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中之“筆”傳不屈之精神
——記陜西著名殘疾人作家王庭德
李向軍(安康電視臺)
“他的精神值得我們仰視”——這是中國著名作家、陜西作家協(xié)會主席賈平凹為安康市旬陽籍殘疾人作家王庭德自傳體文學作品《這個世界無須仰視》作序時說的話,這句話站在一個相當高的精神層面,對殘疾人自強不息典型王庭德是極為贊賞的高度評價。

一個人能承受多大的不幸?人生的多種苦難就偏偏降臨在王庭德的身上。
1981年出生在旬陽市銅錢關鎮(zhèn)大山深處的王庭德幼年父親病逝,母親智力低下且視力不清,家境貧寒。一歲時的一場高燒,幾乎要了他的性命,留存下來的軀體成為雙腿內翻畸形、肌無力侏儒患者。大山里一個正常人都要面對生活的艱難,何況身高不足1.16米、拿一瓶水都不易的王庭德,走在路上都只有小孩子那么高,邁著踉踉蹌蹌的步伐,將會面臨怎樣的人生?
自愛、自強、自尊、自立,這是王庭德人生的關鍵詞。童年時,身體殘疾和家境貧寒使他沒法和正常孩子一樣入學,當上學成為奢望時,他便兩年如一日,爬在村小學教室的窗臺下聽教師講課。他的執(zhí)著終于打動校領導和老師,讓他免費上學。成年后,求職屢屢碰壁,生活愈發(fā)窘迫,他做通訊員寫新聞,依舊堅持著寫作夢想。在采訪途中,他行走艱難,疲憊不堪,摔倒在地,索性就勢爬行,如蝸牛般爬行,雙膝跪地,四肢爬行,雙膝抽筋似的疼痛,爬行不了幾步就毫無力量了,他只有全身匍匐在地上,僅憑兩只胳膊的力氣,挪動下巴,慢慢移動身子,一寸一寸地在鄉(xiāng)間公路上艱難地爬行……2000年初中畢業(yè)那一年,他心懷感恩,寫了一篇1500字的作文,在《全國中學優(yōu)秀作文選》發(fā)表后,收到來自全國13個省市讀者來信300多封,從此愛上了讀書和寫作。就這樣,他發(fā)表文學、新聞作品2100多篇,達300從萬字。在艱難的打工之余,出版19.7萬字的自傳體紀實文學《這個世界無須仰視》和詩集《心靈的燈盞》等。其中《這個世界無須仰視》先后兩次出版和再版,今年七月已是第13次加印。此書榮登暢銷書排行榜,被農家書屋采購,被評為中國高校精品圖書,入選全國中小學生館配圖書推薦書目,且獲得多個獎項,尤其深受青少年讀者喜愛。

受身體因素影響,王庭德說話總是弱弱的,顯得綿軟沒有力量。但就是這么一個弱小的殘疾青年,在安康市圖書館公益崗認真工作的同時,一有時間,就擠出寶貴時間為中小學、企事業(yè)單位等社會各界做講座200多場次,分享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鼓勵大家不忘初心努力奮斗,做新時代的有為青少年,幾年來現(xiàn)場觀眾達15萬多人,在安康幾乎家喻戶曉,收到分享體會、圖書評論文章2000多篇。
王庭德做人做事,完全沒有世故圓滑,無論內心多么火熱,表現(xiàn)出的都是冷靜淡然。很多聽了他講座的學生給他寫信,被他感動,他自己也很少提及。他說,自己的行為能夠影響到一些學生們,他很欣慰,他喜歡給別人帶去的那些力量。有個學生給他寫信說,以前總覺得自己不幸,長在單親家庭,王老師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她,她要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王庭德的夢想很簡單,就是通過他的故事給予他人希望,用自己孱弱的身體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感染更多的生命,尤其是青少年兒童。

今年41歲的王庭德由于雙腿內翻畸形,經(jīng)常飽受疼痛折磨,陰雨天尤其明顯,往往寸步難行,那種鉆心的疼也只能藥物才能緩解,連醫(yī)生都說,像他那樣畸形的腿,能走路就是奇跡了。他有時候會想,哪一天自己會疼得走不了路,那個時候怎么辦?但更多的時候,他還是頑強地邁著蹣跚的步伐,不是堅守在圖書館的公益崗位上,就是在為大家做自強不息、踔厲奮發(fā)的講座。
從生理上講,王庭德的身高使他看人都得仰視,從精神上講,他頑強拼搏、自強不息、踔厲奮發(fā)的人生,是無須仰視任何人,更是值得每一個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去尊重、學習和仰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