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長安城遺址里發現的文字瓦當中,表述最多的就是“富”,“富貴”、“嚴氏富貴”、“萬歲宜富安世”等,這些文字是那樣坦然和理直氣壯地表達著對富貴、對金錢的追求。
■一個滿懷少年壯志的王朝就這樣給自己定位:最高,最大,最宏偉,最壯觀,而這種前無古人的開創者胸懷,也成為漢王朝的主旋律。
■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漢長安城里的市場已經堪稱“國際市場”,這個巨大的市場云集四海商賈,聚散天下財物。
■今天,我們書寫的文字叫做“漢字”,我們使用的語言叫做“漢語”,我們的民族叫“漢民族”。“漢”作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在世界上依然名聲響亮。
一個晴朗的秋日,冷自俊圪蹴在自家的地頭,一抬眼,就能望見突出在連綿秋田里的未央宮前殿的基址。“那倒是啥嘛,不就是一個土疙瘩么。”
冷自俊,66歲,西安市未央區未央宮街道辦大劉寨村人,做了20多年大劉寨村的書記。對于居住在兩千年前的漢長安城里,他和這里的村民有著同樣的感受,那就是熟悉而陌生。去年全省減免了農業稅,他估算了一下,大劉寨村1600多人一年就要少交12萬元。當記者告訴他,正是住在這個城里的君王開創了向農戶抽稅的制度,并且從此一收就是兩千年時,冷自俊的反應很平淡,吐出口里的香煙,頗有意味地說:“種地交稅,天經地義嘛。”
不經意踏進兩千年前
從西安城里出來,向西北行進不到5公里,就進入了漢長安城遺址保護區。雖然是近郊,但儼然到了鄉村,放眼望去是成片的玉米田,一個個村莊被圍在其中。
兩千年前,這里卻是一個方圓數公里的城池,滿蓋著金碧輝煌的宮殿樓閣。那時,一個年輕的帝國把自己的根基扎駐在這片黃土地上,然后,以它為中心,不斷向外開拓,釋放著一個朝氣蓬勃的軀體所蘊藏的力量。兩千年后,昔日的帝國之都早已蕩然無存,眼前只有依然矗立的夯土城墻和散落在漠漠秋田里的殘缺基址,另外還有生生不息、繁衍直到今天的“漢”的子民。
1956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專家來到西安,開始對漢長安城長達半個世紀的考古勘察,隨著一個個考古挖掘的出現,兩千年前那個漢帝國的都城的輪廓也越來越清晰。
這是一個略呈方形的都城,總面積為34.39平方公里,差不多是現在西安城內面積的三倍。和現在的西安城一樣,漢長安城也是四面圍城,不一樣的是,漢城墻并不平直,尤其是南墻和北墻曲折凹凸,猶如天上的南斗星和北斗星形,所以漢長安城又有“斗城”之稱。
公元前201年,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定都何處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當時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大臣中,很多都是東部人,他們建議把都城定在洛陽。在這種情形下,一個叫婁敬的山東人卻力排眾議,建議把都城新址選在關中。婁敬的主張得到了張良的支持,他們認為關中地區“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同時又是“資甚美膏腴之地”,進可攻,退可守,用張良的話說就是:“陰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不僅如此,從發展的角度考慮,西漢王朝繼秦而立,秦代開創的疆土東、南面已經面臨大海,北面是茫茫草原,西部則是廣闊無垠的疆域,定都關中將為開發西部奠定基礎。
對于一個從“攻”變為“守”的新王朝,都城所在地防御功能的自然地理條件更被看中是自然的,將長安作為西漢王朝的都城,正是考慮到關中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地理形勢,而后來的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據說,當初劉邦并沒有經過太多的思想斗爭就接受了此建議,當即就起駕入關,由此開始了西漢王朝長達200多年的歷史。
一座最高的宮殿
大劉寨村南面不遠是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這個1994年成立的機構,專職負責漢長安城遺址的保護和管理。劉和平是所里的元老,人溫和謙讓,聽說記者要參觀遺址,就建議先看看未央宮前殿遺址。
