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陜西省文化廳
9月17日晚,由廣西北海市文藝交流中心創排的大型歷史舞劇《碧海絲路》在索菲特人民大廈大劇院成功上演。60多位演員用精湛的技藝、充沛的激情完成了《使命》、《婚禮》、《海路》、《感恩》、《守望》、《歸來》、《紅帆》七個章節。
本劇以漢武帝派遣遠洋船隊從北海合浦大浪港出發,開始中國歷史上首次由政府組織的遠洋航行為背景,通過漢朝使臣、海上絲路船長大浦與美麗善良的合浦姑娘阿斑的凄美愛情故事,謳歌了中國古人探尋海上絲綢之路的堅毅精神,展示了東南亞各國動人的民俗風情,再現了中國與各國友好交往、商品貿易的歷史情境。
隨著渾厚的音樂響起,人們仿佛回到了兩千多年前的合浦大浪港。在一個多小時的舞劇中,主人公大浦同阿斑蕩氣回腸、悲壯感人的愛情故事,與中國船員不畏險阻完成和平使命的英勇事跡交相輝映。整臺演出布景、音樂、燈光都經過精心設計,多媒體技術與舞臺實景有機結合,營造出亦真亦幻的現場氛圍。再加上演員們生動傳神的傾情演出,使觀眾們沉醉其中,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許多觀眾受劇情所感動,流下了熱淚。他們紛紛表示,品嘗了一頓十分豐盛的精神大餐。
本劇由絲綢之路海上開拓的艱辛歷程和男女主角對愛情的堅守兩條線索交織而成。對起點和終點進行重點演繹,中間則用大寫意的手法加以呈現。整部舞劇的風格古樸而又新穎。大浦、阿斑和梅麗莎的感情是本劇的主線。作為漢朝特使,大浦奉命出海去開辟海上絲綢之路,不得不與新婚的妻子阿斑分別。大浦在海上救起了已程不國的公主梅麗莎。梅麗莎由感恩逐漸愛上大浦,但大浦心里裝的都是每天盼他歸來的妻子阿斑,由此產生了強烈的戲劇沖突。在“守望”章節中,梅麗莎和大浦在一起,但大浦卻在思念遠方的阿斑,阿斑遠遠站在月光巖上,逐漸地,時空轉換,出現了表達阿斑、大浦和梅麗莎感情糾葛的三人舞。最后梅麗莎終于被大浦對于妻子真摯的感情所打動,決定幫他們修復大船,返回祖國。編創者結合人物的性格塑造、內心獨白和主要感情編排雙人舞、三人舞,使用了很多藝術手段,吸納了大量新鮮語匯,還加入了許多具有鮮明地域色彩的文化元素。例如在“出行”舞段中出現的深具合浦地方特色的群體舞,在“航海”舞段中出現的“花環舞”、“海螺舞”、“竹竿舞”等吸取了緬甸、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家的舞蹈元素,獲得了理想的舞臺效果。
音樂是舞劇的靈魂。《碧》劇的音樂恢弘、大氣。擔任作曲的卞留念、鄭冰在原有合浦地域音樂元素基礎上,將樂曲進行交響化、民族化、時尚化的處理,將獨弦琴、海螺的音色與東南亞的音樂風情注入旋律中,使作品更為鮮活。
要表現“開辟海上絲路”這樣重大的歷史題材,舞美要具有豐富的視覺效果。為此本劇使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如采用特殊的燈光設備在舞臺上投下很多逼真的圖案,將水底的游魚、氣泡等細節塑造得非常生動。劇組還設計了一艘20米的大船在海浪里航行,紅色的巨帆高揚,伴著海上的狂風暴雨,顯得十分壯觀。尾聲部分千帆齊發,無數面紅帆在舞臺上升起,帶給廣大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碧》劇的成功,得益于眾多頂尖人才的助力:舞蹈理論家、評論家馮雙白擔任編劇。北京奧運會副總導演陳維亞擔任總導演。知名音樂人卞留念、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高廣健、國家一級舞美燈光設計張順昌以及王文權、肖卉等優秀演員的加盟使劇組實力空前強大。編劇馮雙白多次來到北海漁村體驗生活,僅劇本就改了十幾稿。導演陳維亞對工作要求精益求精,一段音樂要反復修改多次,做導演闡述一次就能談上3個多小時。這些事跡充分反映了他們的敬業精神和對這部舞劇的熱愛。舞劇對演員要求很高,在北海排練時導演專門找來一條漁船,讓演員們在海上真正體會與大海搏斗的感覺。從而使演員們的表演更加真實自然,將角色勇往直前的精神盡情發揮。
《碧海絲路》的創編歷經10年,在國內外演出200余場,深受各界歡迎,曾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藝術大獎。它以深厚的歷史底蘊為依托。深刻地表達了“碧海”的博大和“絲路”的恒長。那高揚的紅帆象征著這條絲路穿越浩瀚的海洋,將中華民族對外交往的濃濃深情,殷殷厚誼傳遍四方。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部凝聚著無數人心血的《碧海絲路》一定會航行的更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