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旅游線中,漢中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
漢中地處陜西省西南部,秦嶺北立,巴山南臥,中部是漢江滋潤的美麗而富饒的漢中盆地。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漢中歷史非常悠久,自秦惠王首置漢中郡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在這塊史稱“天漢”的大地上,勝跡歷歷,史冊煌煌。漢高祖劉邦屯兵漢中,“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取三秦而定天下。特別是三國時期,這塊“棧閣北來連隴蜀,漢川東去控荊吳”的戰略要地,曾演繹了多少驚天動地的英雄故事。一部名著《三國演義》,約有半部在講述與漢中有關的事件。公元一世紀末至公元二世紀前半葉,作為戰略要地的漢中,再一次成為中國歷史的亮點。
三國時期,魏蜀相爭。漢中成為曹操進攻劉備,魏滅蜀并吳的軍事目標;又是劉備北伐曹魏的軍事基地。同時,張魯也在漢中稱過王,創建五斗米教,建立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政教合一政權。魏蜀兩大政治勢力在這里發生了激烈碰撞,于是就有了《三國演義》中描述的老將黃忠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云漢水之濱大敗曹軍的激烈場景,有了曹操褒谷口殺楊修、馬岱虎頭橋斬魏延的歷史悲劇。尤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一代名將諸葛亮在漢中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為輔佐劉備滅曹復漢,他在漢中屯兵8年,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于漢中勉縣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墓漢柏漢桂相映成趣,后由皇帝下詔修建的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位于漢中西部的定軍山,似乎至今還震蕩著隆隆的戰鼓聲;而在古戰場耕種的農民,不經意地會翻撿到一枚枚生銹的扎馬釘,翻撿到一段段依然鮮活的三國故事。
三國旅游到漢中,你可以游覽武侯墓、武侯祠、定軍山古戰場、天蕩山古戰場、古陽平關、馬超墓祠、劉備立漢中王設壇處、諸葛亮讀書臺、張魯城遺跡、諸葛亮制木牛流馬處等久負盛名的觀光景點,盡情領略三國時期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武侯墓位于漢中市勉縣城西定軍山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漢丞相忠武侯諸葛亮的陵墓。墓地380畝,崗巒起伏,四季如春。陵墓中有古廟、拜殿等共古建筑54間,墓前古廟始建于公元263年。54株古柏也是于263年所植。漢桂兩株,樹圍1米多,至今年年開花。墓地漢柏漢桂相映成趣,古建文物交相輝映。每逢清明前后武侯墓文化旅游節期間,游人如織,平常去拜竭的人也是絡繹不絕。
武侯祠位于漢中勉縣城西108國道邊。國家AAA景區,始建于公元263年,是全國最早、也是唯一由皇帝下詔修建的武侯祠,故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美稱。祠內布局嚴整、建筑古樸、古柏參天、花木茂盛,旱蓮丹桂、兩相輝映。現存古建筑28座100多間,規模雄偉,為陜南最大的古建筑群。祠內文物豐富,匾聯層層,碑碣林立,有各朝代珍貴石碑90余通,歷代名人字畫400余幅,以清嘉慶八年顒炎皇帝親筆御書“忠貫云霄”金匾最為珍貴。
定軍山古戰場位于勉縣城南2公里處,三國時期魏蜀兩軍交戰的古戰場,古今聞名。有十二連山自西向東逶迤十多公里,宛如游龍戲珠,故有“十二連山一顆珠”之美譽。山上有武侯坪、仰天池、斬將橋、八角琉璃井、遮箭牌等古跡。定軍山因三國史跡而譽冠古今,老將黃忠刀劈夏修淵、趙顒于定軍山下,威名震華夏。
天蕩山古戰場位于勉縣城北5公里,南與定軍山隔漢江遙遙相望,山中有米倉山,圓若覆蓋,是曹操屯糧之地。建安24年,劉備派趙云、黃忠等擊敗米倉山守將,迫使曹操退兵,從而決定了定軍山之戰的決定性勝利。
馬超墓祠位于漢中勉縣城西2公里,是三國蜀漢五虎將之一馬超墓冢和紀念祠。省級重點文保單位。墓為漢制覆斗型,冢高8米,周長90米。有古建10多間,是重點三國旅游景點。
劉備稱漢中王設壇處公元219年,劉備自陽平關南渡沔水,打敗曹操,遂踞有漢中。同年7月,經群下上書,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于勉陽舊州鋪設壇祭祀稱王。
諸葛亮讀書臺位于勉縣城郊臥龍崗上,與古陽平關、張魯城峰火臺相距咫尺,形成犄角,此臺高6米,周長約30米,傳說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每當軍務之暇常來此閱讀兵書,運籌帷幄。
漢中的三國旅游景點還有張魯女墓、張魯城遺址、諸葛亮筑漢樂城遺址、諸葛亮制木牛流馬處、虎頭橋、東塔、魏延墓等。(賈連友王建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