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操视频在线/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欧洲黄网站/国产无套粉嫩白浆免费观看

  您好,歡迎光臨《絲路情韻》網, 網址:www.siluqingyun.com; www.tj-hsx.com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網站首頁    絲路要聞    魅力西部    國外風情    絲路在線    絲路頭條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絲路論壇    軍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聲秦韻    東盟在線
光影華山    今日華山    人文華山    山水華陰     驢友在線    文化在線    紅樹林影視   財富人生    企業家風彩    景點推介    旅游世界    軍旅在線    杏林風景    農業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檢察    西部法院    資源與環保   歷史名勝    歷史典故    傳奇故事    歷史名人    藝術精品    社會萬象    旅游文化    傳統工藝    奇石根雕   民間藝術
華陰政法      攝影家      風光攝影      人物攝影     書畫長廊    名人書畫      綜藝在線      小說       散文       詩歌       劇本      雜文隨筆      紀實文學    生活百科
 
   □ 絲路在線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體:美軍 ..
· 人民觀察 | 三個關鍵詞 ..
· 金秋時節處處好“豐”景 ..
· 陜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機暴雨 ..
· 網信部門公開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屆消博會丨創新消費融 ..
· 青瓦土墻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貸利率又降 ..
· 中央軍委舉行晉升上將軍銜 ..
· 油價6連降 ..
詳細內容
背饃上學的日子

                                         背饃上學的日子

                         (雷道平)

