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到過澄城的人,一般都要咥一咥當地地地道道的水盆羊肉。澄城水盆羊肉湯鮮、肉爛、味醇,香氣四溢,令人大快朵頤,百食不厭,回味無窮。
水盆羊肉又叫羊肉湯、大碗湯。因多在農歷六月上市供應,它也有“六月鮮”的美譽。據史料記載,古時的秦、隴之地草肥水美,適合牛羊生長,百姓有食牛羊肉的習俗。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時代的“羊臐”演變而來,1000多年前的“牛羊羹”曾被列為國王、諸侯“禮饌”。它秦漢時被稱為“羊肉臐”,唐宋時又叫“山煮羊”,慈禧太后也曾賜名“美而美”,屬于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
關于水盆羊肉的來歷,一種說法是:大唐時期,古大食(今阿拉伯)客商到長安京城時,將隨身攜帶的經久耐儲的面食“見餅”(今稱饦饦饃)掰碎放入“牛羊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水盆羊肉實際是融合了中國傳統的羊肉烹調技藝和阿拉伯面食“見餅”的產物。另有一種說法頗具傳奇色彩: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年輕時受困于長安城里,時值嚴冬,他饑腸轆轆,實在無法下咽討來的兩塊干饃。一家賣熟羊肉的店鋪掌柜見其可憐,便讓他把饃掰碎,然后用羊肉湯澆之。趙匡胤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認為這碗飯勝似山珍海味。后來趙匡胤黃袍加身貴為天子,盡管遍食珍饈佳肴,惟獨當年受困長安時吃的那碗羊肉湯澆饃使他念念不忘。說來也巧,多年后一日趙匡胤出巡,又來到了當年的羊肉鋪要吃羊肉湯澆饃。掌柜的自然不敢怠慢。當時店內只有湯而沒有饃,也沒有發酵的面,掌柜的就令人立刻去烙饃。烙出的饃只有七八成熟,掌柜的趕緊將饃掰碎用沸湯澆之,恐其夾生,又把饃與湯放進瓢內,切些煮熟的鮮羊肉精心加以翻煮,再加些佐料,獻給皇帝品嘗。趙匡胤吃后龍顏大悅,令人重賞店主。皇帝在長安城吃羊肉煮饃的佳話一經傳開,人們很想圖個吉利,都來品嘗。店主也依照給皇帝的做法為市民炮制,后來顧客越來越多。久而久之,水盆羊肉也就出名了。身為俘虜的東晉能吏毛修之因向北魏開國皇帝獻了羊肉泡而官升四級,中山國國君由于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最終招致亡國;1947年,國民黨競選國大代表時,曾用牛羊肉泡饃拉選票。當時報紙標題有:“君欲競選國大代,請客先吃羊肉泡”,以一碗牛羊肉泡饃換取一張選票;……等等一系列故事,也成為人們吃水盆羊肉時的趣聞談資。
澄城水盆羊肉源于何時,還需考證。不過據一些老年人回憶,其祖父、曾祖父曾經說過,澄城水盆羊肉因湯清肉嫩,不膻不膩,鮮美合口,在清光緒年間就久負盛名,堪稱一絕。《澄城縣志》介紹了其做法和吃法:“(水盆羊肉)原料采用當地同羊(系羊品種名,該羊具有肉質鮮美,肥而不膩,肉味不膻,脂尾較大,骨細而輕,遺傳性穩定和適應性強等特點,屬我國乃至世界上稀有的綿羊品種之一),調料以花椒為主,兼有大香、小香、蓽卜、良姜等10余種佐料。羊肉整扇入鍋,煮熟后撈出放涼”。現在煮羊肉,大多數館子已經是大卸八塊。用的碗也是與景德鎮瓷器一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堯頭窯粗瓷大老碗。
西安、渭南等周邊地方除有澄城水盆羊肉外,還有“羊肉泡饃”。大多數澄城人概念上水盆羊肉也美其名曰“羊肉泡饃”,而稱其他地方的所稱的牛羊肉泡饃為“羊肉煮饃”。這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羊肉煮饃是提前將八分熟的死面烤餅,通過掰、撕、掐、揉、搓或者刀切等手法加工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交廚師后加入一定量的熟肉、原湯,并配以蔥末、白菜絲、料酒、粉絲、木耳以及少許鹽、胡椒面、味精等調料,單勺制作而成。而澄城水盆羊肉則是根據食客的口味不同而因需制宜,“吃時切片,肥瘦搭配。置以大碗,盛以滾湯,加以香菜、味精,淋上少許明油即可”,往往是水盆羊肉和燒餅幾乎同時上桌,由食客自己掰著燒餅泡著吃,這個燒餅一般是“兩張皮”(意即餅子中間脹滿熱氣而中空),人們掰得較大,吃起來比羊肉泡饃更顯粗獷豪放。食用水盆羊肉,多配以月牙燒餅同吃,或燒餅夾肉,或餅泡湯中,甚或再加上些許羊油辣子,色味俱佳,膾炙人口。當然也少不了吃一吃店家特制的一小碟糖醋蒜或者幾瓣大蒜,所謂“吃肉不吃蒜,營養減一半”。羊肉味甘、性溫,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鐵、磷等多種營養物質。《本草綱目》記載其保健功效為“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水盆羊肉做得好不好的標準,一個是看是否湯清肉嫩,這里的嫩指的是肉煮得是否爛熟,所謂“肉爛自香”;另一個標準是好的羊肉湯雖然有咸味,但人們食后不會有口渴感。至于“東府一絕”“咥一碗,飽半天”“羊肉泡饃咥一碗,上山下溝腿不軟”等說法,都是對這一傳統美食的溢美之辭。
近年來,一些羊肉館廚師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潛心研究制作出了羊肉墩子、羊雜墩子、羊血墩子、羊肉小炒、羊肉盤子以及睜眼辣子蘸羊腿、麻辣羊血、美味羊排、羊肉火鍋、羊血粉湯等風味小吃,進一步豐富了羊肉飲食的品種和文化內涵。
2011年5月,澄城水盆羊肉被公布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1月,澄城水盆羊肉入選陜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渭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