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國家博物館,市民在觀看考古發掘出的各種銀錠。當天,“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開幕。
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重點展品介紹
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
“5·1彭山區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追繳的國家一級文物,印面陽文九疊篆書“永昌大元帥印”,印背上裝飾虎形鈕。該印是江口古戰場遺址發現的核心文物,對考證遺址年代和性質極為關鍵。
長沙府“歲供王府”五十兩金錠
明天啟元年(1621年)
“5·1彭山區特大盜掘倒賣文物案”追繳的國家一級文物。金錠內鏨刻銘文“長沙天府天啟元年分歲供王府足金五十兩正吏楊旭匠趙”。這是長沙府上供藩王府的歲供黃金,為已知明代金錠中最大錠形,存世稀少。1643年8月,張獻忠攻克長沙,可能是從吉王府中得到。
冊封金冊
大西政權(1643-1646年)
2017年江口古戰場遺址出水。這是張獻忠冊封妃嬪的金冊,正面陰刻楷書“思媚用冊為修容。朕德次嬪嬙,匪由愛授,螽羽和集,內教以光,欽哉”26個字。
精選自江口古戰場遺址4.2萬件文物,還原明中晚期政治、軍事和社會狀況;展期持續至9月26日
新京報訊 (記者倪偉)四川“江口沉銀”考古成果首次集中展出。昨天,“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500余件文物精選自江口古戰場遺址發現的4.2萬件文物,年代從明代中期延續至晚期。該展是國家博物館全國考古發現系列展的首個展覽,展期持續至9月26日。
展覽還原張獻忠大西政權
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發現的文物,從明代中期延續至晚期,地域北至河南、南至兩廣、西到四川、東到江西。不但證明了“江口沉銀”傳說的真實性,也還原了明代中晚期政治、軍事和社會生活狀況。
記者在開幕首日探訪了展覽現場,展廳通過原物展陳、展板介紹,試圖向觀眾介紹晚明和張獻忠大西政權的諸多歷史信息。
展覽展示了大量與張獻忠大西政權直接相關的文物,包括“西王賞功”錢,冊封后宮的金冊,鏨刻有“大西”年號、稅種和四川地名的銀錠。
“西王賞功”錢鑄造于張獻忠占據四川之后,有金、銀、銅三種材質,用于獎勵有功部將。在考古發掘之前,“西王賞功”錢存世量極少,且真假難辨。冊封后宮的兩件金冊,是大西政權建立后宮制度的物證。刻字銀錠可見“糧銀”“軍餉銀”等6個稅名及四川境內眉州、雙流等12個地名,是研究大西政權銀稅制度,以及張獻忠在四川活動范圍的實物證據。
多種兵器確認遺址性質
記者在展覽中看到,多種兵器因數百年沉于江底,有些周身“長”著卵石。這些江口之戰中的兵器有鐵刀、鐵槍、鐵劍、箭鏃等冷兵器,還有一件火器——三眼火銃。據介紹,這些兵器是確認遺址性質的有力證據,證明此處就是發生江口之戰的古代戰場。
另外,明代冊封親王、世子、郡王、王妃的金冊、銀冊和金寶,顯示了明代宗室爵位制度;150枚銀錠反映了明代白銀貨幣化的現實。
展覽還展出了數件曾被盜掘的重要文物。2016年江口古戰場遺址特大盜掘案件中繳獲的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長沙府“歲供王府”五十兩金錠和“都水司正銀”一百兩銀錠三件國家一級文物,均現身展覽。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還有迄今為止首次考古發現的木鞘,證實了張獻忠“木鞘藏銀”的傳說。
■ 亮點
科技應用助力“高難度”水下考古
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周科華介紹,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不僅是四川省內首次水下考古發掘,也是國內首次內水區域水下考古發掘,為灘涂考古、淺水埋藏遺址的發掘積累了經驗。
考古發掘的遺址北距成都市約60公里,南距眉山市區約20公里,遺址保護面積約100萬平方米。經過兩次考古發掘,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共發現文物42000余件,成為本世紀明清史領域的重大考古發現。
此次考古堪稱“高難度”,考古人員為此采取了諸多新辦法、新手段。記者注意到,展覽中專辟“考古新章”板塊介紹了此次考古的過程。這也讓此次展覽不同于普通文物展覽,突出了“考古”特色。
針對遺址處于岷江河道內的復雜情況,中國考古工作者首次采用了圍堰考古發掘的全新模式。展覽現場一片展開面積達50多平方米的四面沉浸式投影區域,讓觀眾如同置身考古發掘現場,直觀了解發掘過程。
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發掘運用了大量科技手段。例如,RTK技術可以對每一件出水文物進行定位記錄;運用地球物理勘探技術了解河床結構,探索文物密集區域與遺址準確范圍,等等。展覽展示的地球物理勘探儀和智能化測繪無人機等科技考古設備,還原了這次高難度考古的挑戰與創新。
據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領隊劉志巖介紹,考古單位對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制定了長遠計劃。由于遺址面積很大,不可能全部進行考古,考古人員將借助科技手段進行探測,確定遺址單位、分布等情況。同時,還將開展陸地調查,勘探附近有無戰場遺址。
■ 鉤沉
“沉銀之謎”如何破解的?
江口古戰場遺址位于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岷江河道內。1646年,明末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率部從成都出發,沿岷江南下轉移,到了彭山江口河段遭遇襲擊,船只被焚毀,大量財物沉于江底。
此后,當地一直流傳“江口沉銀”的傳說,歷史文獻中也有不少關于江口之戰和沉銀打撈的記載。但張獻忠是否沉銀、沉在哪里,幾百年來并無定論。
入選十大考古新發現
直到上世紀20年代后,陸續有重要文物在江口岷江河道內被發現,“江口沉銀”的證據浮出水面。2014年,這里發生了特大盜掘案件。其后,由公安部掛牌督辦、國家文物局督查,眉山市公安機關歷時兩年時間,追繳各類文物千余件。這是2016年度破獲的全國最大文物盜掘倒賣案。
為更好地保護遺址,充分了解遺址分布范圍和水下文物的保存狀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眉山市彭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啟動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項目。2017年和2018年,考古人員分別對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這一考古項目,解決了數百年的“江口沉銀”之謎,也為明末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研究提供了實物證據。
考古項目開展以來,受到公眾廣泛關注,并入選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改名“明末戰場遺址”
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經歷過一次更名。在2017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過程中,國內考古專家決定將該遺址從“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改名為“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
更名源自于該遺址本身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解釋,除銀錠外,該遺址還發現了大量兵器、船釘、首飾等文物,說明這里曾是激烈的戰場。因此專家一致認為,稱“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更為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