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澳門《新華澳報》網絡融媒體新聞報道,中國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
先生,從3月25日~4月15日在《澳門導報》上,連續刊文,回憶自己的中南海歲月,并且哀悼去年年末過世的母親。
文章,筆調細膩,觀察深刻,情深意濃,字里行間洋溢著,對過往中南海生活深深的感喟,以及對母親深深的無限思念。特別是對于對自己從政45年來,官場生活的回憶與描述,更是力透紙背,引人深思。
文章一經發表,立刻引發海內外媒體的高度評價與關注。
日本共同社說,“中國前總理溫家寶,為人謙和,處事公允,在任期間就享有崇高的聲譽。他刊文中所描述的細節,再一次彰顯了,他作為偉大政治家的偉大人格。特別是2008年5月份,舉世震驚的汶川大地震期間,他怒斥地方官僚救災不力的場面,更是讓人們對這位平民總理,無不肅然起敬,無不為之動容。”
法國《世界報》說,“溫家寶,舉止優雅,學識淵博,為人謙恭,恰好準確地體現了孔夫子所倡導的‘國士風范’。而其在任期間卓的領導能力,更是博得海內外高度的贊譽。尤其是2006年1月份,面對海內外媒體,鄭重宣布全面取消中國延續了2200年的‘農業稅’時,更是讓他收獲了無窮無盡的掌聲與喝彩。直至今天,還有很多中國農民,不斷地感念他做出的豐功偉績。”
法媒說,“他的文章,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認識了這位偉人,從來不為人知的另外一個方面。特別是他的從政之路,以及從政的心路歷程。”
溫家寶,1942年9月生,現年79歲,天津市人。1965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7年9月參加工作,北京地質學院地質構造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程師。2003年~2013年期間,曾任國務院總理、黨組書記,中央政治局常委。
2013年夏天,他正式卸任黨內外一切職務,搬出了中南海,同時回到天津,一直陪伴母親身邊。直到2020年12月,他99歲的母親去世。
溫家寶先生發表在《澳門導報》上的系列文章,其實就是反應了他退休后最真實的平民生活,以及對中南海歲月的點點滴滴的回憶。
他的系列文章,首先披露了母親生前的日常生活,披露了她人家,對于自己從政之路的理解、關懷與支持。
溫家寶說,母親父親一生結交的都是中國基層人物,都是自己同事、鄰居和普通老百姓。他們從未高攀過任何一個當官的。
“1985年,我調入中共中央,母親從未因我的升遷,向當地黨組織提出過任何要求,更沒有打著我的旗號,給家里辦過任何的私事。媽媽和爸爸,都是普通中學老師,他們一生從事神圣的教育事業。他們全靠微薄的工資度日,死后沒有留下任何財產和積蓄。”
對于自己的母親父親,溫家寶始終充滿了無限的敬意。2011年,在一次全國人大記者會上,他曾經深情地回憶自己的父親的專業素養:“作為老師,父親最讓我敬佩的是,他對于課堂超人的把控能力。每當他講完一堂課最后一個字的時候,也恰恰是下課鈴聲響起的時候。”
溫家寶稱,“對于我擔當大任,媽媽是憂慮的。我手中一直保存母親的兩封信。一封信寫在 2003年11月,我剛擔任第一屆總理的時候;一封寫在 2007年10月,我即將擔任第二屆總理的時候。”
第一封信寫道,“你今天能位居人臣,如此高的地位,沒有任何靠山,家里更不用說了,得來多么不易。你的性格是力求完美,但國家這么大,人口這么多,很難做到完美。”信中,她要求我務必做到“要上通、要人和,千萬記住,孤樹難成林。”
第二封信寫道,“過去五年的成就,是你用心血換來的,來之不易。后五年的工作,是艱難復雜的,要繼續保持,談何容易。這么大的國家,這么多的百姓,經濟又是這么錯綜復雜,許多事情都要你一一完成,其效果能達到一半,就謝天謝地了。這么多事,你一個人肩膀有多寬能承受得住?這就需要大家同舟共濟,平平穩穩渡過五年難關。”
溫家寶寫道,“媽媽的心在孩子身上,也在國家身上。她每天看新聞,了解國內外大事。她從不過問我的工作,但經常用各種方式,告訴我群眾的反映,提醒我注意。”
2009年2月2日,溫家寶稱,自己在訪問英國期間,曾經專程到著名的劍橋大學發表演講。臨近結束時,出現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插曲”。一名西方模樣的學生,突然擾亂會場,他情緒失控,大喊大叫,并向主席臺上的溫家寶扔了一只鞋子。
溫家寶稱,“當時,我昂首站立,不為所動。沒有憤怒,沒有斥責,我只是平靜地看著現場,所發生的一切。我表現出了東方式的特有冷靜和鎮定”。
后來會場安靜之后,溫家寶講道:“這種無知的行為,卑鄙的伎倆,以及愚蠢的手段,是絕對不可能破壞中英兩國人民友誼的。”“人類的進步、世界的和諧,是歷史潮流,是任何力量不可阻擋的。”
溫家寶說,“我不知道就在這一刻,坐在電視機前收看電視直播的母親,也恰恰看到了這一幕。她老人家因為太擔心遠方兒子的安危,而受到了刺激。老人家也就在那一刻,突患腦血管栓塞,從此視力減退、說話困難、行走不便。那一年,她已是88歲的高齡。”
“兒行千里,母擔憂。”說到此處,我們可以想像到這位大國的總理,在為國遠行,深入虎穴之際,對萬里之外白發蒼蒼老母的牽掛之情,也是躍然紙上。
2013年夏天,溫家寶退休了。他在中南海工作了整整28年,其中擔任總理,就有10年。溫家寶稱,“對我這樣出身的人來說,‘做官’本是偶然之事。特別是做大官,更是如此。無論是上任之初,還是受命于天,我奉命唯謹,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受事之始,即常作歸計。”
28年的中南海歲月,讓他畢生為之奮斗的大事業,最終達到了別人所不能企及的高峰;而更是登天一般的生活,亦讓他惶恐之至,晝夜寢食難安。
他在文中說,“作為一個平民子弟,我感謝黨給了我效命國家的絕佳機會。而我自己無時無刻,亦不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無一刻不用心,無一時不用命。”
所以,從政以來,他一直把林則徐的名言,當做自己的座右銘。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戍卒宜。”
所以,從政以來,他一直把鄭板橋的名言,當做自己為人處世的基本信條。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退休之后,我回到了媽媽身邊,我的心情很高興,但看到她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又感到特別難受。八年來,我很少外出,很少參加社會性活動,只要有時間,就經常陪伴在她身邊。”
溫家寶寫道,“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媽媽的愛,媽媽的恩情是無法報答的。她的許多教誨已經滲透到我的細胞中、融入我的血液中。
隨著歲月的流逝,現在的很多青年人或許,已經忘記了溫家寶這個人,但是他對這個國家和民族,所付出的辛勞與汗水💦,卻永遠地篆刻在中國歷史的豐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