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偶然中尋覓答案
楊曉敏
上世紀80年代中葉,新興的小小說家族經過十多年的孕育,已營造出良好的發展空間。早些時間出道的小小說專業戶們,歷經數年的披荊斬棘,在留下那些打上時代烙印的代表作品后,由于種種原因,矯健的步履開始變得蹣跚,除極少數常青樹還在搖曳多姿外,大都逐漸淡出讀者的視野。然而,由小小說文體所帶動的全國性的精短時尚閱讀,呼喚更多的小小說寫作者參與其中。這時候,以《百花園》《小小說選刊》為主陣地的中國小小說中心已現雛形,倡導并且規范,原發加選載,兩刊搞征文、辦筆會、出增刊,研討、評獎等活動比肩接踵,產生著深廣的影響,不僅使小小說創作領域沒有出現斷代的饑荒現象,而且在星羅棋布的作者隊伍中,通過層層選秀,培養扶持,堅持打造支撐小小說高度的中堅力量。事實證明,小小說的舞臺永遠都敞開著,誰有能力,誰就可以盡興地登臺亮相,誰表演得好,誰就能長時間贏得觀眾的喝彩。當然,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也運轉啟動,誰落伍了,誰就只能無可奈何地退隱幕后。
1995年底,蘆芙葒發表小小說作品《一只鳥》,以此奠定了自己在新銳作家群里無可置疑的地位。至今十多年過去,重新審讀這篇杰出的作品,依然令人感到耳目一新,振聾發聵。《一只鳥》敘述了一位法官因錯判一件冤案,退休后良心始終不得安寧。他在鳥市覓得一只叫阿捷的鳥,從鳥的主人手中購回放生,殊不知,當年冤死的阿捷,正是鳥的主人的兒子,那只鳥是老人對兒子無盡的眷念。它使老人失去生活中的兒子的同時,又撕碎了老人精神上的寄托。通篇結構清晰流暢,容量巨大,文字精湛,悒郁的語調蘊含著人性深處的懺悔,是對非理性時代職業道德缺失的泣血控訴,堪稱小小說反思作品的典范。在《百花園》一經刊出,立即引起好評無數。此“鳥”一鳴驚人,一飛沖天,榮獲1995-1996年度全國小小說優秀作品獎,永久性地棲落在當代小小說經典的凌煙閣上。
隨后的幾年里,蘆芙葒以他極佳的文學潛質,勤奮筆耕,相繼發表了《守望》《大哥》《三叔》等近百篇作品,多次獲獎并入選各種精華本。其嚴肅的寫作態度,天賦的藝術感知力,使他快速攀升著小小說寫作的高度。按照恩格斯的說法,人首先要解決好吃穿住的問題,才能更好地從事上層建筑即精神層面的事情。由于家境貧寒的緣故,蘆芙葒操練著小小說,為改善自己的生活窘況,憑借一支生花妙筆,從縣城寫到市里,又從市里寫到省會,一路走來,在提高自己文學品位的同時,把自己的人生旅程也創造得有聲有色。小小說之所以被稱為平民藝術,之所以能讓無數青年才俊魂牽夢繞,欲罷不能,其魅力之一,就在于小小說的寫作,能直接參與解決那些世俗的現實的問題。這絕不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功利主義,反而比空談理想要高尚務實多了。因為小小說寫作的成就和生活中的精明干練,蘆芙葒被一家故事刊物聘為主編。熟悉這本雜志的讀者都知道,它內設一個叫《小小說展臺》的欄目,在連篇累牘的故事堆里顯得突兀奪目。這一小塊被精心呵護的自留田,傾注著一位小小說作家深厚的情結。
蘆芙葒有清醒的小小說文體意識,謀篇布局,習慣于紅線穿引珍珠,極富巧意,多有玄機。他的文字明凈簡練,閑筆不閑,如秋色白云,意境高遠,顯示出對讀者的格外尊重。
“大哥嘆了一口氣,他目光穿過陽臺,看著對面的樓房說,今天,我在立交橋上時就在想,城里人現在都過上啥日子了,可我們那窮地方為了一個小官,還弄來弄去明爭暗斗的,真沒意思呀,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大哥》寫鄉民面對都市虹霓的現代生活,自覺催醒著渾噩的身心。
“看著家旺那個樣子,三叔嘆了口氣,他心里明白,他之所以這樣做,只有一個希望:希望家旺能重新振作起來,像以前那樣和他斗一斗,那樣活著才有意思。”《三叔》的主人公不惜以窩里斗的劣根性形態,以對抗平庸的世俗生存。這簡直就是一個活脫脫的爭強好勝的農民形象。
“小油匠的油坊就在村西端的那片桃林旁。”“村里人便紛紛相傳,說小油匠其實是被桃林里的一只狐貍精纏死的。那是只修煉了千年的狐貍精,吸足了日月精華,一到月朗星稀的夜晚,便化作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去和小油匠約會。”《守望》像一首田園詩,貌似浪漫溫情的背后,幽咽地傳導出鄉村貧瘠愛情的詠嘆調。小油匠死于對愛情的渴望與等待,然而他死后不久,新的一輪故事又上演了。“透過窗子,他們看見了長武穿著平素很少穿的那套干凈衣服,坐在小油匠的那張床上,正癡癡地望著窗外的桃林發呆呢。”
“我們突然又聽到了驚天動地的一聲響。我們回過頭,就看見我和梅朵剛剛坐過的那只木盆在一片煙霧中,像只笨鳥一樣飛向了藍天。”《飛向空中的盆子》在童話般優雅的氛圍里,敘述著孩提時一場令人心悸、一觸即發的惡作劇。人世滄桑,往事鉤沉,當我們驀然回首,曾幾何時,命運之不測,人生之甘苦,會有多少酸甜苦辣值得咀嚼喟嘆?或許正是那些偶然事件或瞬間驟變的記憶,會一再刺激我們的神經,讓我們在驚愕中反芻流逝的歲月。鐘情于小小說寫作的蘆芙葒,而今又有了幾年新的生活積累,可以預期,重來一次井噴式的靈感爆發也未可知。
蘆芙葒的作品帶有一種對未來生活深切渴望而又不時對生活的沉重進行調侃的意味。讀蘆芙葒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并不是在小說中創造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而是用戲劇化的方式,給一些原本很沉重的、也無力去改變的日子,增加一絲過下去的勇氣。作者擅長用增加后半部分戲劇化效果的形式來點化自己小說中的意義。這是蘆芙葒的藝術特色。
2011年,蘆芙葒榮獲第五屆“小小說金麻雀獎”。他長于用白描手法刻畫人物肖像。他筆下的人物的性格、特質,大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地域特點。他的幽默感是內在的、渾然天成的,他的小小說分開來看,像一幕幕小小的“人間喜劇”。作者善于從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中提煉和挖掘富于喜劇色彩的因素,來表現當代人的心靈世界。
作者簡介
楊曉敏,河南獲嘉人,金麻雀網刊總編輯。曾在西藏部隊服役14年。中國作協會員、河南省作協副主席、河南省小小說學會會長。曾主持編審《小小說選刊》《百花園》多年,著有《當代小小說百家論》《清水塘祭》《我的喜馬拉雅》《雪韻》《冬季》《小小說是平民藝術》等,編纂《中國當代小小說大系》《中國年度小小說》系列等圖書四百余卷。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鄭州市60年感動中原人物,河南省第六屆文學藝術優秀成果獎、文藝報理論創新獎獲得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