  背饃上學,這是50、60后幾代人永遠抹不去的記憶與話題。那種情景總是歷歷在目,令人難于忘懷。
背著饃布袋在陽光下的小路上踽踽獨行,突然電閃雷鳴,風雨交加。濘泥中忽然滑倒,饃布袋重重地摔在路上,那苞谷饃四離五散遺落在泥水里。農村孩子最好的出路就是考學,學校離家很遠,就得背饃。背饃成就出了一個一個的大學生、師范生,他們都成了吃商品糧的公家人。然而經過了四年的背饃日子我仍然沒有跳出家鄉的圍城。我又以一介農民的身份苦苦飄泊了好多年,企圖混出一個體面的樣子來,但是多災多難的我始終沒有按照自己想象的那樣站到眾人面前。 
  1976年冬,快要初中畢業的時候,傳來小道消息說明年的高中升學要進行統一考試招生。于是我想法設方借來了各科的書籍和資料,夜以繼日地復習功課,準備在中考時放手一搏。可是升學時還是采取了推薦的老辦法。千不該萬不該,不該把我推薦到民辦高中。在班里我的學習成績是數一數二的,為什么把我陷落在無望的深淵?我的心一下子從頭涼到了腳。那所謂的民辦高中全部教師都是我初中時的老師。那個年代時興“走后門”,好多同學通過關系都進了公辦高中。我沒有那些關系和背景,只能眼巴巴的望著。1977年就在那無望的陷阱里來回折騰。到了1978年我的恩師孫仙文老師從我們的興樂坊學校調進了華山中學,我才有了機會進入公辦高中。從此我背饃上學的日子開始了。
  為了抓緊時間學習,我就一次背夠一周的苞谷饃。天冷的時候苞谷饃凍成了冰碴子、冰蛋子,掰都掰不開,怎么能泡到碗里去?從開水爐打來的開水到了宿舍就成了溫水,于是就喝一口溫開水,吃一口凍成冰的苞谷饃。吃完了,地面上掉下了一堆冰郎塊子。等天氣慢慢熱起來,饃就發霉、發黑、長白毛,這可怎么吃?總不能扔了,要是扔了,就連喝西北風的份兒都沒有了。于是我把那霉霉饃掰成碎塊放在碗里,弄到開水爐一遍一遍地用開水沖淡霉味,然后就囫圇吞棗般吞下了那碗難忘的煎水泡饃。后來恩師孫老師看見了我的窘迫景況就讓我把苞谷饃存放在她的灶房里。一但饃發霉就給我在鍋里蒸一下。中午吃飯的時候,老師一家五口人盛了面條以后就讓我把苞谷饃泡在面湯里,那面湯里總有許多的面片和菜葉。有一次星期六吃早飯的時候,我一看沒有苞谷饃了,就向孫老師要一個饃,趕巧老師正在發面蒸饃。沒辦法孫老師就到華山榮軍休養院對面唯一的國營食堂買了幾個饃拿回來給了我兩個。
  在華山中學最后一學期的時候,根據我的學習情況我決定回到家鄉興樂坊初中重新考高中。1979年我終于考上了華陰縣岳廟重點中學。我人生第二次背饃上學的生涯又開始了。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家里可以說是貧困至極,實在經不起我這樣三番五次的瞎折騰。但是我已經鐵了心。我對家里的最低要求是只要背夠一星期的十六七個苞谷饃就行。我的身體瘦小,每天泡兩個半苞谷饃就能吃個大半夠。也不能吃全夠,吃夠了,就要斷頓!斷頓了,就要挨餓!什么辣椒啊、咸菜啊全都是奢侈品。食鹽也經常斷供,沒鹽了,不吃也能行,不會影響肚里饑。后來班里有同學告訴了我一個秘密,可以到華陰飯店餐廳飯桌上那個小瓶里捏一撮鹽!為了一撮鹽跑五六百米去偷,不劃算又丟人,我最終沒有干。不干,就沒得鹽吃!
  有一回星期五,只剩下一個苞谷饃了,早飯吃半個,午飯吃半個。到了星期六也好搞,喝了一大缸子鹽開水,再上兩節課就能回家了,回家了就能吃飽成神仙了!當我背上書包走到教室的那一刻,肚子里“嘰哩咕嚕”,頭發暈,眼冒花。在這危難時刻我想起了好朋友盧宏文,他在岳廟中學隔壁紅軍院里住。多虧了朋友的那三塊柿面餅子救了我的性命,我終生難忘。通常情況下我的衣兜里不名分文。有一天母親給了我一毛錢,并說不到萬不得已都不能花!又是一個星期六,我從家里背來的苞谷饃又沒有了。我決定消費這一毛錢。于是整了整衣衫,洗了把手臉,出了校門沿著太華路向華陰飯店走去。是我人生第一次進華陰飯店。吃什么?囊中羞澀的我在飯店餐廳尋思了許久,最便宜的麻食菜都要兩毛錢,買兩個饃還要四兩糧票。我想用一毛錢買一個饃,而那售饃員連看都沒有看我一眼!走來又走去、徘徊又徘徊!真想變成一個乞丐、變成一個瘋子,弄上他半個饃!可是我不能,我還得保持一個學生的優雅姿態!餐廳的角落有一只水桶,我想那里面一定有誰扔下的吃不了的饃塊或饃片,當我的目光飄向那只水桶或者垃圾桶的時候,骨子里僅存的那點窮書生所特有的高傲與優雅瞬然間崩潰了。我為了保持那讀書人的高傲與優雅最終沒有去撿拾那根本不存在的烏有。我不知道自古以來的書生們為了這一口饃都受了什么樣的做難,但我十分清楚那些先賢們都曾遭遇了常人難于忍受的屈辱和磨難。一個星期日的下午我裝了一布袋母親剛剛蒸的苞谷饃和一點食鹽,騎上我的自行車向縣城岳廟中學飛奔而去。隆冬的狂風嗚嗚怪叫,沙子滿天飛舞,沙土彌蒙了整個天空。路上看不見一個行人。當車子行駛在柳葉河石拱橋上時,突然一陣旋風卷來,把我連同車子一下卷到河邊的蘆葦塘里。那塘里尖銳的蘆葦茬刺破我的手指,刺傷我的膝蓋,刺爛我的饃布袋!被刺開肉皮的手指頓時血流如注。又一陣風吹來,沙子吹進了我的眼睛里。我就用帶血的雙手揉眼睛,霎時手上、臉上、身上都沾滿了鮮血,我成了一個血人!這世界上還有哪一位詩人在遭遇了這樣的景況之中還能瀟灑的寫下如曹植那樣的千古絕品?我沒有那樣的才華讓我名垂千古、流芳百世,但我最終還是寫了一首長詩《生命的戀歌·風中行》發表在《華山微風》上。
