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雖然只四十剛出頭,卻早已兩鬢飛霜,艱難斑駁了歲月,風霜刻深了皺紋;他雖然家住縣城,卻獨自一人扎根竹峪村,那是他對這片土地純粹的熱愛;他雖然是華陰市住建局的干部,卻和貧困戶成了知心好友,這是一份愛,一份承諾……他就是華陰市羅敷鎮竹峪村的第一書記王勇。
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貧困戶。
“你們這次來是送米、面、油,還是送錢,不用給我‘送政策、送崗位’。”貧困戶老劉對他說。沒想到,帶著滿腔熱情的第一次走訪就“碰了釘子”。
從村干部口中得知,老劉跟老婆離婚后就變得精神不振,日漸荒了農活,好吃懶做,躺在扶貧政策上不勞而獲,入贅上門的女婿也因為家庭貧困和他的女兒離了婚。現在就靠女兒打零工養活。
王勇看到老劉這種現狀,一有時間,就去走訪,給他想辦法安排工作,老劉也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脫不干。王勇沒有放棄,一次又一次的交談,一遍又一遍的勸導,他與老劉促膝長談:“你不要講理由,趁著自己還年輕,把日子過好,不要讓你女兒天天記掛。浪子回頭金不換,關鍵還是要靠自己勞動致富,如果你有信心重新振作,我們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你這樣懶下去,是要窮一輩子的。”
盛夏,在聒噪的知了聲中,熾熱的驕陽下,再一次去家訪時,他發現老劉的內心終于有所觸動了,便趁熱打鐵,聯系住建局,幫老劉在華陰市福慧家園物業公司安排了每月1600元的保潔工作。雖然老劉有了工作,但還是不放心,害怕劉保林思想有所動搖,每次回縣城先不回家看父母、妻子、女兒,而是拖著疲憊的身體去物業公司看望老劉,詢問實際困難,給他鼓勵。漸漸地,劉保林有了更多的變化。終于克服“等靠要”思想,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了穩定脫貧。
“蹲在墻角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是單身漢貧困戶黨紅權、黨永權兄弟倆生活最真實的寫照。有什么辦法能激發他們的脫貧內生動力呢?王勇開始給他倆尋找治“懶”良方。
黨紅權、黨永權最大的毛病就是“懶”。他剛開始從正面做工作,講政策、舉事例,他倆都如聽天書一樣,一聲不吭。正面不行,又講反面事例,講懶的后果,可是講這些還是無濟于事,難道就無藥可救?一次無意中的交談,他發現黨紅權羨慕本村“當羊倌,發羊財”每年收入3萬元以上的“脫貧之星”楊廠娃。他發現這個苗頭后,便在村上張貼“光榮榜”,大力宣傳楊廠娃的脫貧事跡,這讓黨紅權更加眼紅。看到黨紅權受到極大鼓舞,消除了懶惰心理,便積極主動申請了適合黨紅權性格特點的公益特崗,發現黨紅權工作認真負責,又為他在聚鑫工貿有限公司找了每月2100元工資的工作。黨紅權徹底變了,生活變好了,思想變先進了,人也變開朗了。
王勇把平凡瑣碎的事情做到極致就是不平凡。生活不能自理的高波波,也在他的幫助下,住進了養老院。前些年,當地農民爭當貧困戶,現在,竹峪村貧困戶有了可喜的變化,想主動脫貧;過去“等靠要”的貧困戶,現在靠雙手掙錢致富。
有人看到王勇的滄桑,更多的人看到的是他年輕的心。王勇堅信,要想讓貧困戶在經濟上站得穩,就必須讓他們在精神上站得穩;讓“輸血”變“造血”;讓他們通過辛勤勞動,實現穩定脫貧。(通訊員:李倩雯 編輯:張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