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兒童藝術劇院創排的童話歌舞劇《小小阿凡提》。
大型秦腔現代戲《柳河灣的新娘》劇照。
大型秦腔交響樂《夢回長安》已經成為西安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2002年11月8日,黨的十六大確定了我國改革發展的新戰略,明確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2003年6月,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西安市被確定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城市;2003年7月,文化體制改革在西安開始綜合試點。時至今日,西安市經營性文化單位全面完成了轉企改制,西安市文化體制改革正邁入更加深入的階段。
在過去的六年里,西安文化生產力的進一步釋放帶來的影響正讓越來越多的古城市民受益。文化建設活力顯著增強,公益性文化事業在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經營性文化產業占城市經濟比重明顯增大,文化市場日益繁榮,精品力作不斷涌現。
西安——這個曾經的詩書之地、禮樂之鄉,如今更因大刀闊斧的文化產業改革,成為文化產業投資的熱土,文化企業成長的樂園,并正加速向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性現代化大都市目標奮進。
尋求蛻變
轉企改制猶如“破繭成蝶”
2008年11月9日和10日,西安秦腔劇院排演的秦腔現代戲《柳河灣的新娘》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舉行匯報演出,連續兩天場場爆滿。京城的觀眾被演員悠揚婉轉的唱腔深深折服,西安秦腔劇院這個名字也再一次被推向絢爛的臺前。
如果用脫繭蛻變、破繭為蝶這樣的詞匯形容如今的西安秦腔劇院,那么在2005年以前,西安市屬的幾家秦腔劇團卻是另一番景象:由于缺乏競爭,劇團里人人吃“大鍋飯”,幾乎每個劇團都面臨著新戲少,觀眾更少的尷尬局面。
2005年,在展開了充分的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西安市按照“消腫、松綁、減負、放開、搞活”的原則,對市屬四家秦腔劇團進行整合,籌備成立西安秦腔劇院。2006年3月7日,西安秦腔劇院正式掛牌。劇院成立后,不僅立即推行干部競爭上崗制度,還打破職工的身份界線,專業技術人員通過業務技術考核公平競爭。
為了加快整合后的西安秦腔劇院的發展,發揮優勢文化資源的集聚效應,市委、市政府還積極探索資源與資本的有效對接,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核心,以資本為紐帶,依托現有資本平臺,整合優質文化資源,推動秦腔藝術與旅游、高新技術等行業的關聯嫁接。
2007年6月,按照保護與開發并重的思路,西安秦腔劇院移交至西安曲江新區管理運營,納入到文化產業的范疇中。今年5月,西安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投資3000萬元,對原有西安秦腔劇院固定資產進行置換,并出資1000萬元注冊成立了西安秦腔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公司不僅為全員制定了按藝術成就和角色分配、效率優先和兼顧公平的薪酬方案,還建立了全新的薪酬分配機制。至此,秦腔劇院全面完成了轉企改制,實行了市場化管理運營。
以秦腔劇院為陣地,曲江新區設立了一億元曲江新區秦腔藝術發展基金,有了資金支持,創新也不再是水中望月,新作《柳河灣的新娘》獲得業內好評無數,而秦腔劇院改制后,西安秦腔劇院會同曲江演出集團、曲江旅游集團,將傳統秦腔藝術與現代高科技手段有機結合,創作排演的大型秦腔交響樂《夢回長安》不僅唱響了秦腔的名氣,更成為西安一張新的文化名片。
同樣因改革煥發了前所未有活力的,絕非只是一個秦腔劇院,西安市新華書店總經理石晨光介紹,自2004年實行轉企改制后,書店不斷提高自身軟硬件實力,在一個賣場未增加的情況下,零售市場保持了12%的增幅。去年,市新華書店離開了東大街的老西口,通過置換資源進一步擴大了經營,在端履門附近租下近6000平方米的空間,將書店按現代賣場的模式進行了重新布置。“現在,新賣場的優勢已經突顯出來了。”石晨光說,舊賣場一天最多的營業額是圖書大廈的一半,而目前新賣場的營業額已達圖書大廈的三分之二。“改革后,我們的效益正逐年增長”。
文化惠民
改革激活精品市場
家住西安市含光門里的張國權老人今年已經82歲了,平日最大的愛好就是在城墻根下,和老伙伴們自娛自樂吼兩嗓子秦腔。老人愛聽戲,各種劇目也挺喜歡看,但在幾年前他并不愛進戲院和劇院,原因是“市里幾家劇團都沒有什么好戲,新戲更是少得很,劇院里環境也不行。”
確實,時光倒退到多年前,那時西安幾家戲劇團幾乎沒辦法吸引觀眾:不重視與市場接軌,演員的任務由團里任意安排,一部戲排演之前不對觀眾需求做市場調查,創作從理念到方式都帶有明顯計劃經濟痕跡。
但如今,張大爺往劇院跑的可是勤多了,“《郭雙印連他鄉黨》《夢回長安》《柳河灣的新娘》這些我可都看過。”老人笑呵呵地跟記者掰著指頭數,用老人的話說,也不曉得從什么時候起,劇院里的新節目多了起來,“而且戲都美得很!”
