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這是唐代詩人張籍筆下古絲綢之路的盛況寫照。時進千年,正是中國政府向沿線國家發起了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使這條古老的財富與友誼之路再次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這個倡議不僅進入各國視野,同時也引起了沿線國家政黨的高度關注。
2015年10月16日,為期三天的“亞洲政黨絲綢之路專題會議”在北京閉幕,本次對話會由中國共產黨舉辦,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承辦,以國際會議的形式與亞洲各主要國家主要政黨探討“重塑絲綢之路”。
與會者圍繞“政治引領:絲路政黨新共識”、“民心相通:絲路文明新對話”、“經濟融合:絲路國家發展新動力”三個議題進行深入討論,同時還分區域舉辦了區域經濟合作發言。值得關注的是,會議首次邀請了絲路沿線國家的媒體和工商界代表舉行對話會,從多側面、多角度就共建絲綢之路進行深入探討。會議閉幕時,發布了成果性文件《北京倡議》,呼吁要讓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來自30多個國家的60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領導人和代表參加了政黨會,他們被“一帶一路”的話題深深吸引,試圖“尋找把‘一帶一路’倡議的宏偉愿景變為美好現實的答案”。
習近平稱贊政黨會絲綢之路專題會議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政黨作為一個國家的“政策源頭”和“民意代表”,是影響各國發展的重要政治引領力量。創辦于2000年9月的亞洲政黨國際會議(簡稱“政黨會”)是亞洲各主要國家主要政黨參與的多邊論壇機構,為推動亞洲的和平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得到多國積極響應,亞洲絲路沿線國家政黨也把目光投向了“重塑絲綢之路”話題。2015年3月,政黨會致信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希望中共以“一帶一路”為主題舉辦一次專題會議,使沿線國家可以更好了解“一帶一路”并開展相關合作,這一意愿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
2015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了出席亞洲政黨絲綢之路專題會議的外方主要代表,并稱贊會議圍繞共建“一帶一路”交流對話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他提醒與會代表,“既要加強對話溝通,又要促進戰略對接”,“政黨和政治家應主動引導、協調和組織政治力量、智庫媒體、工商企業、民間組織等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框架內各領域交流合作,營造良好的政治、輿論、商業、民意氛圍”。
在此之前,政黨會絲綢之路專題會議14日在北京開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出席并發表主旨演講。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會議閉幕式并發表講話。由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并在開、閉幕式上發表講話,這在政黨會的歷史上并不多見,足見此次會議規格之高,中國共產黨對會議的重視程度之高。
政黨會創建人點贊“一帶一路” 稱將成國際交流合作典范
亞洲政黨國際會議創建人、菲律賓前眾議院長何塞·德貝內西亞在接受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出了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贊賞。他指出,這一偉大構想將促進亞太地區的互聯互通,合作共贏,必將成為國際交流合作的典范。
不僅是德貝內西亞,各國政黨在政黨會上對“一帶一路”通過和平方式實現沿線國家的發展和繁榮的思路紛紛點贊。
蒙古國議長贊·恩赫包勒德表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本地區和沿線國家提供了發展戰略和共享發展的機遇。蒙古國是絲綢之路沿線連接亞歐大陸重要節點,我們愿意積極參與其中,致力于有利地區和國家發展繁榮的合作。”
吉爾吉斯斯坦社會民主黨代表、議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卡德羅夫稱贊“一帶一路”倡議完全符合沿線各國人民的利益。“它與任何國家的本身發展戰略不會出現矛盾沖突,同時還為沿線各國提供了一個新的地緣經濟集體主義合作原則,并充分調動起各國的潛力與資源進行雙向和多向開發合作,這符合整個地區所有國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
如何重塑絲綢之路?各國政黨代表交答案
事實上,絲路沿線各國政黨不僅點贊“一帶一路”,對于如何重塑絲綢之路也提出了思考。幾天來,代表們圍繞政治、民心、經濟以及區域合作話題開展了討論。
“‘一帶一路’能夠幫助沿線國家形成經濟多樣化,但是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國家間必須通過政治共識來實現包容、靈活、互信的共同愿景。”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中央委員、外交部長科埃略稱。
