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我們富平阿宮腔劇團要赴京匯報演出啦
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時代前進的號角
2006年5月20日,阿宮腔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深入貫徹2015年9月11日習總書記關于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和《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的會議重要精神,我縣阿宮腔劇團自1961年晉京演出,54年后全劇團再度赴京,將于9月17日晚于北京長安大戲院為京城人民匯報演出。
富平54年,再度晉京
01富平阿宮腔中國戲曲史上的活化石
富平阿宮腔是中國戲劇大觀園中一個風格獨特的古老劇種。源自秦代,由秦朝阿房宮歌女所唱的曲調流傳至民間衍變而來,距今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據民間傳說項羽攻入咸陽,焚燒阿房宮,宮廷里的宮娥、內侍、歌女、樂師逃亡途經永壽、乾縣、涇陽、禮泉、三原、旬邑、耀縣、富平等地,最終在富平安居樂業,同時將這一古老的宮廷曲調帶入民間,繁衍流傳。最初是以皮影(燈影)戲的形式展現,解放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阿宮腔的傳承與發展,1951年富平縣成立阿宮腔劇團,1958年將阿宮腔搬上大舞臺,以形體表演的方式與觀眾見面,改變了阿宮腔單一貧乏的表演模式。使阿宮腔成為一個風格獨特而古老的璀璨明珠。被譽為民族劇種的活化石。阿宮腔曲調柔膩中見剛勁,激越中見委婉,以板式變化為主要腔調,藝術特色表現在唱、念、做、打及音樂伴奏方面,其唱腔和音樂最富有特色。唱腔上講究翻高遏低,并著重使用“噫”、“耶”拖音,不沉不噪,激越委婉。曲牌多達400余首。主要樂器文場有二股弦(硬弦)、月琴、梅調(胡琴)、嗩吶、笛子為伴奏樂器;武場主要擊樂為板鼓,伴奏樂器有勾鑼、鐃鈸、小鑼、牙子、梆子等,合奏起來優雅清脆,具有高雅絢麗的宮廷音樂之感。
02富平縣阿宮劇團
華光璀璨,再創繁榮
富平縣阿宮劇團建團于1951年8月12日,1958年將阿宮腔由皮影展現方式轉為形體表演,首次將阿宮腔搬上大舞臺。1959年元月富平縣并入銅川市改名為銅川市秦腔三團,1960年因排演阿宮腔《王魁負義》一舉成名,同年7月改名為銅川市阿宮腔劇團。1961年9月1日,富平縣建制恢復,又改名為富平縣阿宮劇團。1963年6月渭南專區戲曲管理委員會成立,各縣劇團統一管理,統一編制,更名為渭南專區阿宮腔劇團,1969年戲管會撤銷劇團歸原縣管理,又更名為富平縣阿宮劇團至今。
圖為1961年國務院副總理習仲勛接見阿宮團演員
1961年,阿宮劇團老一輩藝術家晉京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演出,同時在全國巡回演出42天,代表劇目有《王魁負義》、《女巡按》、《趙氏孤兒》。
1987年自主創作的阿宮腔現代戲《三姑娘》參加中國首屆藝術節“西北薈萃”演出,榮獲文化部頒發的金獎。1992年又以自主創作的阿宮腔現代戲《四季歌》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榮獲文化部頒發的一等獎。2006年阿宮腔被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阿宮劇團排導的阿宮腔新編歷史劇《青天女巡按》參加第五屆中國秦腔藝術節暨首屆陜西省秦腔藝術節榮獲優秀劇目獎。2011年改編阿宮腔《斷橋》參加第五屆中韓“石榴花之春”文化旅游活動藝術節,首次將阿宮腔以皮影、形體和技藝操作融為一體的表演形式推向國際舞臺。
2014年6月改制后的阿宮劇團共有演職人員64人,公開招錄的12名青年演員為阿宮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先后編排了反映社會現實的《村官》、《公車私用》、《圓夢》等十多部阿宮小戲;7月為接待烏茲別克斯坦總統演出,得到了國際友人的高度贊譽;9月參加陜西省中華傳統文化周開幕式;11、12月兩次進京參加陜西省國風秦韻傳統文化周優秀劇目展演;2015年1月初參加了陜西省戲曲春晚,月底新編阿宮腔現代戲《天女》在文化中心劇場首演。
站在新的起點,富平阿宮劇團將以更加昂揚飽滿的工作熱情,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戲曲精品,讓富平這一特色文化品牌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繁榮。 03富平劇團新作《天女》
弘揚真、善、美的形象劇作
劇情故事由一樁普通的交通肇事案件而引發。改革創業時代,男主人公南志軍駕駛摩托車不慎將女主人公陸天女的父親撞倒致亡,法院判決南志軍賠償陸家人命款13萬元。為了這筆數目巨大的賠款和精神負債,南志軍變賣家產,又外出打工,白天在工廠干活,晚上加班掃街道,長期的超負荷工作,使他積勞成疾病倒在馬路上。此時,又傳來了母親患病住院和未婚妻退親的不幸消息。家庭的不幸和經濟的困難,使南志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艱難地生存和奮斗在人世間。陸天女知道此情后,憐憫之心、同情之心、敬慕之心和愛慕之意油然而生,不但免除了欠賬,還救濟其母治病。同時,大膽鼓勵南志軍回鄉創辦陶藝產業,致富脫貧。陸天女和南志軍從相憐、相知、相愛到共同創辦陶藝產業,終成一家人,過上了富裕幸福的日子,是改革開放時代農民艱苦創業致富奔小康的典型代表。
[size=1em] 該劇堅持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展示了中華兒女不畏艱難地勤勞創業和大善大德大愛大美的光輝形象,既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時代正能量,又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起到了引領社會風尚、教育人民群眾、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作用。
讓富平唱響北京
出發在即,富平阿宮劇團全體人員加緊籌備,蓄勢待發。
富平阿宮腔是中國戲劇史上風格獨特的古老劇種,原是流行于富平縣一帶的燈影戲,究其歷史淵源,至今尚未發現文字記載,但民間有傳說認為是由秦朝阿房宮歌女所唱的曲調流傳至民間演變而來。
阿宮腔曲調柔膩中見剛勁,激越中見委婉,唱腔講究翻高遏低,并著重使用“噫”、“耶”拖音,別具風味。曲牌多達400余首。此次再度赴京,必將是阿宮腔文化藝術的再度升華。
富平阿宮劇團即將赴京,讓我們動起手來,分享點贊,讓世界了解富平,預祝我們富平阿宮劇團赴京演出成功。
羅宇森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