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里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層疊之間是線條的曲折交錯,高低之際是光影的明暗轉換。唐朝的雨露慢慢滲透滋長了一片片霧嵐中的云和梯田,從泥土咕嘟而出的水泡里,在農人沾濕的蓑衣上,究竟深藏著多少千年農耕文化的秘密和云蒸霞蔚下的古老童話。
“風吹樹葉不(哎)吹藤,一聲叫郎郎(哎)不應,行到面前沒(哎)話講,看落潭底水(哎)流清。”一聲聲悠揚的畬族山歌從梅源梯田邊傾瀉而來,和著從天而下的層層田水,合奏出一曲云和天籟,唱出了這片隱秘之境。
千年梯田天籟情深
這飽含深情的歌聲來自60多歲的畬族老人雷鳳珠,她與丈夫就在梯田邊相知、相戀。時間倒回1964年,能歌善舞的畬族姑娘與修建公路的知青小伙在慰問演出上一見鐘情,姑娘為了愛情遠赴哈爾濱,但心心念念的依舊是梯田邊厚重的大碗茶和奔騰的云海。在丈夫去世后,雷鳳珠毅然回到了這片承載著無數記憶與深情的梅源梯田,泡茶吟歌憶君來……
這片梯田究竟有著何等的魅力?
沿著蜿蜒的山路一直向上,迷蒙的霧氣深鎖曲窄的小道,我們驅車前往位于云和縣崇頭鎮的云和梯田景區,探訪這片掩映在崇山峻嶺中,興于唐、元,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華東最大梯田群。抵達梯田時,依舊霧氣蒙蒙,見不到一絲梯田的蹤影。正感嘆要抱憾離去之時,只聽人群中一聲驚呼“快看”!
傾瀉的陽光從天邊漏進來,好似一雙大手悄悄掀開了梯田的白霧面紗,這片“中國最美梯田”便驚現在眼前。晨光中牧童牽著水牛在梯田里踩下深深淺淺的犁印,農人披著蓑衣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如鏈似帶的梯田,連接了千年相傳的農耕文化,似鏡似面的梯田,映射出的是山水相高的獨特魅力。
“在中國古代,天籟之音般的樂曲,就稱之云和。你看,這耕牛犁田、雀鳥鳴囀、炊煙牧童的場景,是不是一種天籟般的境界哩。”云和當地向導笑著介紹到,云和梯田可謂是“千萬”梯田,這片千層梯田擁有千米落差,更有千年歷史;田上時常翻滾萬里云海,生長著萬畝竹林和高山杜鵑,蔚為壯觀。
桃源石寨農耕之源
這片靈動的土地帶來的不僅僅是壯觀的景致,更是云和“梯田人”生活的開端、精神的寄托,他們依田而居,依田而生,依田而盛。沿著田埂小路一直向下,便是一方石寨洞天。這里便是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的坑根村。
隨意走在石寨小巷里,腳下是鵝卵石砌成的村道,凹凸的觸碰著腳底的神經;兩旁是一堵堵石墻,抵擋著風雨和歲月的洗禮;遠處就是層疊的梯田,星星點點的農人變成了最美的風景。走進古宅,喝一碗甘醇的“云和大碗茶”,看石縫中擠進的細碎陽光,享受最慢的梯田石寨時光。“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也不過如此了。
有“田”的地方必有“犁”,開犁節便是云和農耕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據史料記載,早年云和衙門的官員每年春耕之際,要到城郊的“先農壇”,親自下田耕地,寄托美好質樸的愿望,祈求神靈保佑家畜興旺、五谷豐登。
而這約定俗成的一整套祭祀儀式更是完整地留存至今。每年的5-6月,在坑根村、在梯田上便會響起嘹亮的開山號子和激烈的山歌對唱,開展芒種犒牛、祭神田分紅肉等一系列活動。一聲一喝間,一耕一犁中,在隱秘的山間梯田上,處處散播著從古至今的文化縮影和繼承。
因此,秘境梯田也變成了云和縣域的重要資源。坑根石寨、下垟村等地的梯田農家樂蓬勃發展,原生態村莊、石頭式建筑、豐富的老泉井地下水,讓都市人找到了返璞歸真的天然樂趣,鄉村旅游就這樣在秘境中被星火點燃了,旅游業的興起為這片隱秘的土地注入了嶄新的能量,讓生長在這方田地上的每一個靈魂都變得更為豐富且開放。
接天的水田好似拾級而下的隱秘樂譜,農人和麥苗就是一枚枚跳動的音符,將千年農耕文明與無限的情愫譜寫成了天籟之音,但愿這曲天籟能一直從云安和瑞的石寨深處流淌到更廣闊的世界,與天地山水一同唱和。
本文來源: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