尼泊爾共產黨中央書記普拉迪普·庫馬爾·賈瓦里表示,通過經濟融合實現絲綢之路的精神,需要新的政策、合適有效協作以及不同發展戰略和計劃之間的對接。“最大的挑戰是缺少技術設施和互通性,這需要更多的投資。所以我們要加強經濟合作和區域內的自由貿易區合作,克服貿易方面的壁壘。”
巴基斯坦人民黨主席比拉瓦爾·布托·扎爾達里對“一帶一路”安全問題評價稱,中國在瓜達爾港的投資有助于實現區域的融合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只有在相對安全的情況下才能夠實現,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是兩國共同打擊恐怖主義愿景的體現,要把戰略安全的考慮放到經濟發展和繁榮的框架內。巴基斯坦政府非常關注安全問題,也會采取聯合行動打擊跨境恐怖主義。
“建立‘一帶一路’有三大支柱,政治繁榮、經濟合作和人員往來。而人員往來是最重要的,它是經濟和政治合作的基石,沒有人員的往來、合作、民心相通,是不可能建立政治互信或者推動經濟合作。”政黨會聯合主席兼秘書長鄭義溶這樣評價“民心”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分量。
正如會議所通過的成果《北京倡議》所述,弘揚“絲路精神”、實現共同發展,是絲路沿線各國政黨、政治家的共同愿望;加強政治引領、推進對話合作,是絲路沿線各國政黨、政治家的共同任務;做好戰略對接、促進經濟融合,符合絲路沿線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尊重道路選擇、增進文明互鑒,契合各個國家的共同期許和愿望。
“絲綢之路是將文化、國家團結起來的一個因素,”亞洲政黨國際會議特別報告人、巴基斯坦議會中巴經濟走廊委員會主席、巴基斯坦穆斯林聯盟(領袖派)秘書長穆沙希德·侯賽因在新聞發布會上這樣總結道,“ 兩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已經陸續取得了它的早期成果,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都已經建立起來。今天,我們在廣泛的政黨中取得了大范圍的共識——其實前進道路上最容易產生的障礙就是缺乏共識,所以《北京倡議》所取得的進展是讓人非常振奮的。”
媒體、工商界對話會:中共政黨交往的2.0新版本
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外交往既有明確的內涵,又有充滿彈性的外延。本次亞洲政黨絲綢之路專題會首次邀請了媒體、工商界代表出席參會。“在政黨對話的過程中,我們努力吸收更多的媒體參與,加入經濟因素,這都是政黨交往近年出現的新版本、新變化。”中聯部副部長郭業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媒體界、工商界人士確實為本次政黨會議注入了新活力。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看來,“一帶一路”所取得的進展和成就,傳播途徑大多依靠媒體傳播。“但這個話題受到西方媒體的消極影響很大,這使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產生了許多不必要的干擾和誤解。讓大家覺得中國所做的很多是失敗的,但事實并非如此,”王文在論壇上一針見血地指出。
對于這一觀點,印度尼西亞安塔拉通訊社國內部主任拉赫默德·達赫蘭在隨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做出呼應,他說,“作為媒體人,應該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好事實傳遞者的角色。并不是壞消息才是好新聞,有時好消息也是好新聞,媒體不僅要幫助民眾理解‘一帶一路’是什么,同時要鼓勵、鞭策政府完成‘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各項投資項目。”
除了媒體界之外,政黨會上工商界信息交流的平臺也為“一帶一路”的利益轉化提供了現實渠道。馬來西亞馬華公會副總財政、馬來西亞糧食進口總商會總會長蔡寶強表示,亞洲之間的團結精神與互相認同,有助于建設商界信心。 “我們希望東盟人民能在區域內爭取到更多的商業機會,并充分利用本區域新資源,成為一個區域商業體,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展望未來,希望能創造出一個有思想、有創新的網絡,加強亞洲各國之間的互聯互通,提升未來挑戰力。”
“絲綢之路最重要的就是作為企業如何融入每一個國家,”中國寶石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阮小明在工商界對話會上感慨,“我走過全世界76個國家,感受最深的就是每一個國家的法律、宗教、信仰,風俗都不一樣,如果我們要大合作,首先必須要融入當地,只要這樣合作才能得到當地人民的認可和喜歡。”
正如有代表發言指出,中國的發展是世界機遇,和平發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各國能不能把世界的機遇轉變為中國機遇,把中國機遇轉變為世界機遇,使中國與世界各國在互利共贏中共同前進。
這一共識也呼應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云山在開幕式所述,重塑絲綢之路,特別需要弘揚絲路精神,更好增進合作共識、凝聚行動力量。各國的政黨和政治家有責任攜起手來,以應有的時代擔當,弘揚絲路精神,加強政黨間對話與合作,為促進共同發展作出積極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