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軍
一座城市,留給游客印象深刻的或許是風景,而作為家鄉,能讓人憶起的莫過于流連于味蕾間的美味。
合陽街上的小吃市場里,有很多攤位賣爐火燒餅。合陽人把制作餅子,叫做打餅子。打餅子是一門手藝活兒,一般打餅子的師傅,都是有二三十年功夫的老把式。
茶余飯后在街上遇到燒餅鋪子,我便習慣性停下腳步觀察,看師傅打燒餅,就像欣賞一場行為藝術。每一次經過爐火燒餅攤前。離得很遠,就能聽見打餅子的聲音。打餅子的師傅,都有兩個梨木小搟杖,一個是常規的,一個是特制小搟杖。師傅先用常規小搟杖在案板上空擊兩下,接著搟餅坯,隨后,“啪”的一聲,把搟好的餅坯摜到案板上。再用特制小搟杖輕輕地在餅坯子上溜一溜,餅就有了花紋,有了質感。我問師傅,為什么要用小搟杖空擊兩下案板?師傅哈哈一笑說,耍個“式子”,弄出點聲音來,吸引顧客。
合陽爐火燒餅有“三絕”——一空二香三酥脆。空的秘訣在于,餅坯子里面包了一撮干面粉。烤制過程中,餅子受熱后,就會形成中空。為了防止餅子太脹,師傅會拿一根鋼針或鐵絲在餅子側面扎兩下,放點氣。香的秘訣在于,餅坯里的干面粉中,摻一點小茴香和食用鹽。小茴香自帶香氣,食用鹽用來提味。有的師傅還會有些創新,在餅子上撒些芝麻。雖然多一道工序,但餅子多了幾分芝麻香,香上加香,自然更加搶手。酥脆的秘訣,一在搭堿上,二在烘烤上。合陽爐火燒餅屬于發面餅,面團發到幾分,搭多少堿,要恰到好處。
正宗的爐火燒餅,原料為面粉、精鹽、堿面、老面、小茴香,油,經和面、花椒葉墊底、制坯、烙烤三道工序而成。
首先“打燒餅”要選用精面粉,放入酵母,以充分發酵。師傅在瓦制大盆內反復和面,面要和到什么程度才可?唯一標準:有筋骨、有力道。和好之后,然后將面塊用力摔在案板上,直接將小份面團拉扯10次左右。然后揉到表面光滑,稍微搓成圓柱形。用搟面杖成長條。加上少許茴香、花椒葉。然后揉成錐形,搟平,從大頭卷起。立起來,用手按扁,邊緣翹起待用。
至于烤爐,就更有講究,須用土爐。土爐爐膛正中是一個出火口,出火口周圍是一個圓形的平臺。上面放一個直徑二尺多的鐵鏊子,剛好蓋住烤爐。打爐火燒餅須燒藍炭,火頭硬,溫度高,無煙。餅坯先在鏊子上烙一會兒,餅的一面略微上色后,再烙另一面。而內里的成熟卻要依靠放進火爐里的烤這一步。烤的時候,餅就鼓脹起來,里面似乎包裹住了一團火熱的原始麥香。出鍋以后特點外皮焦脆,內瓤酥松空軟,熱吃涼吃均可。在老家,招待外地來的客人,常離不開爐火燒餅。生活在外地的合陽人,隔三差五也會叫老家的人捎幾個爐火燒餅,解解饞。
相傳,燒餅是漢代班超時從西域傳來的。《續漢書》有記載說:“靈帝好胡餅。”胡餅就是最早的燒餅,唐代就盛行了。《資治通鑒·玄宗》記載:安史之亂,唐玄宗與楊貴妃出逃至咸陽集賢宮,無所裹腹,任宰相的楊忠國去市場買來了胡餅呈獻。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于饑讒楊大使,嘗香得似輔興無。”白居易《寄胡餅與楊萬州》也提及胡麻餅。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已有“燒餅做法”,與唐代的燒餅做法相差無幾。
燒餅的演變,離不開制作原料的產生。最基本的是麥子、植物油、酵母。隨著這三樣東西的逐漸出現,各地各種形狀風味的燒餅也在逐漸發生變化。
如今,在種類繁多的餐飲行業,爐火燒餅能夠成為合陽特色小吃的代表,足以見證它的魅力,其滋味口感亦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