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搭載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的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這次飛行任務中,還搭載了一臺烙刻渭南印記的3D打印機。飛行期間,這臺打印機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樣件打印,這是我國首次開展軌道3D打印試驗。
“完成這次‘太空打印’的3D打印機技術原型出自西安交通大學李滌塵、田小永教授研究團隊。早在2017年,渭南高新區就與這個研究團隊合作,并在我們基地內成立了陜西斐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6月2日,渭南3D打印產業培育基地負責人白冠宇告訴記者,該公司以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制造系統工程國家實驗室為依托,主要研制、生產和銷售各種復合材料3D打印設備,同時為航空、航天、汽車等領域的高性能復合材料構件提供快速制造解決方案。短短兩年多時間,這個企業已經成長為渭南高新區具有代表性的高科技企業。
“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具有密度低、強度高等特點,打印出來的零部件力學性能比普通材料要高得多。開展復合材料空間3D打印技術研究,對于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發展空間超大型結構在軌制造,具有重要意義。”陜西斐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騰飛說,正是由于公司研發的材料性能高、質量輕,滿足了航空航天需求,這次才能與航天五院合作,圓滿完成了本次“太空打印”任務。
事實上,陜西斐帛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只是渭南3D打印產業化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渭南高新區持續推進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發展3D打印產業作為加快建設國內一流創新型特色產業園的重要舉措,全力構建國內一流的產業發展生態。截至目前,渭南3D打印產業培育基地已孵化培育企業104戶,包括高新技術企業5家、規上企業4家,基地企業累計產值達15億元。另外,基地引進了12個國內頂尖團隊,并與72位新材料專家、43位3D打印專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相繼吸引碩士以上高端人才170余人,累計申請各類專利692項,為產業培育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人才保障。
“目前,我們基地二期工程已經完工,包括了金屬打印智造區、3D打印云工廠、3D模具應用區、新材料開發區、研發及辦公區五大功能區,并已有多家企業入駐。今后,我們將著力打造一流的3D打印產業發展生態體系,全力推進產業化項目孵化及落地。”白冠宇說。 (陜西日報記者 姚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