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書寫忠誠
——記西藏剿匪戰斗英雄邢步宗同志
(文- 閆佳琳 楊光明)
“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這是抗美援朝戰斗英雄楊根思與敵人同歸于盡前的遺言;匍匐零下40度雪地里,死守陣地百多人紋絲不動,我志愿軍的鋼鐵意志,讓國人肅然起敬,讓美國鬼子膽戰心驚。電影《長津湖》這些橋段讓很多人潸然淚下。
為了革命勝利,有太多人付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了革命勝利,這樣的殘酷斗爭何止這一次,1959年的西藏剿匪也是同樣的場景,何其有幸,戰斗英雄邢步宗如今尚在,而他也是目前陜西省榮軍醫院唯一一位在那場戰爭中的幸存者。
金秋九月,天高云淡,樹木蒼翠,記者應約來到位于華山腳下的陜西省榮譽軍人康復醫院。
"榮軍醫院是1949年7月從革命圣地延安搬遷來華陰的,是全省唯一收治1-4級殘疾軍人集中供養的國家二級優撫醫院,到今年已經整整73年了,這里有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建國后因戰、因公致殘的1-4級殘疾軍人二萬多人曾在這里休養、生活和康復,為國防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榮軍醫院原政治部主任楊光明老師給我們簡單介紹了榮院的歷史。
在廣場聊了不到半個小時,只見一位老人坐著輪椅慢慢搖著來到廣場,我們快步迎上去,雖然傷殘在身,然而整個人看起來精神矍鑠。他就是參加西藏剿匪的二級革命傷殘老兵邢步宗,今天我就是來聽他講述那段出生入死的戰斗故事。
2006年陜西省參加西藏剿匪的部分戰友47周年紀念冊
談話中,我們了解到邢老是陜西省合陽縣王村鎮山陽村人,今年已經83歲。說起為何從軍,他回憶道:“1948年,也就是我七八歲時候,西北野戰軍和胡宗南的國民黨軍在家鄉打拉鋸戰,也就是歷史上的澄合戰役,二三個月炮火連天,一家人只能帶點干糧躲進深幾十米的地窨子里不敢出來,恐懼、無助,以及親眼目睹解放軍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在我幼小的心靈里留下深深的烙印,那時候立誓長大要當兵報效祖國。
“苦練克敵制勝本領”
1958年12月,18歲的他和合陽同鄉500多名小伙光榮入伍,成為解放軍戰士。從社會青年過渡到新兵,無論在身體、知識、素質等方面都是極大的挑戰。投手榴彈、射擊、爬山,這些最基本的作戰技能要求在三個月內必須熟練掌握。“我們的班長特別嚴厲,他告訴我們到了戰場刀槍無眼。平時多留汗,戰時少流血。”
每天不到六點就早早起床。技術要領要掌握好,投射距離要遠,10米、20米、30米投手榴彈以至于投到胳膊疼;為了精準射擊,訓練結束他私下請教老班長,比別人多練幾小時;而每天一個半小時的爬山,更是對身體的極限挑戰,“要背上干糧、毛氈、軍用裝備等重達40多斤,來回一個多小時,每次回來渾身都濕透了。”邢老說,即便是那樣艱苦的訓練,遠沒有戰爭的殘酷無情。
“拿出讓雪山低頭的勁頭”
"看電影《長津湖》,志愿軍戰士在朝鮮嚴寒中戰斗。而當年我們到西藏平叛,打擊西藏叛亂反動分子,爬冰臥雪比這更苦。”邢老說這話時,肩膀微微抖動,堅毅的眼神中沾滿淚水。
1959年春,西藏叛亂陰云籠罩。在昌都、黑河、山南、林芝、江孜等地,叛匪瘋狂襲擊駐藏人民解放軍和中央工作人員,進攻圍困駐藏機關,破壞交通干線搶劫物資,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西藏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
1959年春,中央一聲令下,要求他們進藏剿匪,真正的戰爭開始了。
邢步宗同志跟隨134師402團2營4連,從蘭州河口直達青海入藏,平叛剿匪戰斗。
“到了西藏,兩大困難直接就擺在我們面前,一是地形高、空氣稀薄,許多人出現高原反應;二是地形不熟悉,敵我人數懸殊大,我們當時在只有5個團一萬多人,只能在拉薩、日喀則等城鎮和青藏公路沿線及川藏公路部分地段駐守,而叛亂武裝有2.3萬多人,騎著大馬挎著大刀和馬槍,窮兇極惡。”
解放軍押送繳械投降的判匪。
怎么徹底剿匪?中央全面分析了敵我情況,做出要長期作戰的準備,面對寒冷和4500多米的雪山嚴重缺氧,他們三個團一邊行軍一邊戰斗。二年時間,邢步宗同志隨部隊參加山南、麥地卡,一號地區等戰役,打了大小十幾場仗。還有數千名陜西籍戰士,跟隨部隊,先后參加了山南戰役、南木林戰斗、麥地卡戰役、一號地區戰役、二號地區戰役等戰役戰斗。
