服務”風尚。今年“五一”,渭南迎來疫情常態化后的第一個游客接待高峰,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446.58萬人次,同比增長107%,旅游綜合收入13.27億元,同比增長111%,旅游產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活力,華山在十大熱門景區位列第三。
華陰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苗席俊向記者介紹,華陰市這次精心準備承辦了“中國旅游日”宣傳活動,啟動儀式上,廣場舞蹈隊、威風鑼鼓隊、華陰老腔向領導來賓、觀眾游客作了精彩展示。華陰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西岳華山所在地,也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老腔、迷胡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享譽海內外,楊氏文化、道教文化、武俠文化、紅色文化等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西岳廟、玉泉院、戰國魏長城遺址、華山御溫泉等國家、省市文化旅游景點多達210余處。
記者還了解到,各景區在中國旅游日宣傳期間將舉辦不同形式的宣傳活動,不斷推出惠民政策,對抗疫工作者、勞動模范等先進群體實施旅游優惠措施,全市公共文化場館擴大開放。五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時節,也是陜西秦東如詩如畫的旅游季節,熱忱的歡迎各方游客登華山、覽黃河、賞民俗、品陜菜,感受關中文化獨特風味和底蘊。
渭南市2021年“中國旅游日”宣傳活動現場。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馬小紅,華陰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黨鋒,華山景區黨工委委員張永江,渭南市委文明辦辦公室主任連江華,華陰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苗席俊等參加活動。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郭雅文,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三級調研員劉煜,華旅集團黨委委員工會主席劉力欣等參加活動。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馬小紅講話。記者 楊青山 攝
華陰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黨鋒致辭。記者 楊青山 攝
活動主持人。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市2021年“中國旅游日”宣傳活動現場。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市2021年“中國旅游日”宣傳活動現場。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市文明辦向市文化和旅游局授渭南文旅小紅帽志愿者服務總隊隊旗。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馬小紅向臨渭區、華陰市等縣市區授渭南文旅小紅帽志愿者服務分隊隊旗。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馬小紅授旗后與渭南文旅小紅帽志愿者服務分隊合影。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郭雅文向高新區教育文體局、經開區社會事業局、鹵陽湖文化體育旅游局、華山管委會、渭南市博物館授渭南文旅小紅帽志愿服務分隊隊旗。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郭雅文授旗后與渭南文旅小紅帽志愿服務分隊合影。記者 楊青山 攝
參加活動的領導向渭南文旅小紅帽志愿者服務分隊贈送志愿者服后合影。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馬小紅,華陰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黨鋒,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郭雅文,渭南市委文明辦辦公室主任連江華,市文化和旅游局三級調研員劉煜共同啟動宣傳活動。記者 楊青山 攝
網紅旅游達人孟釗杰發言。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文旅小紅帽志愿者代表趙鑫發言。記者 楊青山 攝
百人廣場舞《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記者 楊青山 攝
百人廣場舞《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記者 楊青山 攝
陜北秧歌。記者 楊青山 攝
陜北秧歌。記者 楊青山 攝
陜北秧歌。記者 楊青山 攝
威風鑼鼓。記者 楊青山 攝
威風鑼鼓。記者 楊青山 攝
威風鑼鼓。記者 楊青山 攝
威風鑼鼓。記者 楊青山 攝
威風鑼鼓。記者 楊青山 攝
富平老廟老鼓。記者 楊青山 攝
富平老廟老鼓。記者 楊青山 攝
合陽脫口秀《大美合陽歡迎你》。記者 楊青山 攝
歌曲《最美澄城人》。記者 楊青山 攝
老腔《華陰贊歌》。記者 楊青山 攝
老腔《華陰贊歌》。記者 楊青山 攝
老腔《華陰贊歌》。記者 楊青山 攝
老腔《華陰贊歌》。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市2021年“中國旅游日”宣傳活動現場。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市2021年“中國旅游日”宣傳活動現場,觀眾熱情回應。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市2021年“中國旅游日”宣傳活動現場,網紅達人正在直播。記者 楊青山 攝
渭南市2021年“中國旅游日”宣傳活動現場座無虛席。記者 楊青山 攝
儀式結束后,領導及嘉賓來到各縣市區展位參觀旅游產品、非遺產品及文創產品。記者 楊青山 攝
儀式結束后,領導及嘉賓來到各縣市區展位參觀旅游產品、非遺產品及文創產品。記者 楊青山 攝
儀式結束后,領導及嘉賓來到各縣市區展位參觀旅游產品、非遺產品及文創產品。記者 楊青山 攝
儀式結束后,領導及嘉賓來到各縣市區展位參觀旅游產品、非遺產品及文創產品。記者 楊青山 攝
儀式結束后,領導及嘉賓來到各縣市區展位參觀旅游產品、非遺產品及文創產品。記者 楊青山 攝
儀式結束后,領導及嘉賓來到各縣市區展位參觀旅游產品、非遺產品及文創產品。記者 楊青山 攝
儀式結束后,領導及嘉賓來到各縣市區展位參觀旅游產品、非遺產品及文創產品。記者 楊青山 攝
儀式結束后,與會嘉賓來到各縣市區展位參觀旅游產品、非遺產品及文創產品。記者 楊青山 攝
市民現場了解非遺產品及文創產品。記者 楊青山 攝
市民現場了解非遺產品及文創產品。記者 楊青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