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折翼天使”重新起飛
——記重慶市檢察機關“莎姐守未”成長二十年
2024年12月,“莎姐守未”檢察官團隊榮膺2024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特別獎。
“莎姐”,一個溫暖山城的名字。
守在百花未盛時,護“未”巴渝千萬家。前不久,2024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頒獎典禮隆重舉行,重慶市檢察機關“莎姐守未”檢察官團隊榮膺特別獎。
“德法相伴,托舉‘折翼天使’展翅高飛;讓愛成燈,照亮迷途少年成長歸路……”短短幾句頒獎詞背后,是重慶市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部門一路走來的初心故事。
二十年,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2017年8月,重慶市云陽縣檢察院“莎姐”檢察官前往渠馬鎮土巖村,為該村貧困留守兒童送去學習生活用品。
“當父母不管我,別人欺負我的時候,你們在哪里?現在我犯了罪,你們都出現了……”2004年,一起未成年人搶劫案的庭審現場,少年撕心裂肺的一聲聲哭泣,刺痛了重慶市大渡口區檢察院干警梅玫的心。
“除了辦案,能不能為這些孩子多做點什么?”在梅玫的推動下,2004年底,“莎姐”青少年維權崗在大渡口區檢察院成立。“莎”取自“莎草”,莎草向陽生長,具藥性,可治病救人,“莎姐”意喻用法律與溫情滋潤青少年健康成長。一開始,“莎姐”青少年維權崗只有7個人和兩三間辦公室。懷著滿腔熱忱,梅玫和同事們在辦案之余設立“莎姐”談心室、“莎姐”熱線、“莎姐”信箱,奔波在中小學校園開展普法教育,做孩子們信賴的“知心朋友”……
隨著大渡口區未成年人涉嫌犯罪人數由2004年的60人,慢慢下降至2010年、2011年的個位數,“莎姐”青少年維權崗的做法漸漸為人所知。2012年8月,為推廣這一經驗做法,重慶市三級檢察院統一設立了45個“莎姐”青少年維權崗。
2013年7月,重慶市大渡口區檢察院“莎姐”檢察官團隊前往柏華社區開展普法活動。
2023年6月,重慶市委政法委牽頭,在全市范圍內部署開展“莎姐守未”專項行動,“莎姐”檢察工作品牌上升為全市未成年人保護和犯罪預防工作品牌。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莎姐”的內涵越來越豐富——以“莎姐守未”為平臺,重慶市檢察機關正推動構建集懲治犯罪、教育矯治、維護權益、預防犯罪于一體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律監督體系,不斷強化未成年人全面綜合司法保護。
“莎姐”的隊伍越來越壯大——“莎姐”檢察官由最初的7人發展到現在的501人,且吸納形成了涵蓋1600余名社會志愿者、41個社工組織和100余名心理咨詢師的“莎姐守未”大團隊。
“莎姐”的影響力越來越強——“莎姐”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四次被寫入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兩次登上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獲評省級以上榮譽40余項,已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標志性檢察成果。
集火成炬,為“少年的你”照亮成長之路
“我們辦的不僅僅是案子,更是孩子的一生”“看到‘懸崖邊’的孩子,能拉一把就拉一把,能救一次就救一次”……
當訴則訴,應救盡救。“莎姐”檢察官將“教育、感化、挽救”方針一以貫之,對實施嚴重暴力犯罪、社會危害性大的未成年人依法起訴,“辦理一案、警示一片、教育社會面”;對主觀惡性較小、犯罪情節較輕的,積極適用附條件不起訴制度,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改過自新、回歸社會。
小宇(化名)原是巴南區的一名高中學生,父母離異,6歲起,他便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步入青春期后,小宇變得有些叛逆。一次,他被教唆在他人盜竊摩托車時“望風”。案發后,考慮到小宇系初犯、從犯,且真誠認罪悔罪,2022年4月,巴南區檢察院依法對其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并為其量身定制幫教計劃。同時,該院將一份責令接受家庭教育指導通知書送到了小宇父母手里。