未央宮是西漢皇帝聽政和住宿的地方!段骶╇s記》記載:未央宮周匝二十二里九十五步。其中有殿臺觀閣等建筑70多個,宮殿櫛比鱗次,金碧輝煌,甚為壯觀。西漢初年,未央宮在丞相蕭何的主持下開始修建,后又經漢武帝不斷增飾和重建,從惠帝開始,西漢諸帝移居未央宮聽政,使其成為西漢時期的主要政治中心。
在劉和平的帶領下,一行人穿過幾畦玉米田,向著不遠處的一堆土臺前進。當一座長滿荒草的土臺展現在眼前時,一行人都止住了腳步!斑@可是兩千年前的土臺。 辈恢钦l發出一聲感嘆。
龍首塬位于渭河之濱,地勢從最高的西南逐漸向較低的東北過渡。遙想當年,一層層宮殿依著龍首塬漸次抬高,直逼天宇,而皇宮未央宮被安排在最高處,即城市的西南角。當年蕭何利用地勢,“斬龍首山而營之”,作為王朝政治中心的未央宮前殿理所當然地占據了全城的最高點,呼應著漢皇帝“君臨天下”的威儀。
眼前的土臺能明顯看出三個層次,由北向南依次抬高,中間是一條荒草掩映的小徑,是登高的人用腳踩出來的。沿著小徑往上走,心里還在嘀咕:當年那些個皇帝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到最高處嗎?劉和平說,當時的未央宮前殿建筑高達30丈,約合80多米,劉和平邊說邊用手比畫,“差不多有現在的20多層樓房高!
蕭何修建未央宮時西漢剛剛初建,他首先修建了東闕、西闕和前殿,但這個開端就已經很壯觀。當劉邦從前線打仗回來,看見宮殿修得如此巍峨壯麗時,非常生氣,責問蕭何道:“天下匈匈,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振振有辭地回答:“天下方未定,固可因以就宮室。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
按照蕭何的設想,這座宮殿要“壯麗無以重威”,讓后來者“無以加”。一個滿懷少年壯志的王朝就這樣給自己定位了:最高,最大,最宏偉壯觀,而這種前無古人的開創者胸懷,也成為漢王朝的主旋律。
出城進城都是一樣努力
在漢長安城里采訪,時常會聽到村民這種說法:要到西安城里去,村民們不說“進城”,而是說“出城”。原來他們心目中的“城”依然是那個漢長安城。
漢高祖劉邦時,由于國力尚弱,只修建了長樂宮和未央宮,直到惠帝劉盈繼位后,才開始修城墻。其進程大概是從城的西邊起,先筑西墻,依次又筑南、東、北墻,直到公元前190年,長安城城墻才基本修完。
為什么一個新建的王朝要花如此巨大的代價,為自己的皇城修筑高達十幾米的城墻呢?防衛的需要嗎?不盡然,當一個王朝以全新的姿態君臨天下時,它需要一個根基,一個號召五湖四海的向心力。用一圈堅實的圍墻為自己圍起一塊根基,圈出一個帝國的中心。漢王朝承襲了秦朝遺下的寬闊的基層,由于帝國跨地過廣,全部由中央集體管制在技術上顯然有一定難度,于是漢朝采取了一種“斑馬式”的省級組織,除了有些秦朝所設郡縣繼續保持其存在外,其他地區則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為業,而無論駐地的官員,還是世襲的王侯,他們都有一個最后的歸宿,那就是圍在高聳的城墻之內的漢皇城。
當然,圍城之內并不是要擋住一個新王朝向外擴張,這個新王朝更急于宣泄年輕的軀體里不斷涌動的力量,于是,在四合的城墻上便開出一個個門道,漢王朝的夢想和朝氣就從這些四開的門道淌流向四方。
從未央區馬家寨向南一公里左右,一段殘破的土城墻矗立在田野邊緣,坍塌的地方,黃褐色的夯層清晰可數。劉和平指著生機勃勃的酸棗樹下露出的幾塊石頭說:這就是西安門。
漢長安城墻每面各開三門,西安門是漢長安城南城墻最西面的門道。從西安門進去就是未央宮前殿,當初砌門洞用做柱基的石塊至今還整齊地排列著。走上去,用手摸一摸,有秋一般的涼意。史料記載,當時城門建筑全不用磚,而是在門道兩旁砌上一排石料,然后在其上立起柱子,立柱上置橫梁,再上筑城樓。兩千年的歲月,讓那些做立柱的木料已經不復存在,只有黃的土層和灰白的石頭留了下來。
