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固守過去的榮譽和資源不放松,而要以嶄新的姿態開拓進取,堅定不移地走產業化發展之路。”這是日前剛剛從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學習歸來的陜西演藝集團的一位中層骨干在向集團提交的赴京學習考察報告中的一段話。雖然轉企改制3年多,陜西演藝集團作為全國文藝院團轉制先進典型,也迎來過20多個省市的取經團,但在他們心中,轉制僅僅是開始,改革、發展是不變的主題。
“如果說以前的改革是一種被動式改革,那么在基本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今天,更要在新的起點上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增強企業生存能力,讓藝術生產迸發出勃勃生機。”陜西演藝集團總經理張民說。
轉制伴隨兼并重組
張民回憶,“在2009年轉制之初,陜西省委、省文化廳確定的‘兩步并成一步走’的策略是正確的、有先見之明的。”當年在外出考察的基礎上,陜西著重借鑒了江蘇的經驗,將轉制和兼并重組相結合,于2009年10月,整合陜西省歌舞劇院、陜西省樂團、陜西省人民藝術劇院、陜西省雜技藝術團、陜西省民間藝術劇院、陜西省京劇團6家國有院團和一個劇場、一家演出公司的資源,成立了陜西演藝集團有限公司。
3年多來,陜西演藝集團連續榮獲陜西省政府目標考核優秀單位,成為陜西省第三批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被文化部命名為第五批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已發展成為擁有10家子公司、從業人員850多人、資產總額達1.73億元的全國先進文化單位,成為名副其實的陜西“演藝航母”。據悉,陜西演藝集團(不含子公司陜西愛樂樂團)2012年主營業務收入3928萬元,比轉制前增長245.36%;職工人均年收入4.81萬元,比轉制前增長144.16%;演出場次2272場,比轉制前增長85.47%。
增強企業內生動力
近日,陜西演藝集團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李宣參加了第1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她帶去的不是話劇,而是與北京一家文化公司合作出品的影片《謊言》。作為話劇演員憑借其基本功出演電影、電視劇不足為奇,在陜西人藝也不是新鮮事,但從演員個人的參與上升為企業層面的合作,便是包括陜西人藝在內的陜西演藝集團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拓展平臺、多元化發展所作出的新探索,其目的就是要增強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演藝企業要從單一的藝術表演型向文化創意綜合型轉變。我們不僅要出產舞臺節目,更要出創意、出品牌,如借助創意的力量發展文化衍生品、通過深入合作延伸產業鏈條等。”張民說,“此外,還要做好兩個方面的轉變,即從簡單的資產整合向資本鏈接轉變,從粗放管理向規范化、精細化管理轉變。”
陜西演藝集團積極拓展產業鏈和轉變投融資方式,探索引入民間資本參與創作生產。他們通過控股的方式兼并重組了民營演出企業中貝元。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與美國張平公司、香港加多利等實力企業形成合作,通過資源與資本嫁接,形成新的商業運作模式。
陜西演藝集團歌舞劇院院長劉慶感慨地說:“轉制3年來是一個不斷用經營理念給原本在事業體制下只顧藝術的文化人‘洗腦’的過程,現在除了藝術觀念外,市場的觀念、競爭的觀念、合作的觀念以及股份制的觀念等深入人心。通過至少占比50%以上的績效工資配置等分配制度的改革,大伙兒的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雖然取消了排練補貼,但通過向一線、主要演員和主角傾斜的收入分配方案,一批優秀演員脫穎而出,演職人員干勁十足。”
期待演藝發展硬支撐
與其他文化企業相比,演藝企業更具有特殊性,除盈利能力弱等特點外,其作品更要注重社會效益。因此,需要政府在作品創作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張民說,“我們的終極目標不是單純發展旅游演出產業、換取經濟效益,而是要為社會、為時代鼓與呼。這就需要大量的新作、力作來為人民發聲。”
張民介紹,在西部地區,“一院一場”的目標實現起來還比較困難。由于缺乏演出場地,在場地租金的重壓下,文藝院團往往是演得越多賠得越多,不少單位只得粗糙應付。張民建議,應加大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
“好酒也怕巷子深,舞臺作品也同樣,但一臺一個多小時的節目動輒幾十萬元的錄播費用,讓院團很受傷。”張民說,“如果相關部門能夠提供更加優惠的宣傳平臺,幫助演藝企業推出新人和新作,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此外,對演藝企業稅費優惠、“走出去”扶持辦法等,張民也有著自己的思考和期待。他相信,轉制院團得到的硬支撐和軟環境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而院團要做的便是在不斷成為合格市場主體的過程中,增強企業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