雖然很多人對于“文化體制改革”這樣的詞匯感到闊大而遙不可及,但不少西安市民可能都和張大爺一樣感受到了身邊文化環境的變化:近兩年來,西安廣播和電視臺的節目更豐富了,報紙視覺貼近了市民不少,各大藝術院團的精品不僅不斷涌現,而且一批頗有分量的原創劇目極富西安地域特色,并且貼近時代、貼近生活,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都達到相當的高度。
實質上,正是文化體制改革激活了西安各文化事業單位對市民真正文化需求的探索動力,而以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機制改革為重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也在進一步健全和完善。
2006年以來,我市先后在西安電視臺、西安人民廣播電臺、西安日報社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全面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在西安電視臺的影視、娛樂欄目開展了制播分離試點。西安人民廣播電臺積極采取轉播、聯合制作等形式擴大覆蓋范圍。西安日報社建立了編采與經營分離機制,成立了西安報業報刊發行有限責任公司,目前正在研究組建西安報業傳媒集團。
體制改革把文化單位推向了市場競爭的最前沿,而用精品占領市場顯然和創新同樣重要。此外,西安市還加大對周至縣劇團等基層文藝演出團體的扶持引導,培養了一批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文藝“輕騎兵”。進一步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通過政府采購、項目投入等方式,為基層群眾提供文化精品,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理順體制
為文化市場發展保駕護航
在古城,不管體制內外、國內國外,只要符合政策,有利于文化產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文化項目都給予支持。正是這種包容、開放的思路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市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推進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據。在社會保障、人員分流安置等方面,考慮到文化事業單位轉企的實際,制定了保障職工權益、有所創新的政策措施。
在這種開放包容的思維下,西安秦腔劇院等企業改制后取得的成績,標志了原有的文化事業單位經過改革,面向市場后可以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另一方面,一支為規范文化市場的經營秩序,打擊違法違規的經營行為,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保駕護航”隊伍——西安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也相應成立,它的成立,則是標志著新型的文化市場行政執法體制和工作機制在西安得以確立。
2005年3月,西安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正式成立,同時撤銷西安市文化局文化市場稽查隊、市新聞出版局出版物市場稽查隊、市廣電局社會管理處,組建“西安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主要行使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方面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處罰權。
總隊成立后,秉持著“打鐵還需自身硬”的信念,努力提高執法人員政策理論水平和執法隊伍整體素質;同時強化管理,努力打造一流的執法團隊,先后制定出臺了22條規章制度,使總隊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為了增強執法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執法人員依法行政、廉潔奉公的自覺性,總隊及時開通了西安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網,及時發布總隊和各區縣的信息要聞,重點曝光違法違規經營單位,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同時和諧執法,變行政處罰為主為宣傳教育為主,變嚴厲打擊為主為預防疏導為主,變突擊檢查為主為以長效管理為主,變孤軍作戰為齊抓共管,對全市的文化市場執法人員進行了集中培訓。主動協調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門,先后多次進行聯合執法檢查,對打擊違法經營、規范市場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促發新生
“五團一社”改制大勢所趨
今日,西安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西安話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西安兒童藝術劇院有限責任公司、西安市豫劇團有限責任公司、西安說唱藝術傳播有限責任公司、西安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等六個新型市場主體統一掛牌成立,從此,這些原來的事業單位,將以企業的新身份出現在西安文化企業陣地上。
