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陜西省華陰縣興仁莊,出身貧寒的青年書生張照雄憑著卓越的文才奪得了華陰頭名秀才。由于張照雄平時為人良善樂于助人,德傳鄉里,四鄉百姓都為此高興:一生清苦以農為生的父母自然高興非常,拿出幾代人積攢下的十兩銀子作為盤費送張照雄赴西京長安趕考奪舉。
這一天張照雄懷揣幾代人的血汗錢——十兩銀子,帶著四鄉百姓殷切期望天未亮就起程上路。進入華州境內時天仍未亮,刺骨的晨風中聽到有一婦人的泣哭聲,張照雄尋聲走近,原來是一位中年婦女坐在井臺上痛哭,哭得很傷心很凄慘。張照雄上前詢問,但那婦人不愿回答,而且出言不遜:張照雄自討沒趣又繼續趕路。可那婦人的哭聲又隨著寒風飄來,張照雄心生憐憫,回轉身又去探問那婦人因啥泣哭有何冤屈。那婦人見張照雄問的懇切是個良善君子,便向他傾訴了自己的冤情。
原來此婦人叫牛翠花,娘家十分貧窮,因她人賢惠有姿色,嫁給華州首富興林莊張財主家的三公子張雄照為妻。牛翠花自從嫁到張家后因娘家貧窮一直受到公婆妯娌們的歧視,前幾日家中丟失了十兩銀子,公婆妯娌都一味認定是牛翠花偷了給她的娘家,逼牛翠花交出銀子,否則就不能進張家門。牛翠花雖然出身貧寒但賢惠有德,根本不做那偷竊之事實實受了冤枉,但丈夫張雄照在長安寄讀,牛翠花有冤無處訴,含冤來到井臺想以死來表清白。可家中還有一不滿周歲的小兒,想到要與丈夫姣兒生離死別,心中萬分悲痛放聲痛哭,張照雄聽了牛翠花哭訴后頓生憐憫之念,慷慨解囊將自己的十盤銀送與牛翠花,善言勸慰牛翠花為了孩子暫且忍冤,天道公平最終冤屈會明。牛翠花聽了張照雄的勸慰恰似黑暗中看到了一線光明,接了銀子磕頭謝恩,一定要張照雄留下姓名以便后日報答,可張照雄施恩不圖報,不留名姓。
張照雄為了救牛翠花義舍盤銀,不能赴考,回家后父母聽了張照雄的敘述,先是生氣后是贊成,但家中再無盤銀只好放棄赴考。過了月余,一官差來到張照雄家報喜,張照雄竟然考取了今科頭名舉子,張照雄一家人世代為農忠厚良善,未去赴考錯中舉子堅決不接紅榜。在村保和官差苦苦相勸下張照雄才勉強接了紅榜,但張照雄自覺無功受祿良心不安,便給省府寫了一封書信,言明官府錯發紅榜一事。
華州秀才張雄照,家中豪富十分有才,今科憑真才實學參考,自認必取頭名卻榜上無名,當查明自己的功名發給華陰時,以為張照雄買通考官竊取了自己的功名,便怒沖沖地要去華陰尋找張照雄討公道。張雄照回家后妻子言明華陰一姓張的秀才舍銀救危,夫妻二人立誓要找到恩人。牛翠花的冤情也明,原來是四弟將家中的十兩銀子偷拿,去長安三哥那里游玩,差點惹出了人命。
張雄照為了尋恩人、找仇人來到華陰,到華陰后先尋見當縣丞的表兄李鑒,用銀錢在衙門上下打點。這一天張雄照同二位捕快來到興仁莊,見了張照雄便眼紅心怒,不聽張照雄的解辨,將張照雄扭鎖見官。
公堂之上胡知縣在縣丞的挑唆下不問清紅皂白便將張照雄關進監牢。
陜西巡撫接到張照雄的書信后感到奇異,認為張照雄是位賢德君子,奇人奇才。便來到華陰查訪尋賢,可張照雄已蒙冤入獄,撫臺聞訊大驚即去縣衙。
牛翠花在家中聽說丈夫在華陰與人打官司,傳言紛紛褒貶不一,放心不下來到華陰探看。路上與去縣衙為張照雄辯冤的張父、張母和村保巧遇,當張母知道牛翠花便是害自己兒子的張雄照之妻時怒打牛翠花,這一打牛翠花方才知道丈夫將恩人當仇敵,恩將仇報陷恩人入獄,同時她也找到了時刻思念的恩人,便一同去縣衙為張照雄喊冤。
縣衙大堂上,撫臺正要查審張照雄的冤案,牛翠花擊鼓喊冤當堂怒罵自己的丈夫。張父、張母、村保及報喜的官差都當堂作證。撫臺當堂言明今科官錯中舉是因為考官失誤錯發,張照雄冤情昭雪。張雄照自知自己錯將恩人當仇人悔恨不已,當即向張照雄磕頭認錯。撫臺當堂要懲罰知縣和張雄照,張照雄卻跪求撫臺不要打罰二人,張父、張母也為張雄照和知縣求情,張雄照更加敬佩張照雄的為人,二秀才盡釋前嫌結為桃園之好,撫臺知縣當堂為此叫好稱頌。
撫臺回府后,向圣上呈送奏折言明今科官錯中舉,張照雄舍銀救危二秀才義結金蘭的事,皇上看了奏折龍顏大悅發下圣旨,對張照雄御封“蔭德舉人,”并御筆親書“蔭德舉人”金字大匾,官封商州知府,為張照雄家賜華山松以傳后世,讓美名千古流芳。圣旨對華州秀才張雄照也金榜重題恢復了頭名舉子的銜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