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古奔騰的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洶涌澎湃的壺口,是華夏民族的精神象征。千年傳承的老腔,是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民間優秀的藝人,是非遺文化的傳播者。老腔藝人的吶喊與黃河壺口的咆哮,融為一體,驚天動地。
華陰老腔是中國民間地方戲曲,發源于華山腳下黃河渭河洛河交匯處的華陰市雙泉村,已有兩千年歷史,是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了傳承振興老腔藝術,文化局先后舉辦了兩期培訓班,由國家級傳承人王振中、張喜民等老藝人親自授課并手把手指導,歷時三年多時間,培養了九十多位老腔新人。
圖為老腔學員匯報演出。
在黨安華導演的大膽創新和編排后,老腔藝人走出幕后,走上舞臺,用原生態形式直觀表演,給中國戲曲活化石這一古老的藝術增添了活力,為老腔的傳承振興帶來了生機。
新世紀以來,老腔藝術得到了廣泛關注和支持,老腔的傳承和創新成果輝煌。現在老腔藝術已走出了華陰,走出了渭南,走出了陜西,走出了國門。走進了國家大劇院,走進了人民大會堂,走進了央視春晚。
張香玲,雙泉村人,是老腔學員的優秀代表,師從張喜民老師。她能夠勤學苦練,精心鉆研,持之以恒,跟隨師父多年登臺歷練,很快就能獨立演唱,F在已能演唱多部老腔皮影本戲,被譽為老腔皮影戲女子第一人。
張香玲老腔皮影藝術團成立幾年來,從皮影戲到原生態表演不斷進步,從傳承到創新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多次代表民族藝術出國交流演出,經常應邀到各地演唱。老腔藝人的足跡遍布天南地北。
省文化廳趙曉強處長陪同新西蘭客人,來雙泉村考察、協商、選定老腔赴新西蘭文化交流演出事宜。
2018年3月,華陰老腔香玲團隊在新西蘭文化交流演出。
2018年8月,華陰老腔香玲團隊到德國文化交流演出。
西安至成都高鐵開通,老腔應邀在首列朱鹮號列車上給乘客演出。
老腔藝人從華山北站乘高鐵出發,把老腔藝術帶到祖國的東西南北。
2016年央視戲曲春晚節目《回家過年》,原班演唱。
2016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節目《華陰老腔一聲喊》,翻唱。
攝影、文稿:郝富倉(太華風竹)
郝富倉:
中國攝影師協會會員
陜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渭南市攝影家協會會員
渭南市企業家攝影協會會員
華陰市攝影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