雖然對市場而言,這六家企業還是“新生兒”,需要倍加呵護,但它們在藝術成就方面可謂有資歷有實力:西安歌舞劇院成立50年以來,在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地域特色藝術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劇院創作演出的大型舞劇《秦俑魂》《長恨歌》等,已成為古城西安的藝術名片;西安話劇院在傳承民族優秀文化和推進我市的“兩個文明”建設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西安兒藝自成立以來,一直活躍在國內外戲劇舞臺上,創作出了大量中外優秀兒童劇目,曾獲得全國、省市多項獎勵,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國文化先進集體”稱號;前身為范翠婷先生親身創立的“獅吼劇團”的西安豫劇團不止在陜西,在河南也有很大名氣……
在收獲社會效應和種種榮譽的同時,六家企業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都訴說了過去遭遇的這樣或那樣的經濟“尷尬”:在演唱會門票動輒數百上千的時候,一張話劇票只敢定價到30元一張,還擔心沒人來看;排一臺兒童劇,即使主演,每場才能拿到30多元的演出補貼;在租用的地方演完一場獲得滿堂彩的喜劇,卻要趕緊低著頭從后臺走,怕的就是熱情的劇迷要求到劇院看看,因為“這地方寒酸的,實在是感到不好意思……”
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管理體制等方面存在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問題,思想不夠解放,人事用工受政策制約,該進的人進不來,該出的人出不去,分配制度不夠合理,導致機制不靈活,競爭力減弱。
也正因為此,這六家單位之前對市場已經初有探索,比如兒藝從今年初開始嘗試和企業合作,探索“小劇場”模式,場場滿座,經濟回報明顯。西安歌舞劇院在做好西安固定舞臺演出的同時,積極“走出去”,為山東景區打造大型歌舞劇“蓬萊仙境”,舞劇收益是近年來最豐厚的,并且同時積極向外界宣傳了西安歌舞劇院的實力和影響力。
而從去年以來,中央和我省先后召開會議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西安市按照中央和省上的統一部署,加快改革步伐,確定了“五團一社”在今年8月前改革完成的計劃。此后,市財政、人事、勞動等職能部門全面介入資產評估、成本核算等工作。市里相關單位也為深化改革提供組織保障和財政扶持,并根據國家政策,協助各單位進行了人員轉退、與新的市場主體合作對接等工作。
在改企單位負責人看來,更好地發展文化事業,必須進行體制和機制創新,這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文化劇院在市場經濟中生存和發展的一種必然,走出一條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又符合藝術發展規律的新路子,使藝術表演團體真正擺脫困境,重現勃勃生機。
我們有理由相信,西安的“五團一社”,在政府相關優惠政策的扶持下,將迎來更加燦爛的明天。
新的起點
描繪改革新藍圖
這是一批讓人耳熟能詳的作品:《夢回長安》市場演出年收入2000萬元,秦腔現代戲《柳河灣的新娘》榮獲中國秦腔藝術節六項大獎、陜西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西安話劇院的話劇《郭雙印連他鄉黨》屢獲國家大獎;西安歌舞劇院堅持打造民族傳統文化品牌,《唐明皇與楊貴妃》《秦風唐韻》《唐宮樂舞》等大型古典舞劇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西安兒童藝術劇院創作排演的童話歌舞劇《玫瑰園》和校園青春劇《青春戰隊》先后在第八屆中國戲劇節、中國第三屆少數民族匯演中取得了優異成績……
這是一張令人艷羨的成績單:西安市說唱藝術團排演的一批雅俗共賞的節目,深受群眾喜愛;市青少年宮藝術團的小演員們則在香港舉行的聲樂器樂舞蹈比賽中奪得“紫荊花獎”,今年亮相上海國際少兒藝術節時取得驕人成績;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先后被評為全國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先進單位、全國打擊侵權盜版案件有功集體;西安曲江新區先后榮獲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首屆中國文化產業創新獎;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榮獲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稱號。
在過去的六年里,這一切聚集到一處,構成了一條一路加速上揚的增長曲線,西安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大步邁得堅實而又從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日前在陜西視察工作時,對西安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但西安的文化產業改革顯然并未因這些成績而滿足,而是找到了自己更高的起點。今后,西安將更著眼于改制單位的長遠發展,積極尋找戰略投資方,確保改制后煥發新的生機,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
而西安日報社的發行體制改革,西安人民廣播電臺、西安電視臺文化、娛樂類節目制播分離改革,西安市電影公司、西安市新華書店積極探索股份制改造,以及西安市圖書館、西安市群眾藝術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等改革工作也將于2010年上半年全面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