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東西寬大約80米,南北長大約150米。城內有4條巷道,東西走向。四條巷道由北向南,人們習慣稱作:小北巷、北巷、南巷、小南巷。北巷、南巷是對排巷,小北巷、小南巷是單排巷。東西城墻有兩個城門,兩個城門都在南巷頂頭。大部分城垣已經消失,東城門樓、部分東城墻、西北角城墻,西南角城墻遺跡醒目可見。
我們走在北巷里,巷道阻塞,房屋坍塌,叢生的苗木和裸露的檁椽處處便是。人去巷空,鳥鼠隨人遷移。兩戶二門樓上用藍磚雕刻的“耕讀持家”四個字,在晨義的映照下顯得格外醒目。我們站在瓦礫上,用手機拍照后,凝視了很久很久。東頭城垣內,還有一家住戶,門鎖著,門里門外略顯干凈。門內臥著一條小黃狗,斜視著我們,一聲不吠,表示歡迎,也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到來打破了它的孤獨與寂寞。我們來到南巷,徑直奔向東門,東門洞很有特色。門洞高大約3米,寬大約1.5米。它不是正對著巷道,而是向西南斜著,直對著通往塬區的生產路,路寬5米,兩側是10多米的深溝。城門洞是磚箍的,頂部呈半圓形。城門外門額上橫書“紫氣東來”磚雕四個大字,顯得村莊的古老與滄桑,同時,也展現了嚴城村深藏著的文化底蘊。據本村村民嚴存華(56歲)說:“這四個字是明末清初建城時雕刻的,是由本村一位老先生書寫的。”
嚴城村有四個組200余戶1300口人。解放前后,全村只有七八十戶,200余口人。
嚴存華對我們說:“我們村的柴崇勇老先生知道的事情多(柴崇勇,1944年生,工泥塑、剪紙。沙渠大城子的觀音菩薩、送子娘娘、千手觀音、新華村的天神即玉皇大帝都是他雕塑的)。這個人也喜歡民間文化,要了解什么,到他那兒問問。”
我說:“好,咱們找找他。”我們三人便來到他家。柴先生很是熱情,知道我們的來意后,便熱情的招呼我們坐下,沏好茶,慢慢向我們講述嚴城村的過去:“過去,我們村有個嚴志達,是個教書先生。善觀天象,知陰雨,特別準。夏日某天,天晴日亮,他說今天有雨。其他幾個老漢都認為他在說夢話,不相信,就和他打賭。下午四時左右,天氣突變,先是狂風,接著即時暴雨。幾個老漢面面相覷,不得不服。”他又接著說:“ 清光緒三年(1877)大饑,人相食,餓死者無數。龍王村人死完了,嚴城村柴姓6戶,5戶人都死完了,就剩我們這一戶。嚴城村原名永凝堡,成立合作社時,還叫永凝堡這個名。合作化后改為嚴家城。城子下面竹園,是柏廟李家的。柏廟李家,是李文忠的后代。溝李杜家是李家的管家。財神廟有石碑記載。傳說李文忠老先人,口里含夜明珠。20世紀80年代,一天晚上,夜深人靜時,4個盜墓賊盜走夜明珠。香港古董商出價100萬,未成交。出到120萬成交,付現款20萬,打到賬上100萬。公安局追捕4人,4人外逃。”他歇了一會兒,向我們展示了他雕塑過的神像照片,欣賞完之后,我接著問:“不論什么事,你知道什么就說什么。”他沉默了片刻,接著又說:“解放前,土匪很猖狂,橫行鄉里。有一次,來我們村子騷擾,村民將城門緊閉,土匪無奈,競放火燒城門。村民也很有智慧,從城墻上面直向下打了個眼,從眼中灌水滅火。之后,村上將城門用鐵皮包裹,防火防損。這件事之后,我們村的趙芳亭,組織全村青壯年成立紅拳會,農閑時習武,建立一支強有力的民間武裝,確保村子平安。有一天,我們村子紅拳會,支援楊郝村,脫掉衣裳,赤身裸體,與土匪交戰,土匪望風而逃。”過了一會兒,他說:“還有一件事告訴你。”我說:“好,你說。”他一字一板的又說起來了:“我們村南的泉水先叫李家泉,后叫龍泉。解放前,該泉水澆地時間分配:每月嚴城村6天,廟前村3天,西岳廟1天,將協約刻在石碑上。同樣內容的石碑三通,一方一通。廟前村的石碑在廟前學校里。我們村的石碑,在廟前棚水渠,西岳廟那塊不知在那里。后來,西岳廟不要這1天的權利了,嚴城、岳廟兩村爭搶這一天,爭持不下,打起官司來。廟前村按人平均攤派費用,嚴城村是誰家澆地誰家出費用。所以,嚴城幾戶人家籌集的費用少,官司敗訴。用該泉水燒水沒有水垢,慈禧來華陰居住時就喝此水。竹園有一個泉水是梅花泉。泉水南側是周城地,周城村在泉水南鄰打井,水不出。泉水東側是龍窩村的地,龍窩村在東鄰打水井,水也不出,白勞無工。這兩個村以后再也不在旁邊鉆探了。”
根據柴先生的談話,我專門去廟前村學校查看碑文。在廟前學校里,一個中年男子告訴我,這塊碑文在村部。我到村部,說明來意,村婦女主任帶我上樓。上樓時我還在想,這么一大塊石碑放到二樓干什么?到二樓一看,這塊石碑鑲嵌在墻壁里,我默然了,這大概是保護石碑的一種方法。西安碑林區的很多石碑也鑲嵌在墻面里。碑文上面的一部分文字已經模糊看不清了。通過石碑,總算證實了三家分水這件事的存在。像分水澆地這樣的事,沿山各村都存在。澇年沒什么,每遇旱災,各村常常為爭水澆地打出人命。現在這塊石碑,樹在那里,無人問津,平平常常。但是,在那個生產力十分落后的年代,它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護佑著幾方老百姓的和平與安寧。它是那段和平年代的歷史見證。
作者簡介:
嚴富余 1963年8月生,陜西華陰人,大專學歷。曾任華陰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華陰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現華陰市作家協會會員。愛好寫作,先后在《陜西宗教文化》《渭南日報》《華山風》等報刊發表散文、游記、故事等20余篇。出版作品有《華陰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