小宇被安排在巴南區檢察院與某儀表公司聯合設立的企業觀護基地接受矯正。考驗期內,他逐步掌握了自動化設備的操作技能,從幾百名工人中脫穎而出,被該公司選中接受相關資格培訓。2022年8月,巴南區突發山火,小宇還挺身而出加入了志愿者行列。
“這是我拿到的第一筆獎金!”2023年1月,被宣告不起訴兩個月后,小宇因表現優異被該公司正式錄用。昔日“問題少年”,今朝自食其力,他的人生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截至目前,我們聯合有關單位設立了勞動、學校、企業、社區四類共73個觀護幫教基地,引入41家社工組織參與其中,對涉罪未成年人實施精準幫教。”重慶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自2018年以來,重慶市檢察機關共幫助5000余名像小宇這樣的涉罪未成年人順利回歸社會,其中200余人考上大學。
寬容而不縱容。2024年10月,重慶市檢察院與該市教委會簽《關于建立專門學校工作銜接機制的意見》(下稱《意見》),在市級層面明確建立定期聯席會議、送校離校評估、聯合幫教救助、家庭教育指導檢教聯動、檢察送法進校、問題線索雙向移送等多項制度。《意見》明確規定,專門學校所在地檢察機關應在專門學校設立“莎姐”檢察官工作室,選配檢察官擔任專門學校法治副校長或法律顧問,促進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貫徹實施,監督保障在校學生合法權益。
“目前,全市共有10所專門學校建成投用,‘莎姐’檢察官工作室基本實現入駐全覆蓋,將進一步加強臨界預防,推進罪錯未成年人分級矯治。”重慶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
聚光如芒,驅散“隱蔽角落”里的陰霾
“如果,你是醫護人員,在接診時發現她的異樣。”“如果,你是人民教師,在教學時感受到她的變化。”“如果,你是社區工作者,在家訪時看見她的無助。”……這是曾全網刷屏的侵害未成年人強制報告制度公益宣傳片《聚光》里的文字。這部由最高檢、重慶市檢察院、重慶市九龍坡區檢察院聯合攝制的短片,引發全社會對被侵害未成年人的廣泛關注。
強制報告制度對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督促相關主體切實履職、提升未成年人保護社會治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據悉,2020年12月,重慶市檢察院聯合多部門出臺侵害未成年人強制報告制度的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強制報告流程及相關責任。同時,該院探索開發“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法律監督一件事”,該應用具備多部門渠道線索智能識別、案件處理情況全程追蹤、多元救助幫扶等功能。
2019年8月,重慶市“莎姐”未成年人關愛中心暨重慶市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詢問、救助中心示范點建成并投入使用。
此外,為破解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取證難”等問題,重慶市檢察機關推動建立省級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詢問救助中心、上線教職員工入職查詢平臺……一系列從0到1的破冰之舉,為推動少年司法制度建立貢獻了“重慶樣本”。
“‘一站式’詢問場所設在醫院,可以有效緩解孩子們的緊張、恐懼心理,也方便開展心理疏導、取證和醫療。”走進設在重慶市中醫院的“莎姐”未成年人關愛中心,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該中醫院原副院長李延萍介紹,關愛中心設有詢問調查區、心理疏導區、檢查取證區等6大功能區,安全、溫馨、私密的環境可以有效避免對孩子的“二次傷害”。
截至目前,重慶市已建成這樣的“一站式”辦案場所33個,相關建設標準也被最高檢向全國示范推廣。
有了“警報器”,還要守好“隔離墻”。自2018年起,由“莎姐”檢察官團隊創建并上線運行的教職員工入職查詢平臺,迄今已累計查詢100余萬人次。
“有犯罪前科及對未成年人來說有潛在危險的前科人員,均被清除出教師隊伍或被禁止招錄。”重慶市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協同發力,繪出未成年人綜合保護“同心圓”
