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小“武功”這個地名便印在了我的記憶里,只因同村的一位同齡女孩過繼給了家在武功的舅舅。一到放假我們都期盼她能早點回來,因她的到來會給我們帶來好多玩耍的花樣與樂趣。她猶如一位文明的傳播者,讓久居鄉村沒見過世面的孩子能聽到城市里的故事,也就從那時起便多了一種對城市的向往,至于武功的具體位置在哪?為何以武功命名?年幼的我卻那時竟未曾想過。
今年夏初,適逢周末,華陰作協一行4人受武功作協杜主席的盛情相邀,遂欣然前往,圓了我半個世紀的夢,來到了兒時向往的地方——武功。
天公作美,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行程,順利抵達武功高速路口。從車內便看到了一座雕像的座基旁書寫著“武功到,自然成”的標語。走下車來,艷陽高照,無意間回頭看見一座威武高大的漢白玉雕像矗立在藍天白云下,疾步走近,肅然起敬——他就是蘇武像。
隨后在武功作協杜主席一行的帶領下,參觀了后稷養老院。走進院里眼眸中看到的是別樣的景色:這是一座田園風光的養老院,好似游走在一處花園別墅!一棟棟黃色的小高樓灑落在花叢里,漫步在兩旁高大的法桐林蔭道上,穿過木制精致的長廊,樓閣亭臺,我不由自主贊嘆起來,這里的環境不錯,是一項親民、為民的陽光事業,一處適合養老的好地方!張海紅院長熱情的接待了我們,詳細介紹了院的發展概況,可以說后稷養老院是集醫療中心、康復中心、托管中心、教學中心、養生中心、文化中心為一體,一條最先進的養老產業鏈,全面解決老年人的康復、醫養問題。后稷養老院使我深深感覺到他們富有大愛,富有人性化,富有責任心,富有奉獻精神!是一所真正讓子女放心,讓老人們能夠滿意的全方位的養老院。晚上我們住在這里,真正體驗了這里的寧靜。
第二天一早,我們在作協杜主席等人的陪同下,行走在武功大地,感受農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初夏的武功平原,到處翻滾著無垠的金浪,流淌著沁人的麥香,淡淡的麥香糾纏著白花花的陽光,云朵探望著麥浪,麻雀也在那麥芒上跳躍著,引來了布谷鳥的歌唱。
沿著清風拂面、郁郁蔥蔥的漆水河畔,我們驅車從小路來到姜嫄墓,到了塬頂,視線一下子開闊起來,放眼望去,沃野千里,一馬平川,郁郁蔥蔥的樹林,我禁不住用手機拍下了那似乎在向游人點頭致意,一派豐收在望的景象。
姜嫄墓位于武功老城南側小華山上,其墓冢面朝東方,墓前有清代牌樓一座,正面頂額書“姜嫄圣母墓”五個大字,為光緒丙子年立,牌坊匾額字跡漫漶,兩邊對聯已不見。左右對聯上方橫額分別鐫刻:“厥初生民”,“炎黃巨尊”。背面匾額上書“母儀邰城”,左右對聯為:“益稷三章漆永明”,“大雅一歌山川秀”。我們也把腳放在姜嫄踩過的巨人足上,真是浮想聯翩。
姜嫄姓姜,陜西省武功縣人,原為炎帝后代有邰氏的女兒,后來成為黃帝曾孫帝嚳的元妃,姜嫄踩巨人足跡而生下后稷,后稷教人務農,成為中國的農耕始祖,也是周人的祖先。
站在美陽關的東塬上,抬頭看著蔚藍的天空,空氣新鮮,有點醉氧的感覺,黃土高塬上已不見往日的蒼老荒野,變得到處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據陪同者講,這里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山勢連綿,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戰爭防御的天然屏障。他指著前方的一片高地說:“西出陽關就是從此開始的,武功是個千年古縣,這里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故鄉,武功的城隍廟也很有名,不妨也參拜一下中華民族民間信仰中最為著名的神祇,從中會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城隍文化。”
我們在杜主席等作協會員的陪同下,沿途參觀了后稷教稼臺、后稷祠、城隍廟、報本寺、康海墓等諸多名勝古跡,的確武功古鎮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我們先后參觀中,使我有幸切身感受武功“中華農都、千年古鎮” 的特色景觀,我們在驚嘆之余,紛紛拿出手機拍照留念。
不覺中我們來到了蘇武紀念館。它位于武功鎮龍門村前的臺地之上,東臨漆水,西依鳳崗。蘇武墓穴東向,背附青山,漆水河自墓前蜿蜒而過,依山傍水,環境優美,紀念館前是一個很大的廣場,夏風微微,晴空朗照,拾級而上,絲毫感覺不到初夏的炎熱。
站在蘇武牧羊銅像前,腦海便浮現出他出使匈奴十九載,在北海惡劣的自然環境中,面對匈奴的威逼利誘雖受盡折磨卻表現出的“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民族氣節,始終表現出了忠于祖國,大義凜然、忠貞不屈的堂堂正氣。他的忠貞愛國的正氣至今仍為后人所敬仰。
據作協杜主席講,如今的武功縣名的由來源自“蘇武有功”的歷史淵源,史料稱武功古鎮又叫有邰古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文獻記載:“新石器時期,炎帝姜姓沿沮水而住,黃帝姬姓以漆水而居,二水匯于有邰”。
農業始祖后稷就在這里“教民稼穡、樹藝五谷”,黎民百姓曾在這古戰場上,歌頌著“文武伐紂”的豐功偉績。就在這片肥沃的黃土地上,哺育了一批批優秀的華夏兒女,傳承了悠久、厚重的農耕文明。
不知不覺已是該吃午飯了,一看時間快一點了,我們隨即來到一家老字號旗花面館,點了鹵香豬蹄、普集燒雞、武功馇酥以及臘汁肉夾饃、陜西涼皮等,還要了幾盤旗花面。我們一邊吃著旗花面,一邊聽著王主席滔滔不絕地介紹著:“正宗的旗花面,面要薄、筋、光,湯要汪、煎、稀,醋要出頭,那樣才有酸香特色……”或許肚子餓了,盯著桌上的旗花面,大家顧不得斯文低頭猛吃起來。用王主席的話說,就是“等咥飽了再斯文!”引來了大家的一陣哄笑,覺得這樣才更實在、更真實。
返回途中,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海里思索著、回味著:早在七千年前,先祖們便在武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農耕文化,開啟了華夏民族國家形式的新紀元。漫漫的歷史長河,演繹并發展了姜嫄母儀、后稷農耕、蘇武愛國、唐宗感恩、張載關學、康海戲志等特色的歷史文化,武功以一個嶄新的文明符號延續下來,耀眼生輝。并有幸參觀了現代農業金沙河面業、網紅直播基地,相信武功的明天將是一個現代農業和旅游融為一體的新型旅游城市,武功的明天會更美好。
作者簡介
趙雪俠,渭南作協會員,華陰市作協會員,愿用真心聆聽自然,用拙筆抒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