  1981年高考我落榜了。可有一點我的心里一直記著,我的高考成績單上語文是85分,政治是89分,我想我荒廢了四十年以后重新拿起筆能夠寫出這樣文章都與我牢牢記住這個“85分”和“89分”不無關系。高考以后我又來到了華陰夫水中學補習。那個時候大孩子和小孩子坐在一個桌子上一同上課一同考試是常態,我與那些比我小五六歲的同學又一起坐在教室里向我們理想的目標沖刺了。興樂坊的家距離夫水中學只有五里路,我的吃飯壓力基本小到了零,隨時都可以回家取饃。學校燒開水是用一個很大的鐵鍋,每天兩頓飯時都給學生蒸溜那些苞谷饃。你想吃幾個饃,就用網兜兒裝好了放進那個大籠里。不愁發霉,不愁長毛,不愁風干,熱熱火火的,吃起來又甜又香,令人回味無窮!那苞谷饃都是從家里背來的,可我覺得好象我們是在夫水街食堂里吃飯呢!閑話少敘,吃了苞谷饃咱就說正事。語文、政治老師都是老牌的老師,我對那兩門課程輕車熟路,那個數學老師講的課我也聽不懂說些啥。語文課還能給老師提些建議,數學課好象在聽夢。唉,難怪三番五次地考不上。最終1982年的高考我還是沒有考中。我們這幾個60年出生的老孩子們基礎太差還心高氣盛,考的成績一年不如一年,這次高考的失敗徹底終結了我上大學的美夢。考試結束一年后的一天,我去夫水街上集碰見了我夫中的語文老師李本仙,他對我說,你的語文、政治分數是夫水考區第一名,這么好的文科成績為什么不報考文科而考理科?事已至此還能再說什么呢?我只能淡淡一笑了之。從此我帶著一種不甘心的念頭奔入滾滾紅塵東打西拼,飄流四方。
  白白的背了四年苞谷饃,曾經的夢想在寂靜無人的夜晚會悄悄地掠過我記憶的海洋,使我多多少少對所走過的道路有了反省和深思。老天爺似乎要把所有的磨難讓我一個人來承擔,正當我在生意的路上雄心勃勃,大展宏圖的時候,一場大病把我陷入了十八層地獄!出院后,開始學走路,一步一步的向前走;開始學說話,一個字一個字的講;一個音節一個音節的說。已經成了一個病人,還能做什么呢?這個時候我想起了學生時代的那個饃布袋,想起了我那個未圓的大學夢,我又想起了張海迪、保爾·柯察金、勃朗寧夫人,似乎眼前一片明媚,一條金色的陽關大道正等待著我走下去!似乎我又背起了那個沉重的饃布袋,行走在喧囂紛雜的世界,也似乎背上了一種責任、一種負擔。我要把這種責任、負擔變為動力,時時激勵我努力奮斗闖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下,實現我學生時代未圓的大學夢。

(作者:雷道平,華陰作協會員。

【作者:雷道平】  【發表時間:2022/3/15】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和諧陜西網 銅川慈善協會 渭南文物旅游網 環球網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國際日報 中國檢察網 中國法院網
人民日報 新華網 央視網 中國公安 中國文物信息網 太華索道 陜西 西部法制報


網站備案:陜ICP備14008634號-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國·咸陽        電話:131-5212-8066       傳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內容未經本網站及作者本人許可,不得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等,違者本網站將追究其法律責任。本網站所用文字圖片均來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網站,凡圖文未署名者均為原始狀況,但作者發現后可告知認領,我們仍會及時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處理,如未及時聯系本站,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