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桃紅柳綠,萬物生發,正是人們出游踏青的好時節。天南地北的人們呼朋喚友,趕著清明假期登山望水、賞花觀鳥。在一睹祖國壯麗河山的同時,也不忘參加“忙趁東風放紙鳶”等傳統賞春踏青的活動 。清明蕩秋千便是諸多傳統賞春踏青活動中的重頭戲之一。秋千,原名“千秋”。關于秋千的起源,民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秋千是上古時我們祖先由猿為人練就的一種高空采食技能的轉化;另一種說法認為秋千是北方山戎為了練兵而創造的一種鍛煉器材。后漢武帝將其作為祈壽的游戲,用于宮中,因避“千秋萬壽”之諱,將“千秋”顛倒為秋千。平日所見秋千,是用兩根繩索因勢就才懸掛于樹枝或房梁上,下面施一木板相連,人或坐或站于木板上,借助慣性反復,往飛空中。秋千起舞時,秀發飛揚,衣裙飄飄,宛若凌空仙子。唐宋時稱為“半仙之戲”。因其簡單易為,歡快明朗,很快在民間傳播開來,上至達官顯貴,下至黎民百姓無人不歡。婦女兒童趨之若鶩。自打有了秋千,圍繞著秋千涌現出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詩篇。如李清照的《點絳唇·蹴罷秋千》:“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又有唐朝詩人王建《秋千詞》:長長絲繩紫復碧,裊裊橫枝高百尺。少年兒女重秋千,盤巾結帶分兩邊。身輕裙薄易生力,雙手向空如鳥翼。下來立定重系衣,復畏斜風高不得。傍人送上那足貴,終賭鳴珰斗自起。回回若與高樹齊,頭上寶釵從墮地。眼前爭勝難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兩首詩讀了,生動傳神,是不是有身臨其境、躍躍欲試的沖動?又有唐朝韓偓的《秋千 》、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等等,無不刻畫至深,不一而足。倘若要問誰寫的秋千詩最好,確實難分伯仲。但要說誰對秋千最愛,當屬宋代的張煒。單就他個人詠秋千的詩作,就不下九首,更何況上下五千年的詩書中華。圍繞著秋千所開辦的各類民俗活動也是如火如荼,春生四海。而誕生于兩百年前的華陰司家秋千古會生逢其時,最有代表性,更具向心力!司家地處孟塬之上,南依秦嶺,北瞰渭水。春至,桃紅杏白,春意深深。成片的油菜花依勢層疊鋪陳,狀若金濤。司家秋千就在這油菜花里向風而起。每至清明,司家村都要舉辦全國獨有的秋千古會。屆時,群雄匯聚,各種戲曲,雜耍,美食,攪活的整個塬上春意盎然,火一般熱鬧。男女老少,摩肩擦踵,喜氣盈盈。鑼鼓,舞蹈、古箏、走秀、歌伴舞、游園等節目從春山中鼓噪而出。一時間,這個曾被稱作“南孟屯”的古代軍人后裔一展粗獷豪放,待客至親。一碗火焰般含熱帶香,辣唇暖胃的辣子喝湯滋味地道,在眾多吃食中搶盡了風頭。那爭食的場面似明星出場,熱情難擋。碗碰碗,頭碰頭,胳膊伸的老長,一個個跟八輩子沒有吃食似的,儀態全無。秋千場內人聲鼎沸,秋千場外鼓聲喧天。一個個秋千在油菜花海里歡欣鼓舞。有架子秋、獨桿秋、八卦秋、熊跌膘、雙人秋、線子秋、等等,式樣多,趣味濃。在大家暢玩秋千之時,不時有身著漢服的女子在花團錦簇的秋千園里,如蝴蝶般翩躚而過。給人一種穿越古今的感覺。“熊跌膘”前,眾人相互“鼓勵”,互相“謙讓”,終于有被說動了的,大膽上前一試身手,終因技巧不周,手腳不能協調而跌的四仰八叉,惹的大家一陣哄笑。然后又開始互相“謙讓”起來。臂力過人技巧嫻熟的,攀至秋千頂部,自然贏得陣陣喝彩;“獨桿秋”下是一積滿水的四方水塘,旁邊也是觀者如云,“互謙互讓”。游戲時手抓繩索或竹竿從水池這一段蕩向另一端。至于何時落地,就要看玩者臂力是否耐久。臂力好的,可以多吊幾個來回,臂力不好的,也可能悠不到對岸手一脫就掉入水中。即使臂力過人的,若隨行幾個“狐朋狗友”,推來推去就是不讓上岸,終因臂力殆盡,落入水中,自然又是博的觀者一陣爽朗笑聲。當然,大多數玩者都會在力竭之時受到救助,不至于落水;“線子秋”,故名思義,就是仿照農家的紡線車制作而成,置于空中就像摩天輪的縮版,一次可以承載數人。起步時需要旁人推送,轉動起來后就在空中憑人體擺動的慣性轉動,落下時還可以以腳蹬地再次助力,使它轉的更快一些。看起來技術型不強,實則對心理考驗極強。一旦坐上去了,就像上了賊船,想下來就沒那么容易,必須經的大家的“同意”,在一片驚叫聲中揪心跟轉。下秋時,假如平衡性把握不好,下的又太快,上面的人就很容易翻著筋斗掉落下來;“雙人秋”區別于傳統的架子秋,相當于把架子秋轉個九十度,原來是橫向蕩,現在變成腳踩重木縱向蕩,需要的是兩人用力的方向一致,合力而為,默契性要高;八卦秋”最享受,像一圈吊籃圍著一根柱子轉動,沒有什么難度,有的只是嬰兒搖籃般的愜意。老少咸宜。穿梭在茫茫無際的油菜花海里,渾身沾滿了油菜花的濃濃香氣,激蕩著秋千的雄渾力量。打秋的人盡興,觀秋的人激動。不需留戀,明天早上,高高的的架子秋仍會迎著朝陽,帶著花香蕩漾在碧空中;不需留戀,只需期待,只需祝福,司家的秋千會蕩的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高,蕩出塬上的一片豐收景,蕩出一個祥和安樂的福壽塬。
作者簡介
網站備案:陜ICP備14008634號-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國·咸陽 電話:131-5212-8066 傳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內容未經本網站及作者本人許可,不得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等,違者本網站將追究其法律責任。本網站所用文字圖片均來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網站,凡圖文未署名者均為原始狀況,但作者發現后可告知認領,我們仍會及時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處理,如未及時聯系本站,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