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仙掌崖(火)秋季紅葉,猶如烈火
在華山東峰,是指東石樓峰的面東崖壁。大自然的風剝雨蝕在崖壁上造就得一手掌形石紋,高數十米,五指分明,形象生動逼真,人稱華岳仙掌。因它奇瑰壯觀,被列為陜西的“關中八景”第一景。歷代有關華岳仙掌的神話傳說很多。在上古時候,今黃河東、山西境內的首陽山同華山連在一起本為一山,黃河水到這里便被攔截,因繞而曲行,洪水泛濫,災害連年,黎民百姓苦堪方。河神巨靈悲憫人間疾苦,就手推華山,腳踏首陽山,使地軸折斷,山脊裂絕,移而為河,河水從兩山之間奔射東去。從此巨靈神推山的手印留在華山之巔,腳印留在首陽山下。

二、思過崖(木)室外桃園,草長鶯飛
位于華山南天門外南峰腰間,華山奇險長空棧道盡頭之處,崖頂面積百余平米。三面懸崖,一面是山壁,山壁上有一洞名曰“賀祖洞”,內供華山第一神,乃是元代長空棧道的開鑿者賀元希。來到思過崖要經過華山第一險長空棧道,因此此處人跡罕至。來到崖頂,空谷清幽,有絕世獨立之感,不由得心神入定而有思過之意。


三、全真崖(金)赤色鑿刻,何乎神也
位于南天門西,為松檜峰頂向南懸空傾伸之崖石。出南天門越長空棧道可至崖下。崖腹部有賀老石室,是元初道士賀志真開辟的修行之地。《南峰記》中記述:“巖類俯首形,遙覆室上,上書“全真巖”三字,赤色以實之。雖知人所為,然上不可下,下不可上,其履虛而作之邪?何其神也!”

四、避詔崖(土)修行圣地,風水寶地
在華山南峰天門西北。這里東西兩巖相對而出,中間形成槽溝,東巖前傾懸空如覆,巖壁布滿石窩狀蜂巢。巖腹間鑿一長方形石穴,面積約3平方米。洞口通西巖架獨木為橋,抽去獨木無法進入洞中,洞額鐫刻“避詔巖”三字,相傳是陳摶手書。
避詔崖在宋代前本無其名,史志記是古代隱遁之士藏匿珍貴典籍的地方。《華岳集》記述北周時道士焦道廣曾在此隱居。自宋代著名隱士陳摶在此躲避朝廷征詔之后,巖方得名并成為華山的著名景觀。

五、守身崖(水)孝義文化,柔情似水
在華山西峰頂摘星石北,為孝子舍身救親的傳說得名。 民間傳說古時有個孝子,雙親身染重疾,久治不愈,聽說岳神靈驗,便登山拜神求醫。在向岳神祈禱的過程中,孝子許愿說只要雙親病愈,愿舍去自己的性命來報答神靈。果然,當孝子返回家中時,父母都已康復,且已下田耕作去了。孝子還愿來到華山,毫不猶豫的從此處跳下深淵,可他卻覺得身體若有人托起,似乘長風,飄飄欲仙。待清醒時,原來依然躺在家中,似夢非夢。孝子知道是華山神暗中相助,便告別父母到華山西峰作了道士。后人被孝子的誠心感動,就將此處命名為舍身崖。 清道光年間李榕的伯祖李仁龍為阻止后人仿效孝子的行為,改舍身崖為省身崖,以警示忤逆之街徒游到這里時應對照孝子,自警自省,痛改前非。后來又有人認為舍身救雙親的行為并不可取,也稱崖作守身崖,以教育后人生命可貴,不可輕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