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市興樂坊村位于羅夫河東岸,北鄰老西潼公路、南接310國道,東與上營村接壤,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大村;現共有1200戶4600人,在華陰市是數一數二的大村。興樂坊的龍燈更是馳名遐邇,名楊華陰、大荔、潼關、華縣。興樂坊龍燈歷史從老輩人口口相傳中得知已有二百余年的歷史,追溯尋源其中有不少動人故事。
追溯興樂坊龍燈的歷史起源,祖輩口口相傳是始于清嘉慶年間。清朝嘉慶年時、興樂坊已是華陰最大的村莊,那時的興樂坊村城墻堅固,物阜民豐人杰地靈,不乏有識之士。興樂坊有南巷、段家巷、正巷、二巷、寬巷、北巷六條巷道。段家巷有一秀才自幼好學但功名不濟后改經商,人稱段先生,他常把陜西的花椒運往湖廣、江浙一帶,返程時再將南方特產帶回陜西互通有無,段先生豪俠仗義又有點文采生意愈做愈好。有一年臘月二十五了段先生還在湖南等一個大客戶付款,等到臘月二十九這位楊老板才從廣東回來,眼看回家過年無望心中難免焦慮,楊老板是個講情義的生意人,對段先生講:“今年春節在我客棧過吧,我們這里過年可熱鬧啦。”自知回家過春節已不可能,段先生也就橫下心在湖南過年。
段先生第一次在異鄉過春節心情總是不悅,楊老板極盡地主之誼,除了安排好食宿外還陪段先生觀賞了當地的年俗,湖南的煙火、社火、民間戲曲歌舞。大年初五楊老板陪段先生看了一村莊的龍燈表演,讓段先生大開眼界,這是條竹扎紙糊的龍燈,龍頭雄偉兇惡十分霸氣,龍身粗細如小水缸,共12節每節長八尺由12人舞動,寶珠也是竹扎紙糊隨風自轉,龍頭龍身及寶珠內插油稔火把,舞龍燈時還有鑼鼓音樂、旱船、水族動物形體燈等相伴,晚上舞動起來十分壯觀熱鬧。看完后段先生心情澎湃一宿未眠,想把這龍燈帶回陜西老家,第二天他就對楊老板講了自已的心愿,楊老板聽了連連搖頭說:“不可能!”原來當地風俗傳統龍不外傳。誰知段先生凡事善走偏激,一旦認定的事一定得辦成否則寢食不安。本來大年初五一過段先生就回陜西,可為這龍燈他把回家的事早扔腦后了,整日與楊老板商討怎樣把龍燈買回,楊老板見段先生買龍燈如此著迷就把制做龍燈的師傅請到家中,先是好酒好飯招待,酒喝到高興時把段先生請出介紹,制龍師傅也是豪爽性情三人杯盞交往半天之間便成知已。楊老板把段先生的心愿講明后制龍師傅拒絕說:“朋友之間啥都好說,可這鄉規難違啊。”在楊老板和段先生一再相求下制龍師傅方才答應,但要求楊老板找一隱秘地方只扎制糊好龍頭,其余部件和其它物件繪成圖冊回陜自制;價格為50兩雪花銀,價錢雖高可段先生滿心高興,當即付了30兩定銀,雙方君子協定十日后交付。
十日后段先生租了一輛馬車,悄悄將龍頭裝上車,懷揣圖冊告別楊老板踏上返鄉路,一路上段先生對龍頭早晚焚香表現的十分虔敬,經過數日的奔波勞累,距家還有半天路程時段先生讓隨從騎快馬回村告訴族長迎龍。又經半天奔波段先生的車到興樂坊南城門口,這時已是夕陽西墜之時,只見數百人早已等候在城門口,香案整齊,一掛掛鞭炮像春天的垂柳一樣掛滿城門口兩邊。當段先生把龍頭舉起時數百名村民焚香跪拜,頓時鞭炮齊鳴如雷電轟響。
回家后段先生受到全村人的贊賞,第二天就請來能工巧匠制作龍體和其它副助設備,如:旱船、海蚌、龜、魚、蝦、蝶、馬、小鬼推磨、面缸賊、煙火、對子鼓、對子鑼等一百多個種類。
眼看到了農歷二月二龍抬頭節日,興樂坊的龍燈也制做完成,興樂坊的龍燈在原基上礎略有改動,每節長一丈,平常年耍是十二節,象征每年十二個月,有潤月年耍時十三節象征十三個月。二月二這天興樂坊龍燈正式亮相,華陰及周邊華縣、潼關、大荔群眾也聞訊觀賞,白天龍出村去大夫峪黑龍潭吸水,晚上龍燈插上燈火十分壯觀,跑旱船的夫妻對唱,跑馬隊文武兼備、煙火隊呼風喚雨、大鼓、對子鼓、對子鑼煞是好看威武,海族燈隊一出魚鱉海妖各顯風彩,最后在龍珠引導下在煙火沖天、三眼槍聲如雷吼中彩龍出海,龍到每家門前都是鞭炮香案相迎。據老人講耍龍燈的隊頭已進入第三條巷(二巷)而隊尾還在第一條巷中(段家巷);綿延將近一公里,可見當年盛況何等壯觀。
從此興樂坊龍燈名聲遠楊,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人視龍為祖敬龍為神,幾百年來興樂坊的龍燈被群眾敬為神,設有龍王廟,龍燈的龍頭常年供俸于廟中,至今每年二月二都有祭祀活動,村民在二月二這天主動來龍王廟上香。耍龍燈時龍頭上插有許多紙花,是為那些久婚不育的媳婦準備的,不育的女人請回一枝龍花當年就會懷孕生子,數百年來傳承至今十分靈驗,現在興樂坊村和周邊村許多名子帯龍的青年據說大部分都是母親當年從龍頭上請回龍花所生。由于耍龍燈耗財勞人龍燈會決定每逢龍年必耍,有重大喜慶事件必耍,每逢大旱之年請龍祈雨。據祖輩口傳:中華民國成立、抗戰勝利、建國后黨的九大召開,興樂坊龍燈都大耍過,興樂坊龍燈也多次在華陰市區耍過,據老人講興樂坊的龍燈在大躍進年代還進過省府西安,讓西安人大開了眼界,曾引起轟動。由于耍龍燈規模大每次都會把縣城攪得熱火朝天。筆者親歷過慶九大召開那次,可稱得上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傾全村財力人力,因慶九大龍為九節,參演者一千多人,舞龍隊占滿四條巷道,四鄉八村都來觀看,可惜現在許多典故已失傳,唯有龍燈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