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陜西民俗園
2015-03-25

陜西省華陰縣雙泉村,是著名的西岳華山腳下一個毫不起眼的小村莊,黃河、渭河和洛河在村莊附近交匯。村子里代代相傳一個老腔皮影戲班。皮影戲在關中地區并不少見,但是雙泉村的這個戲班子卻會一種叫做老腔的獨特戲曲唱腔。一人唱、眾人和的“拉坡”和用板凳敲打伴奏是這種唱腔獨一無二的特點。
據說早在西漢時期,這里是一個軍事糧倉所在地,漕運直通當時的都城長安。帶頭船工為了統一大家的動作,一邊喊著船工號子,一邊用木塊敲擊船幫,這就是現在的所謂拉坡調。拉坡調狹義的定義是逆水行舟時演唱的,廣義的定義是大家一起吼的曲調。老腔即由此而來。 后來,老腔成為皮影戲的伴奏,隱退在幕后,漸漸被人們淡忘。
據《華縣志》載:老腔皮影又名拍板調,于清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就已盛行于華州(今華縣)。一般認為,老腔是明末清初,以當地民間說書藝術為基礎發展形成的一種皮影戲曲劇種。在明、清兩代,華陰境內有十多個班社,活躍在周邊的陜西、山西、河南一帶。

目前老腔流行地僅限于陜西省華陰市的雙泉村,是該村張家戶族的家族戲(只傳本姓本族,不傳外人)。張喜民、張新民、張軍民、張拾民,是華陰老腔正宗傳人張全生的兒子。
張喜民保存著老腔自乾隆年間傳下來的百余個戲本。這些戲本幾乎全是北宋、金、元時期民間流傳的西周、列國、三分天下、唐宋故事。翻開本子,可以看到用毛筆豎排記載下的一段段唱詞。劇本大多由清朝流傳至今,隨著年代的久遠,紙質已開始發黃變脆,好在藝人們早已對唱詞銘刻于心,平時劇本幾乎不用,只有重要的時刻才會拿出來展示一下。
老腔的唱腔藝術特征
老腔是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它的伴奏樂器有驚木(或叫醒目)、自制的月琴、胡琴、梆子、鐘鈴、戰鼓、大鑼、馬鑼(木棒敲)等,還有沒有固定調的長號。和陜西地區的秦腔、弦板腔、碗碗腔等其他板腔體劇種相比,老腔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的原生態。老腔的語言性很強,呈現出由說唱向戲曲過渡的明顯痕跡。事實上,無論是在劇史的本源性、傳承的封閉性、劇種的獨存性、風格的張揚性等方面,老腔都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史學價值。正因為如此,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委員會專家委員、資深民間文化專家靳之林稱之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
就其唱腔音樂而言,可分為兩種:一為唱腔;二為吟誦調。
我們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它的唱腔:

1、唱詞。
老腔常用的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均以一個上句和一個下句作為基本結構形式。
(1)五字句,其詞格劃分為二、三結構形式。 如《孫臏坐洞》中孫臏的唱詞:百靈淚不干/開門叫孫琰/ 罵聲王道環/橫道要慶燕。
(2)七字句,其詞格劃分為二、二、三結構形式。如《張飛賠情》中關羽的唱詞:(再)休提桃園恩情重/二人結盟定生死/大破黃巾威名重/(我)巡守小小下沛城。
(3)十字句,其詞格劃分為三、三、四結構形式。如《逼宮》中陳洪逼宮選場,王春成唱詞:宮門上遇賊黨嚇掉魂膽/用詐言嚇得他不敢近前/怕只怕狗奸賊蕭墻火焰/學一個吳子胥夜過韶關。
2、音階
老腔的唱腔音樂盡管在旋律色彩上有歡音、苦音之分,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其多用苦音,很少用歡音。老腔所使用的月琴是藝人們自制成的,月琴為三根弦,子弦、中弦(兩弦全扎在同一個軸上)定弦為do,老弦為sol,在演奏中全憑藝人手上的工夫而定,即興因素很大。
3、定調及演唱方式
老腔的定調比較自由,往往視演唱者的嗓音條件而定。老腔大多都用寬闊的本嗓來演唱,聲音雄壯、激昂、韻味濃厚。多由一人演唱多個角色,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高超的藝術造詣。一般來說,大部分演唱者只能演唱一兩種角色。正是由于其演唱的方式決定它不管是表演旦角、小生還是須生,在唱腔上的分別并不是很大,這就需要依靠唱詞或是皮影的表演,來分清唱腔所對應的角色。
4、板式
陜西是梆子腔系的主要流地,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劇種,有的受梆子腔的影響,有的則是梆子腔系的不同劇種,對于老腔來說也不例外,其音樂結構形式為板式變化體;景迨接校
(1)慢板
(2)流水板
(3)哭板
(4)飛板
(5)走場子和花戰
(6)滾板
(7)拉板
(8)科子板
下來再說吟誦調。

吟誦調在陜西的戲曲劇種中幾乎均有,但唯有老腔的吟誦調別致、特殊,且用的范圍也廣。無論是上場詩、下場詩、插白及科子板中的帶韻而富有強烈節奏的韻白,均屬于吟誦調范疇。老腔的吟誦調特征是用當地語言來吟誦,拖長字聲的調值,形成一種帶韻隨腔搭調的特殊形式,實為音樂化了的語言,語言化了的音樂。老腔所具有的獨特的唱腔藝術特征,為皮影表演增添了異彩的光輝。尤其是旋律中微降Si與微升fa兩個特殊音的出現及游離音mi的巧妙運用和處理,更加豐富了旋律的色彩,無論是皮影戲中一人擔任多種角色的演唱形式,還是一唱眾合及“拉坡”中的一領眾合的吶喊聲等,都是構成老腔獨特風格最為重要的因素。通過對老腔唱腔音樂的分析可以看出,它明顯具有說唱音樂的痕跡,一般認為老腔是兼有說唱藝術諸多因素的戲曲形式。
2006年5月20日,華陰老腔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6年9月19日、20日,應中國音樂學院邀請,陜西華陰老腔藝術團在中國音樂學院演出兩場《老腔原生態作品情景音樂會》。中國音樂學院將這臺演出的曲目全部錄音錄像,作為教學資料保存。

電影《老腔》以老腔藝人王振中為原型,通過講述一個家族幾代人對老腔藝術的堅守和執著的傳承,揭示華陰老腔的藝術魅力。現已拍攝完成,近期即將公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