當年,那些為漢疆土征戰四方的將士,正是在這里一次一次得到漢皇帝們隆重而又熱烈的餞行。漢元狩四年,那是漢武帝策動對匈奴最大規模的一次征伐,西安門外,雄心勃勃的大漢天子高舉酒盅,為愛將衛青和霍去病,以及數十萬將士壯行,然后,浩浩蕩蕩的軍馬車隊從這里出發,遠涉千里,深入到漠北追殺匈奴。衛青深入千余里,擊潰了匈奴主力,而霍去病則北進兩千余里,俘殺匈奴幾萬人。戰敗的匈奴人在他們的歌里唱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蓄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倍趹饠〉膶κ置媲,得勝的漢皇帝們更是從不加掩飾地展示自己的強大和豪邁。漢武帝時,為了向少數民族使者夸耀,特制作了巨大的鐵酒杯,令其以杯飲酒。由于鐵杯太大太重,舉不起來,使者們只得低首于杯中飲酒,這種形象就像牛飲水,而漢武帝和臣僚三千人坐在酒池臺上觀看取樂。
東市西市買賣天下財富
劉邦建立漢朝之初,由于連年戰爭,庫府空虛,財政困難,據說當時劉邦的車輦也不能湊起4匹毛色一樣的馬匹,而朝中將相只好乘坐牛拉的車子。面對這種局面,漢初各朝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不但獎勵農耕,宮廷還提倡節儉。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讓漢朝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增長了人口。到漢惠帝時,長安城人口差不多有50萬。
當時的漢長安城里不僅街道縱橫,車馬穿行,而且已經有了規模頗大的“商業區”。據史料記載,漢長安城的商業活動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專門設立的“九市”,其中,六市在道西,為“西市”,“三市”在道東,為“東市”。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聚集了天下的財物,云集了天南地北的客商。因為臨近渭河,水陸交通便利,南方產的象牙、翡翠、黃金等物品,通過江陵北運到長安銷售;產于中原的絲綢、漆器、鐵器等也運到這里買賣;而西域各國的土產、良馬、毛織物、樂器、各種奇禽異獸,經過絲綢之路輸送到這里進行交易。
“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漫步在荒草掩映的田間小路上,“九市”的盛況只有追問于那些文人的作品,而心中的神往卻因為眼前的漠漠秋田而有些迷離。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當時漢長安城里的市場已經堪稱“國際市場”,繁榮的貿易、開放的政策吸引來西方各國的使者和商人。
20世紀80年代中期,東市和西市的遺址被發現,考古還發現,東市以商業活動為主,而西市則集中了各種手工業作坊,這些作坊有制作陶俑和磚瓦的,有鑄幣的,還有冶鐵、做銅車馬的,多達幾十座。一個以手工業為中心,一個以商業貿易為中心,這邊生產,那邊銷售,所謂前市后廠,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產銷一條龍的市場。而這種市場設置,也證明了兩千年前工商業一體化已經出現。
興旺繁盛的市場交易,催生了一大批富豪巨賈,個人財富少則百萬,多則敵國。而這些富賈更不失時機地彰顯著這種富有。據說,長安當時有個富豪叫韓嫣,為了炫耀他的財富,用黃金做成丸,每天彈出去的金丸有十余顆,引得一群窮苦家孩子跟在身后揀拾。
怎一個“漢”字了得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里,有一幅農民扶著犁鏵在田野里耕種的圖畫,而這樣的情景直到現在在關中的農村還時常能看到。牛仿佛兩千年前的牛,犁也仿佛兩千年前的犁,黃色的土地也仿佛兩千年前的土地,那個“漢”也就這樣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漢朝因為漢水得名。在秦末戰爭中,當項羽和秦軍的主力苦戰時,劉邦搶先入關,秦王朝宣告滅亡。項羽入關,以強大的軍勢壓迫劉邦,經過鴻門宴事件,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到漢中就職。后來劉邦暗度陳倉,平定三秦,又出關和項羽決戰,楚漢之爭最終于項羽自刎垓下結束,劉邦統一了天下。這個新的統一王朝被定名為“漢”。
