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成功舉辦首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
9月12日-27日,首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以下簡稱藝術節)在陜西成功舉辦。藝術節由文化部、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陜西省文化廳承辦,絲路沿線及關聯省份文化廳局協辦,包括表演、展覽、論壇和惠民巡演四大版塊,涵蓋絲路核心、中華文化、國際元素三大主題。藝術節各項展演活動充分體現了其國際性、藝術性、惠民性的特點,緊扣“絲路文化”,展示了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的文化精華,在實行低票價的同時贈送惠民票給群眾免費觀看,贏得了社會各界尤其是基層觀眾的交口稱贊。
一、圍繞戰略布局,踐行文化先行
舉辦藝術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重要舉措,是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文化品牌。陜西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文化優勢明顯,文化先行責無旁貸,必須搶抓機遇、積極作為。2013年以來,陜西先后成功舉辦了“從長安到羅馬”系列文藝精品展演、絲綢之路文化周等活動;積極聯合西北各省簽署文化發展協議,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北五省區文化發展戰略聯盟;設立陜西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深化絲路文化研究,挖掘絲路文化內涵;承辦藝術節,打造“絲綢之路”中華文化載體品牌,弘揚中華文化“和平、和諧、合作”的價值理念。
二、傳播絲路文化,促進民心相通
首屆藝術節以絲路文化“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為理念,展現世界文化多樣性,展示中華文化的永恒魅力。意大利、法國、土耳其、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12個“一帶一路”沿線和關聯國家,以及國內甘肅、寧夏、福建、廣西和臺灣地區等8個省(地、區)的23部優秀劇(節)目進行了40場演出,舉辦了4場絲路文化長安論壇和“中國-阿拉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等6場展覽,并由多國藝術家組成團隊赴基層社區、廠礦、學校進行了10場惠民巡演,惠及觀眾15萬余人。藝術節進一步加大了絲路沿線國家和省份的文化交往,為區域合作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增強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文化認同,對傳播絲路文化、促進民心相通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堅持精品路線,激發文化活力
首屆藝術節持續16天,表演、展覽、論壇和惠民巡演四個版塊內容豐富、精彩紛呈。其中舞臺藝術演出都是具有較高藝術質量、有較強民族特色的國內外劇(節)目。俄羅斯遠東國立歌舞劇團、韓國釜山國立國樂院、立陶宛弦樂四重奏樂團等國外名團紛至沓來,以精湛的演出讓民眾感受異域風情;東方歌舞團《絲路風情》、甘肅《絲路花雨》、福建《絲海尋夢》、廣西《碧海絲路》等歌舞劇緊扣絲綢之路主題,充分展現了陸上和海上絲路精神;陜西本土的歌劇《張騫》、雜技劇《絲路彩虹》、民樂《絲路長安》等劇目全新闡釋了古絲路起點和絲路經濟帶新起點的文化交響。“中國-阿拉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中國人眼中的阿拉伯世界攝影展”“今日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邀請展”“意大利插畫及攝影展”“中亞地區人文非遺圖片展”等大型文化藝術展覽充分展現了絲路沿線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融合交融。藝術節按照“政府主導,社會辦節,企業支持,市場運作”的原則,積極探索、扎實實踐,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為扶持創作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文化藝術精品搭建了平臺,為深化絲路文化研究、挖掘絲路文化豐富內涵提供了動力,推動區域文化快速發展,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激發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