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拓片墨香,感受古人英華。作為西安碑林博物館一名普通的拓印工,46歲的李紅濤已在拓片的翰墨馨香中度過了21個春秋。“碑拓是個文化寶藏。”李紅濤說,自己對碑拓的熱愛已經深入骨髓。
石碑拓字,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技藝,它利用宣紙和墨汁,將石碑上的文字和圖案,清晰地拷貝下來,成為記錄真實歷史、傳承書法藝術的重要途徑。
孩提時期,家住長安區農村的李紅濤在村辦的碑刻廠初次見識了石碑拓字。那時的他,對碑拓便產生了莫名的強烈興趣,常常圍在工人身邊觀看學習。上世紀90年代初,青年李紅濤慕名來到西安碑林博物館拜師學習碑拓技藝,由于本身有功底,李紅濤學得非常快,一年后便成為能獨當一面的拓印技師。
泡紙、貼紙、掃紙、上色……石碑拓字的工序十分繁瑣,看似是個力氣活,其實每道工序都需要技師深厚的功力和極大的耐心。每天,李紅濤會將宣紙折成四方形浸泡至溫水中,待宣紙將水“吃”飽,便要將紙放在地磚上晾一個晚上。次日,用清水潤濕碑石后,再將宣紙貼于石碑,然后用鬃刷刷紙,以達到“有字的地方凹進去,沒字的地方平貼于石面”。
“掃紙是整個工序中最難的一步。”李紅濤邊說邊掃,動作熟練而不失謹慎,宣紙在他的手下顯得十分服帖。“宣紙很薄且有濕度,力道稍微掌握不好,紙張便會破損,成為廢品。”紙張刷平后,李紅濤還要用扇子將紙扇干,以保證上色的品質。
提起上色,同樣像是一次雜技表演,一招一式都必須拿捏精準。只見李紅濤左手持平板,右手拿墨包,他先將墨汁均勻攤到平板上,而后用墨包沾上墨汁從上而下輕輕捶打石碑,于是,石碑上的字跡便透過宣紙顯現出來。如此反復數次,在浸透墨汁的黑色宣紙上,一個個白色字體愈發顯示出蒼勁骨力。
“在許多人看來,碑拓是個枯燥活。但在我看來,它充滿樂趣。”李紅濤說,他下班后喜歡鉆研文物方面的書籍,了解造像碑拓片、青銅器拓片、瓦當拓片等知識。由于西安碑林的碑拓工藝享譽海內外,常有日本、韓國和國內一些省份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前來學習交流,每到那時,便成為李紅濤和同行切磋技藝的寶貴時刻。
讓李紅濤欣慰的是,熱愛碑拓技藝的年輕人并不少。如今,西安碑林的拓印技工有8人,年齡最大的50多歲,年齡最小的是個90后。帶出3個徒弟的李紅濤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繼承這項技藝,將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發揚光大。(來源:西安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