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13日10:23 來源:人民網-讀書頻道

【長江文藝出版社已授權人民網讀書頻道進行連載,禁止其它網站轉載,如需轉載請與出版社聯系】
人民網北京5月13日電 (陳苑)敬一丹新書《我遇到你》于5月11日首發。今年4月,60歲的敬一丹從央視退休,寫下回憶性文字,回顧自己的奮斗歷程。對敬一丹來說,她的求學經歷、奮斗歷程,都是她人生的一筆財富。連考三年28歲上研究生,從研究生到教師,從教師到央視主持人,38歲創辦《一丹話題》,40歲到《焦點訪談》。敬一丹在央視30年的經歷,見證了中國社會的重大變遷。
精彩書摘:
敬一丹眼中的白巖松:為人不世故 不傳播毋寧死
如果說,人如其名,白巖松這個名字,卻又像他又不像他。
“白”這個姓,有一種透明感,這挺像小白。什么曖昧,含糊,支支吾吾,這些都不屬于他。他一向快人快語,直言不諱,喜怒哀樂,溢于言表。罵起來,特解恨;夸起來,也特由衷。有一次,有一挺沒勁的人發表了一挺沒勁的觀點,大家聽了都不以為然,但也沒打算接下來有什么對應之舉,小白卻不,他立刻拿起電話與人商榷,毫不留情,理直氣壯,直把那缺少常情常理的觀點駁得體無完膚。我在一邊聽了,心想,這小白,是沒有學,還是不愿學一點世故呢?
“巖松”這兩個字也很像他,有棱有角,有力度,既正且直,鋒芒畢露,就像那滿樹松針。人們在屏幕上看到的他,多半就是這樣的形象。那次,當中國的足球,當然是男足,又一次讓國人失望時,白巖松在《東方時空》中慷慨陳詞:主場不行,客場也不行;白球衣不行,紅球衣也不行;中國教練不行,外國教練也不行……一口氣說了十幾個“不行”,一口氣吐出了眾球迷久積于心的郁悶,那凌厲的語勢讓我這樣一個不懂足球的人也受到感染。隨后,就有朋友來電說,他們十幾個報社總編正聚在一起,齊聲為白巖松叫好,特意索要這份稿子登在他們的報紙上。
說這個名字不像他,是說“巖松”這兩個字顯得靜了一點兒,沒有他那特有的動感。
一說到他的“動”,眼前立刻有一個典型的場景:足球場。他狂奔時,他沖撞時,他撲倒在地向觀眾致意時,都會讓人想到,他身上流的是蒙古族的血,到底是北方小伙!然而,更多的時候,他的“動感”并不是外化成動作,而是骨子里透出的那種生命活力。我們經常見到的情景是,巖松一進門,就像帶進一屋子的負氧離子,辦公室的空氣立馬活躍起來。話題一個接一個,當然都是熱門的;段子一個接一個,當然各種顏色的都有。
巖松的興趣極其廣泛。雖然近視,但隔著鏡片,他的眼睛總是呈搜索狀,什么新鮮事都在他的視野之內。他的傳播欲望極其強烈,思維活躍敏捷,狀態積極投入,說話時連身體都是前傾的。我經常給廣播學院的師弟師妹們舉例說:“看到白巖松的狀態沒有?那就是傳播欲。極而言之,就是‘不傳播毋寧死’。這就是滲透在血液里的電視記者的品格。”
從“巖松”這個硬朗的名字里更看不出他偶爾才被人感覺到的柔情。談起夭折的同學,談到病痛中的朋友,小白便神情黯然。談起他所尊敬的沈力老師,他像兒子一樣充滿感情地說:“在中國所有主持人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沈力老師。我多希望沈力老師再年輕一次!您不需要獎杯了,但一直有很好的口碑在人們生活中流傳,我們替您聽到了。”對那患了絕癥的女孩兒穆然,巖松更像一個哥哥。穆然彌留之時,巖松避開記者,與妻子一起去看望穆然。穆然笑著去了天堂,醫院空著的病床上,只留下了一件東西,那就是巖松和妻子送給穆然的毛絨娃娃。在人間的最后時刻,那毛茸茸的溫暖伴著那女孩兒。
一個名字怎么能包含一個人的全部呢?可我仍然想,如果巖松的名字里有個“風”啊“飆”啊什么的,不就更是名如其人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