漢王朝滅亡了,那個曾經可以和古羅馬媲美的漢長安城,如今也只剩下幾截殘垣斷壁兀自挺立,但是作為那個朝代的精神氣質,“漢”的文化遺存卻保持著長久的影響。今天,我們書寫的文字叫做“漢字”,我們使用的語言叫做“漢語”,我們的民族叫“漢民族”!皾h”作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標志性符號,在世界上依然名聲響亮。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氣質呢?《宋史》里這樣寫道:“論史者獨取漢、唐混一之事,三國、六朝、五代為非盛世而恥談之!边@種“盛世”的觀念,“大統一”的觀念正是在年輕的漢王朝最先形成的!稘h書·陳湯傳》記載,甘延壽、陳湯經營西域,聯合西域諸國圍攻匈奴,殺死郅支單于,在向皇帝報告時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那是一個敢于稱強的時代,敢于作為的時代,由此形成強烈的國家意識的背后是一個民族的自尊心。同樣,由這種強大催化出來的是一種對富有的不假掩飾的追求,在漢長安城遺址里發現的文字瓦當中,表述最多的就是“富”,“富貴”、“嚴氏富貴”、“萬歲宜富安世”等,這些文字是那樣坦然和理直氣壯地表達著對富貴、對金錢的追求。
經過改革開放,當人們開始向著富裕闊步邁進時,住在漢長安城里的村民們卻遇到了一個難題,那就是開發和保護如何統一的問題。今天的漢長安城遺址里,居住生活著三個街道辦的5萬多人,就如冷自俊一樣,他們對漢長安城的感情是復雜的,作為西安近郊的居民,他們熱切希望搭乘開發的快車早日致富,但為了保護漢長安城遺址,他們卻不得不做出犧牲,繼續過著耕田種地的日子。
冷自俊的目光越過眼前的未央宮前殿的土臺,望著遺址保護區外越來越多的高樓大廈,他的心里犯著嘀咕:人家都能高樓大廈蓋起來,我們為什么就不行呢?本報記者 張小剛/文 申重重/圖
西安編年體
■鴻門宴
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06年,項羽在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市東北)攻破秦軍,進駐鴻門(今臨潼區東北)。此前,劉邦已由武關(在今藍田縣)入關中,接受秦王子嬰投降,駐軍霸上(在今西安城東灞橋區)。按當初楚懷王與二人的約定,劉邦當以先入者為關中王,但考慮到項羽的驕橫和強大勢力,劉邦只好應邀前往拜會項羽。席間,項羽謀士范增曾數次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不聽。范增又命部將項莊在席前舞劍,以助興之名,借機刺殺劉邦,未遂。劉邦在張良和樊噲的幫助下脫險,逃回霸上。這是楚漢之爭的轉折點。此后劉邦厲兵秣馬,最終擊敗項羽。
■漢高帝定都長安
漢高帝六年(前201年)
漢高帝六年(前201年)五月,劉邦在擊敗項羽之后,婁敬、張良等人認為關中是形勝之地,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建議建都關中。劉邦即采納此建議,遷都于櫟陽(今閻良區武屯鄉)。翌年又將都城由櫟陽遷至長安。
■西漢建長安城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
漢高帝五年(前202年),西漢開始營造長安城。漢高帝命丞相蕭何主持營建工程,在秦興樂宮基礎上興建了長樂宮(皇宮),以秦章臺為基礎修建了未央宮。惠帝時期,曾兩次征發30余萬人建筑城墻,歷時4年完工。漢城為不規則的方形。南像南斗星,北像北斗星,故稱“斗城”。城內宮廷官署與民居雜處,有九條主街干線互為經緯。漢武帝時期,又修筑了桂宮、北宮、明光宮和建章宮,并在城西開辟了上林苑,開鑿了昆明池。當時長安面積36平方公里,為世界第一大都市。
■張騫通西域開通絲綢之路
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
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張騫應募從長安出發,出使西域,尋找被匈奴驅逐西遷的大月氏以牽制匈奴。元朔三年(前126年),張騫由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返回長安。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5年陪同烏孫(今新疆伊犁河和中亞伊塞克湖一帶的古部族)使者數十人返回長安,拜為大行。從長安通往地中海東岸全長7000公里的“絲綢之路”從此開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