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圣哲常“以水為師”觀水悟道。老子觀水明悟“上善若水,利萬物而有靜”的天人之美;孔子觀水,得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修身之理;孫子觀水,領會“水無常形,兵無常勢”的兵法之要;孟子觀水,得出“觀水有術,必觀其瀾”的治國之術。“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更是成為歷史的明訓。我們當以水為師,心存敬畏,公平如水,清廉如水,低調做人。需要攻堅克難時,又要有如水一般的不疾不徐,綿綿不絕的綿勁、韌性,如此,有德有智,則可無往而不勝。
去壺口看過黃河瀑布,到貴州領略過黃果樹瀑布的從天而降,那真是氣勢磅礴,蔚為壯觀,撥人心弦。然而我更喜歡澄靜的湖泊。丁酉年春節,兩個女兒邀我與妻去杭州過年,就住在與西湖不到200米的一座豪華公寓里。除夕夜,一場細雨把個西子湖畔打扮得更加美麗清新。黎明時分,踏著晨光,漫步西湖邊,看那平靜的湖面,好似一面偌大的鏡子,它多像一位老者,或是一位飽學之士那樣成熟、沉靜。觀水悟道,我以為人的心性不要學習流水的波濤起伏,做人不宜太過張揚,要學習靜止的水,靜止的水清澈澄亮。不是有句“靜水流深”的成語嗎,靜水,象征著平靜處世,大智若愚;流深,則意味著底蘊厚重,寧靜致遠,博大而精深。《菜根譚》里有句話說“心體澄澈,常在明鏡止水之中”。人心要像平靜的湖水那般清凈,才會活得自足踏實。蚯蚓可以鉆到很深的地下,就是因為它卸去了所有的手腳,沒有貪欲,想得少了,赤條條的,阻礙少了,就鉆得深。
以水為師,不僅學習水的美德,也要學習水的智慧。水的空靈明凈,可以陶冶情操,滌暢身心,讓人具有安靜的性格修養。國學大師梁漱溟說:人之區別于動物,是人類有智慧。智慧,可以寫萬本書,讀百萬年,也可以歸結為一個字:靜。要做到心靜,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修養。遇事沉靜如水,“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語出蘇洵《權書·心術》)一個人沉靜到這種程度,才會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反應神速而敏捷。
內心沉靜,方能低調做人。低調,是一種素養,一種睿智,更是一種高級情商。能夠做到低調做人,貌似隱忍,看似平凡,實際卻是真正的強大。《道德經》有云:“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做人不要追名逐利,不追一時長短,盡心做好自己的事即可。一個人不管有多優秀,都要學會審時度勢,低調做人。《菜根譚》里有句話:鷹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處。故君子一定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菜根譚》里還有句話:“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為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眾為王”。其內涵堪為做人處世之精典。
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我們也應以水為師。“君子之交淡如水”“一片冰心在玉壺”,說的是淡定豁達的生活態度,它如水一般清澈,如水一般堅定,不因名利,不因富貴。與人交往,如水一般簡約和諧,不需要銅臭攪渾它,一杯清茶足也。莊子曰:“不為冠冕而肆志,不為窮約而趨俗”,說的也是這般意思。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向水討教,因為上善若水,它利萬物而不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低調,不僅是姿態,還是胸懷,要像澄靜的湖水那般謙卑,心懷敬畏。敬畏什么呢?敬畏就是生活本身。殘酷是生活,美好也是生活。像季節,冬天來了會寒風刺骨,而春天一到,又會花香彌漫。有了這樣的敬畏和信仰,才會不慌不忙,平心靜氣,溫柔敦厚地看季節更替。
懷一顆孔子的心,染一身莊子氣,觀水悟道,高下皆宜,以一顆敬畏之初心來面對我們所生活和棲身的世界,守住做人的底線,像一朵花一樣美麗,像一只螞蟻一樣勤勞,活出情懷,活出人格,既如君子般自強坦蕩,又似隱士般自在逍遙,如此,日子就能演繹成一門生活化的藝術,一路前行的風景,更是值得期待!
辛丑年秋于老屋書齋
作者簡介
秦岳峰,陜西省華陰市人,國家一級法官,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作協會員,出版有個人文集《流年心影》、散文集《鄉村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