“長期戰斗在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的西藏高原,氣候極其嚴寒,空氣嚴重缺氧,翻雪山,跨冰川,攀峭壁,越沼澤,穿密林,趟激流,這些我們都不怕,最煎熬的是青藏高原冬天那個冷啊,戰士們棉衣棉褲根本抵擋不住冷風,每個人都增加一個牦牛氈,才能遮風擋雨。有時打仗槍栓都凍死了,放在懷里抱著暖開,很多戰士手腳凍僵壞死了,當時大家都在衣服上寫好自己名字,是抱著必死的信念的。”正說著,邢老的眼淚又流下來了。回憶起讓他致殘的那場戰役,他說雖苦尤榮。
那是1960年3月,叛匪在臘孜一帶活動,那里長年冰雪交加,奇寒無比,由于沒公路,只能徒步分片尋找被追擊潰逃的叛匪蹤跡。處處是雪山、草地、冰河,尋找判匪變得十分困難,但指戰員們下定決心:必須全部消滅叛匪!邢步宗同志奉命帶領一班戰士偵查敵情,官兵臥在雪溝里靜靜地觀察守點,三天三夜,零下幾十度,堅守陣地。“我當時根本不知道自己四肢已經凍壞死了,只是感覺渾身冰透、也不知道餓,指頭全黑了。”第三天清晨,盤踞在臘孜的頑抗之敵人終于出現了,我軍隨即對其達成合圍,全部殲滅。戰斗結束后的邢老和六個戰友,被送到后方醫院治療,由于凍傷嚴重雙手雙腳大部分都截肢了,只留下幾個指頭。由于作戰英勇頑強,他受到了連嘉獎,被評為二級革命傷殘,送到陜西省榮譽軍人醫院休養。
“用余生書寫忠誠”
“過去的日子都過去了"邢老回憶起當年剛殘疾時,在榮軍醫院的情景哽咽著說。“記得當年老父親知道我在華陰這里療養,就從合陽老家步行幾天,過來看我,臉都浮腫了....我心如刀割......那時候我才二十多歲,望著殘缺的幾個手指頭,我掙扎過,迷茫過,甚至想過輕生。”
“你要頑強與病魔抗爭,你還年輕。”與他一同住院的重殘軍人這樣勸慰他,是啊,他們都能戰勝困難,頑強生存,我為什么不能?邢老上過學有文化,他就用剩余的二個手指頭拼命練習寫字,經過努力他能寫字了,于是給重殘軍人,盲人幫忙寫家信,給他們讀書念報紙;雖然腳無法站立,但他學習騎自行車,忍住一切疼痛,給院里送報送文件。在戰勝自己服務別人的同時,他找到了存在感、榮譽感,后他光榮的加入了共青團。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如今依然身體硬朗的邢老兒孫滿堂,幸福的生活在榮軍醫院。他利用家住在華山風景旅游區的地理位置,在景區開了一家旅館,經常給外地游客宣傳華山,每天義務打掃街道垃圾,這一掃就是十多年,被景區評為義務宣講員和勞動模范。他多次被評為模范休養員,還加入榮院紅色故事宣講團,經常為中小學生、干部戰士做革命傳統報告,教育下一代不忘歷史,珍惜當下,他也盡力為黨多做點工作。
邢步宗同志在當地駐軍某部為戰士做革命傳統報告
“聽說,有多年前一對70多歲的老夫妻,從河南來預覽華山,住在你家旅店,半夜游客妻子發燒,您不僅自掏腰包買來藥品,還免費讓二位住了一宿,第二天病好了,臨走時怕路上出啥事,錢不夠,還給了20元盤纏?”記者問。“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老兩口從衣著看就是可憐人,說是旅游,身上只有五六十元。當時覺得他們年齡大了,路上又沒有兒女照顧。后來老人的孩子還給我寄來感謝信,并把20元寄了過來。”邢老說。
"對黨忠誠,不是嘴上喊的口號,是用一個個實際行動做出來的,它是我畢生的信念。想想打仗的時候最難的日子都熬過來了,現在還怕什么!只遺憾自己年齡大了,還有很多東西沒有學習,還有很多忠于黨的事沒有做。”邢老說。
記者手記:
忠誠的背后是信仰
和邢老英雄的一次深切交談,我在想,經歷生死,經歷絕望,身患殘疾,還一心為黨,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當兵后,他苦練技術;作戰時,他視死如歸;療養中,他身殘志堅,服務群眾。
當戰爭的硝煙漸漸遠去,撕裂空氣、撕裂草木、撕裂山石的炮火已經遠去,極其寒冷的冬天的刻骨銘心的記憶已經過去了,為什么還要記憶?為什么還要被喚醒?當我采訪到身邊的這個英雄故事時,感慨萬千,讓我唏噓,讓我淚水縱橫。
生活安寧,是因有人在默默守護,歲月靜好,是因有人在負重前行,邢步宗同志是我們身邊的英雄,同時他也代表了千千萬萬為黨奉獻、犧牲的英雄。如果沒有對黨忠誠作為政治上的定海神針,就很有可能在各種考驗面前敗下陣來;如果對黨沒有信仰,就會失去戰勝一切艱難的力量,我們又何以從苦難走向輝煌?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忠誠于理想信念、忠誠于人民的歷史。新時代新征程新使命,我們的黨必將靠著這份忠誠、信仰堅定走好每一步,走向復興。而老英雄們的故事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傳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