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杭州日報
余杭是茶葉名鄉,不但徑山茶歷史悠久、聞名遐邇,近年來徑山的紅茶也后勁十足,徑頂紅茶、徑山五峰等以上乘口感驚艷眾人。最近,余杭的茶葉家族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員”——紫蕓茶。
“紫蕓茶”的母本茶苗來自云南平均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上。2011年8月,余杭科技特派員屠水根主導引進云南“紫鵑”品種,經過3年多的適應性馴化試種,茶樹生長良好。
屠水根是余杭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高級農藝師,同時也是余杭特派到徑山鎮的科技特派員,指導幫助當地企業、農戶實施科技計劃項目、提升農業科技水平。一般來說,科技特派員每兩年為一個任期,在保障本職崗位的基礎上,要求每年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時間落實到基層。老屠就是個特例了——連續6年擔任科技特派員,聯系科技示范戶22戶,大部分工作時間都泡在了徑山的田間、地頭。因工作出色,2011年還分別獲得省、市優秀科技特派員稱號。
在徑山的茶業基地,“紫鵑”通過扦插、嫁接等手段,順利存活。目前,培育面積已達4畝,下一步余杭還將進一步擴大培育數量和種植面積。
“我們給了它一個新的名字,‘紫蕓’茶種。嚴格來說,紫蕓屬于紅茶的一種,從先期試制的茶品來看,茶湯呈淺紫紅色,香氣獨特,顯甜有花香。因為種植、繁育及產品種類試制等原因,紫蕓茶的產出不會很大,比較珍稀。”屠水根說。
每一位科技特派員都有自己擅長的技術領域,像屠水根這樣的幫助培訓、指導、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模式的特派員,在余杭還有不少。
塘棲鎮的科技特派員朱徐燕,收集了19個耐熱青梗青菜,開展耐高溫葉菜的篩選及其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幫助當地菜農提高收入。鸕鳥鎮科技特派員王玉坤先后引進蜜梨新品種2個、新技術3項,并進行蜜梨優質精品生產技術推廣應用,梨單果重達到300~350克,梨園畝產最高可達到1500千克。
最近一年來,余杭的15名農村科技特派員共引進和開發各類果蔬新品種41個,新技術29項,新模式16項,建立各類示范點、示范戶、示范基地130余個,推廣面積達12000多畝,輻射面積10萬余畝。他們將科技資源直接帶到廣大農村,縮短了科技與農村和農民的距離,加快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