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首壩景區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澄城縣交道鎮樊家川村,距離澄城縣城17公里,總占地面積5530畝,全長6公里,是一個集旅游、觀光、休閑、采摘于一體的現代綜合型景區。1985年4月被澄城縣人民政府確立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0月被省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8月被命名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
龍首壩是一座石拱滾水壩,橫斷洛河,氣勢雄偉。該壩因建于漢武帝時創建的龍首渠的渠首段而得名。龍首渠是西漢時修建的一項引洛灌溉工程,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井渠引水工程。相傳在開鑿此渠過程中挖出大量化石,因古代人們把化石看作是龍骨,所以就把這條渠叫作龍首渠。漢武帝元狩年間(公元前128~公元前117年),為了灌溉重泉(今陜西蒲城東南20公里)以東臨晉(今陜西大荔)一帶、北洛水下游東岸的6萬多公頃堿鹵之地,有一個叫莊熊羆(pí)的人向漢武帝上奏,建議由北向南修建一條引洛河水的灌溉渠道。由于灌區地勢高亢,必須抬高引水道,而經過商顏山(今鐵鐮山,大荔境內)下時,一帶土質疏松,渠岸容易崩塌,于是修渠的勞動人民因地制宜,發明了"井渠法",就是在地面上開鑿一系列豎井,在地下修建暗渠使井井相通,水在井下流通。此工程征調士卒1萬余人,歷時10年才告竣工。龍首渠的建成,使4萬余公頃的鹽堿地得到灌溉,并使其變成"畝產十石"的上等田,產量增加了10倍多。這段穿過商顏山的地下渠道長達5公里多,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地下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井渠法在當時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西域,直到今天,新疆人民在沙漠地區仍然用這種井渠結合的辦法修建灌溉渠道,叫作"坎兒井"。中亞和西南亞的干旱地帶也用這種辦法灌溉農田。西漢龍首渠的井渠法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高度智慧的結晶,它為世界水利事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該壩是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建成,壩為石拱滾水壩,壩軸為弧形,壩面為渥奇式。壩高16.2米,頂長187.67米,頂寬5米,壩基最大寬22.5米。該壩因建于漢武帝時創建的龍首渠的渠首段而得名。龍首渠是西漢時修建的一項引洛灌溉工程,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地下井渠引水工程。該壩由著名愛國將領楊虎成倡導,近代水利科學家李儀祉主持規劃,總工程師孫紹宗率隊堪測并全面負責工程實施,工程師李奎順具體設計,于1934年5月動工興建,次年6月竣工。壩體用工157669個,用石料20525立方米,用沙7290立方米,用水泥12092桶,支付銀元217881元。當時的中央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親筆題寫了“龍首壩”壩名,在壩東建亭并立碑留念,“龍首壩”紀念亭也是仿古木結構建筑,古樸大方。
景區建筑宏偉,怪石林立,水流湍急,壩下河床狹窄,形成了狀如“壺口”瀑布、險灘、濕地、龍眼、龍潭等自然景觀;設有滑索、水上漂流、游樂園、跑馬場、龍首迷洞等景點,下游1公里處還有著名的溫泉,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是人們旅游休閑的好去處,配套發展了農家樂,年接待游客15萬多人次,是人們休閑、娛樂的一處旅游勝地,被陜西省旅游局定位為一日游景點。
景區依托優越的小盆地氣候和光熱水資源,分優質酥梨區、設施果蔬區、果蔬新品種研發及苗木繁育區、農產品交易區、標準化養殖區分板塊建設,大力發展設施果蔬,無公害種植,品種有西紅柿、高質脆瓜、西瓜、桃、杏、草莓、櫻桃等,酥梨區、情人谷采摘園初具雛形,形成了“觀光+采摘”的現代休閑旅游模式,來景區旅游的人們可以享受到采摘的情趣,生產的“龍首壩”牌水晶梨、大棚桃、杏,美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