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臨渭檢察)文化有著呼喚鄉愁,建立共同情感的功能,獨特的鄉土文化與當地歷史和集體記憶往往密不可分,近日,為落實省、市院開展文化“尋保傳”專項活動要求,助力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臨渭區人民檢察院組織干警實地探訪了位于渭南高新區的南焦古村。
南焦村是一個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且被納入省級傳統村落名錄的古村落,據村史記載,元末明初焦氏祖先為躲避戰亂,由山東濟南府歷城縣南八里焦莊遷至渭南縣南焦村(明清稱焦村),隨后于此開枝散葉,留下了多樣的歷史文化遺存。
南焦村石牌坊,據清光緒《新續渭南縣志》記載:此南焦村之石牌坊,是清代光緒年間為州同銜焦耀棟繼妻杜氏而建,用于旌表其知政事、通大義,關心社會公益事業,捐資捐物,助學修路,以小女子身軀行大丈夫之舉。該牌坊為三層疊檐挑角式石雕建筑,高約9米,正面向東,最上層疊檐之上,有一小頂閣,內豎刻“圣旨”二字。緊下邊為一橫匾,刻“鳳誥榮頒”四字。再下是一長行橫刻字:“皇清誥授中憲大夫煥卿焦公德配恭人節孝坊。"再下是一副短柱聯:“貞松不老 皓月長明”。最下面是基座大門,門聯豎刻為:“冰霜自勵千秋志 鐵石常懷一片心”。石牌坊背面,除有同樣精美的雕花外,其豎刻大門聯為:“圣操不讓象峰古 清節遙追渭水長”。
焦家大院,為清同治年間修建,最初由九進院落構成,如今只剩一進院保存最為完好,在漫長的歲月里除了供焦氏族人居住,也曾充作糧站、辦公場所,最近一次修繕,利用了前院的空間設置村民活動廣場,為村民作娛樂休息之用,走近細看,曾經雕樓畫棟打磨的細節已滿是歲月的痕跡,閑置多年之后只剩一對石獅子守護著舊宅的光輝歷史。
南焦村古井,“市井文化”即以市井為中心,為村民們提供人際交流與生活用水,一口水井就是一方世界,在漫長的歲月里,古井早已被填埋,但村民們對過去的記憶卻沒有消失,為了讓古井重見天日,村上重新設計開挖了古井舊址,新修的古井以小碎石裝飾,并用玻璃磚拼出古井二字,是當地孩子們的一處“秘密據點”。
本次探訪中,除了實地考察文物古跡保存現狀,檢察干警還與當地村民交流了村歷史趣聞,并與村負責人、轄區街道辦同志就如何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做了深入交流。下一步,臨渭區人民檢察院將充分發揮檢察職能,與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用心用情做好文物和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為守護國家民族根脈,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貢獻檢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