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1月21日電 (記者 陳靜)“中國‘海上絲綢之路’與南亞的政治經濟學”學術研討會于21日起在上海華東師范大學舉行。
為期兩日的研討會上,來自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印度、新加坡及中國部分高校和研究機構的60余位專家學者對“一帶一路”倡議做出深入、細致、多角度、多學科、跨國界的學理解析、探討和交流。研討會還致力于探討“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對于地區一體化、雙邊關系、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對外投資及其對東道國的政治意義。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前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楊潔勉教授在主旨演講中表示,中國正處在新一輪國內發展的關鍵時期,從國際上看,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是挑戰看來大于機遇。中國與南亞還要從結構重組及創新的角度來提升經濟合作,雙方經濟合作一定要盡快產生可見的、具體成果,同時努力避免信任赤字及零和博弈。
開幕式上,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郭為祿表示,公元二世紀開始,從中國腹地到歐洲形成了一條商業貿易通道,這就是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著名的“絲綢之路”。秦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開始形成,作為中國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海上絲綢之路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作為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精粹的“絲綢之路”是商業與文化交流之路,是文明融合互鑒之路,是歷史溝通與傳播的友誼之路。
這位副校長表示,研討會將致力于考察“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對于地區一體化、雙邊關系、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對外投資及其對東道國政治的意義。其中,學者們關注比較多的問題,比如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亞國家之間的關系,南亞地區經濟發展與合作潛力,歐亞大陸聯盟與地區一體化等,都是很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重要議題。這位副校長希望研討會,能夠為學者們提供一個高質量的交流和互動平臺,也希望學界的探討,最終能夠轉化為有關各國和國際社會的實踐智慧。
郭為祿說,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必將帶動新型大國關系、和諧周邊關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他指出,作為學者,如何結合自身的研究對“一帶一路”倡議做出深入、細致、多角度、多學科、跨國界的學理解析、探討和交流,是我們不可回避的重要任務。
開幕式之后,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前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楊潔勉教授作了“讓海上絲綢之路’成為推動中國和南亞合作互動的新力量”主旨演講。楊潔勉指出,習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兩年多了,中國與南亞要利用“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作為雙方實現互利共贏的重要平臺。目前,中國正處在新一輪國內發展的關鍵時期,從國際上看,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是挑戰看來大于機遇。
他說,因此,中國更應該進一步推進國內的改革開放,應該把中國的發展放在更廣闊的世界和平發展與共贏的大背景下來考察。中國已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大思路,立足于戰略思維,突出頂層設計。
楊潔勉還著重從海上絲綢之路的內容、驅動及具體實施層面進行分析,認為,海上絲綢之路為中國與南亞的經濟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雙方政治與安全合作也提供了便利。他還提出,中國與南亞還要從結構重組及創新的角度來提升經濟合作,雙方經濟合作一定要盡快產生可見的、具體成果,同時努力避免信任赤字及零和博弈。這位國際問題專家還對未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提出了三種可能發展的圖景。
當日,前駐孟買總領事劉友法博士在其題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中印關系”的主旨演講中表示,在“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中印兩國作為新興國家,互為不可替代的鄰國,在推進各自地區和國際戰略進程中,經濟疆界相互碰撞,利益疆界相互激蕩。中印兩國如何解決戰略思維錯位問題,如何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如何透過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如何促進基于規則的競爭,已成為考驗兩國領導人和政府理論和戰略智慧的重大課題,更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能否全面順利推進之大局。
他認為,“一帶一路”建設應將中印兩國文化再創輝煌作為利益匯合點,加快落實兩國領導人達成的文化合作政治共識,盡快商簽兩國合作研究協定,以佛教緣為紐帶,考慮將涉印高鐵和高速公路項目與印度重要歷史文化古跡串聯起來,著力推進兩國文化資源對接,夯實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所需人文和情感基礎。
劉友法表示,“一帶一路”倡議中所有涉印項目均應堅持以經濟合作為基礎,充分發揮各自產業與資源比較優勢,優先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能源通道建設,促進雙向貿易,培養貿易新的增長點,創新貿易方式,促進貿易平衡增長;大力拓展產業投資領域,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鼓勵兩國企業合作參與印度政府倡導的經濟帶和重大城市互聯互通網絡建設。
本次研討會由華東師范大學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黃氏跨國公司研究中心、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及周邊研究中心聯合舉辦。國際關系與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劉軍教授主持開幕式,馮紹雷教授及黃氏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JeanMarcBlanchard教授也分別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