一大塊白板,一支記號筆,一堂特殊的“開學第一課”。重慶市綦江區石壕鎮青坪村一戶農家小院里,一名老師上門為坐在輪椅上的小佳(化名)上課,深入淺出的講解讓小佳聽得格外入迷。
“娃兒下半身癱瘓,她的爸媽常年在外打工,我們老兩口腿腳不好,實在沒辦法送娃上學。”3年多前,“莎姐”檢察官從小佳奶奶口中得知,小佳已輟學4年之久。
“不能耽擱娃兒的教育。”“莎姐”檢察官與當地教育部門商量,既然小佳去不了學校,就由學校老師每周“送教上門”。這一送,就是3個春夏秋冬。
像小佳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綦江區檢察院針對全區適齡殘疾未成年人入學情況開展摸底調查后,向當地教育部門發出檢察建議,“一人一策”推動79名適齡殘疾兒童圓了“讀書夢”。以此為契機,該院研發“保障殘疾未成年人受教育權法律監督模型”,并在最高檢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管理平臺上架,迄今已在北京、河南、黑龍江等省市推廣運用。
哪里有孩子需要幫助,哪里就有“莎姐”。
2018年起,最高檢開展未成年人刑事執行檢察、民事行政檢察業務統一集中辦理試點,重慶是13個試點省份之一。
依托“四大檢察”綜合履職優勢,重慶市檢察機關開展不適宜未成年人出入場所檢察公益訴訟監督,督促處罰違法賓館酒店、娛樂場所、網吧等400余家;圍繞食品藥品安全、校園周邊環境、網絡文化等領域開展涉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專項監督,推動清理整頓違法經營單位1萬余戶。
此外,重慶市檢察機關發出督促監護令1400余份,開展家庭教育指導2600余人次;通過支持起訴等方式為困境兒童指定或撤銷監護人,爭取各項保障及司法救助金,以檢察保護促進“六大保護”攥指成拳、協同發力。
“父母的角色無可替代。”“我們通過陪伴孩子傳遞的愛、信任和安全感,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2024年5月18日,一場法治大講堂在重慶八中渝北校區舉行。活動現場,重慶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時俠聯受聘為該校法治副校長,他運用大量典型案例以案說法、以法說責,為上千名學生家長和教師代表帶來了一堂生動的法治課。
2018年8月,“莎姐”檢察官走進重慶市永川區三教鎮陡溝河村,為近50名農村留守兒童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院壩法治課。
近年來,重慶市三級檢察院45名檢察長全覆蓋擔任中小學法治副校長,共建設31個“莎姐”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組建由“莎姐”檢察官、志愿者、心理咨詢師組成的41個“鄉村流動法治驛站”,共計開展“莎姐”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4000余場。
今年2月28日,重慶市大渡口區檢察院“莎姐”檢察官團隊走進重慶市第三十七中學,為該校法律社團的同學們帶來法治課。
與此同時,重慶市檢察院聯合該市教委將法治教育納入全市教師年度培訓計劃,將240余名偏遠山區的中小學教師培養成為專職法治教師;推出重慶市“莎姐”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聯線,拍攝《莎姐日記》院線電影,編寫《莎姐講故事》普法漫畫口袋書并公開發行10萬冊……
春雨無聲,一顆顆法治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悄然生根發芽。
“您還記得我嗎?”2020年4月,一名“莎姐”檢察官來到武隆區一所小學普法時,一個小女孩高興地找到她,說起了悄悄話:“您之前講過‘隔空猥褻’,后來我上網遇到這樣的壞人,就把他舉報了!”
2024年6月,在“莎姐”發源地大渡口區檢察院,“莎姐”未成年人司法保護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該中心打通“數字壁壘”,整合全區50余項基礎數據,研發推出“莎姐”未成年人綜合保護指數,以大數據賦能,為預防青少年犯罪提供源頭治理方案。
面向數字時代,一塊新開辟的“試驗田”,等待著新一代的“莎姐”檢察官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