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五通”連歐亞 絲路新輝煌
——陜西省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一周年回望

“我的家鄉中國陜西省,就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里,回顧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這一切,讓我感到十分的親切。”時間倒轉至2013年9月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亞四國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重要演講時,當他用詩一般的語言向人們講述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古絲綢之路與中國的悠長歷史時,陜西再次受到舉世關注。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宏偉倡議,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反響。為盡快把這張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陜西省委、省政府迅速作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的決策部署。
一年來,全省上下搶抓機遇、順勢突破,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已從理念發展為實在的規劃和項目支撐。相對于古絲綢之路,“新起點”被賦予了嶄新、豐富、獨特的內涵。打造開放合作新陜西,正呈現出生機勃勃的良好態勢。
政策溝通 構筑務實互利合作平臺
2013年9月27日,在第五屆歐亞經濟論壇上,參會的歐亞9國共同簽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安宣言》,搶先利用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開展國際合作。
2013年11月7日,在加快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座談會上,省委書記趙正永要求圍繞“五通”扎實做好十件事:一是圍繞新起點定位,進一步豐富內涵、叫響全國;二是加強與國家部委銜接溝通;三是面向中亞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四是建立完善與中亞交流的陸空網絡和信息網;五是做好面向中亞開放的通關等工作;六是鼓勵更多企業到中亞發展;七是搞好與中亞的人才培養合作;八是加大宣傳力度;九是加快建設面向中亞、服務西部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十是加強與中亞在禁毒、反恐等方面的合作。
為進一步順應多層次溝通交流的需要,我省超前謀劃,加快構筑務實互利的合作平臺,積極從政府層面搭建對話平臺;辦好已有18年歷史的“西洽會”和20年歷史的楊凌“農高會”;爭取國家批準每年在西安舉辦一次歐亞經濟論壇;推動亞歐各國在陜設立領事機構……
藍圖已繪就,目標已制定,一年來,我省乘勢而上,加快推進各項舉措落實,為共建絲路經濟帶增添陜西活力,注入陜西能量。
道路聯通 打造通江達海立體交通樞紐
絲綢之路經濟帶,基礎在路。作為新絲綢之路的起點,陜西不僅是承東啟西乃至全球產業轉移之地,也是溝通內陸和亞歐大陸橋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為此,我省加快高速公路、鐵路、機場建設,著力打造通江達海的立體交通樞紐,全面提升亞歐大陸橋陜西段的通行和輻射能力。
2013年11月28日,“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滿載著“陜西制造”從西安國際港務區出發,沿隴海蘭新線一路向西抵達哈薩克斯坦,我省向西開放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就在“長安號”開行的第二天,11月29日,又一列西安至哈薩克斯坦熱姆的整車貨運班列從西安國際港務區駛出,這條專列被國家列入“中歐快線”。目前,“長安號”班列已由原來的每月兩班增加到每周一班,開行14列,實現了常態化運行。“長安號”的常態化開行,為陜西及周邊地區提供一條面向中亞、中東歐等地的物流大通道。
如今,我省的高速路網已基本建成,總里程超過4300公里,到“十二五”末,通車里程將超過5000公里。鐵路建設將大幅度增加營運里程,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努力把陜西西安建設成為“西來東去”的出海點和“東聯西出”的匯聚點。
在空中,一條條連接絲綢之路的紐帶也已架起。赫爾辛基、曼谷、首爾、新加坡、莫斯科、吉隆坡、西雅圖……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已開通國內外航線242條;開通通往12個國家及地區定期、包機航線22條;通航城市達到20個。未來,我省國際航線建設將按照“港韓加密、絲路成線、周邊成網、洲際突破”的發展目標,著力打通向西開放的空中走廊。
立體的交通網路讓陜西與世界無縫對接,陜西通過“陸空交通信息大通道”走出去的步伐大大加快,而世界的資源與財富也因此匯聚陜西。
貿易暢通 陜西對外開放迎來國家機遇
古絲綢之路首先是一條繁榮的通商合作之路,是一條開放的商品貿易走廊。一年來,我省絲路經濟帶新起點建設順利推進,與全國各地和中亞各國的經貿交流步入務實合作的新階段。
今年5月23日召開的首屆絲博會上,絲路經濟帶引起了絲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強烈興趣:俄羅斯、意大利、印度……許多活躍于當今世界舞臺的企業家,遠渡重洋,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來到陜西、來到西安,尋找發展新機遇。77個國家和地區、674個團組、1800多名外賓參加;中亞地區、波羅的海及中東歐地區、印度、尼泊爾、俄羅斯、意大利舉辦專場投資貿易推介;16個國家以國家名義設立展館……
發現機遇,把握機遇,不僅僅是國際參展商的渴望,也是國內兄弟省區市的共同企盼。
據不完全統計,第十八屆西洽會暨絲博會,各省區市代表團共簽訂利用外資項目合同總投資額50.67億美元;簽訂國內聯合項目合同總投資額8956.58億元。截至2013年底,我省累計對外投資額約19.78億美元,對中亞五國累計投資4.42億美元。
“絲綢之路發端于貿易、興盛于貿易。”省長婁勤儉在《建設好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一文中寫道:我省將積極探索內陸地區自由貿易新模式,在金融、加工、物流、結算等領域與世界接軌,創造國際化、市場化、便捷化的營商環境,使物流更為便捷暢通;同時以大通關為目標推進貿易便利化,在擴大開放中打造新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
向西,向西,再向西!在對外開放不斷“西進”的背景下,包括陜西在內的“中國西部”,正在崛起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這一活力充沛的中國板塊,像一塊巨大的磁鐵,吸引著世界的眼球。
民心相通 不斷深化同沿線國家的文化教育交流
絲綢之路像一條文化運河,承載著數千年的歷史與夢想,抒寫了東西方的文明與繁榮。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陜西既是向西方傳播東方文明的起始點,更是東西方文明碰撞融合結晶的展示地。
今年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哈、吉三國共同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令世人銘記。這樣的早期收獲不是一件兩件。建設絲路經濟帶新起點,不僅讓陜西的優秀歷史文化得到傳承和弘揚,更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國與國關系發展既需要經貿合作的“硬”支撐,也離不開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軟”助力。下一步,我省將以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成功為契機,圍繞文化合作搭建多元交流平臺,全面開展經濟帶文化、教育、旅游、商貿等交流合作,進一步增強文化凝聚力,打牢民心相通的長久基礎。
除此之外,一年來,我省還積極開展跨境電子商務試點,推進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努力在金融服務、加工、物流、結算等領域與世界接軌,促進“貨幣流通”。
“新絲路”戰略,不僅將絲路沿線國家相關城市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也為歐亞各國更加緊密的經濟聯系,更加深入的相互合作,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提供了創新合作模式,同時為陜西、西北、乃至廣闊的歐亞大陸打開了向西開放、重振絲綢之路雄姿和風采的大門。
開放、包容、合作是絲綢之路的核心精神元素。隨著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深入,陜西一定會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光彩奪目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