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石峽因山皆紅石得名,又因山勢雄偉,兩峽高聳亦稱”雄石峽”。紅石峽位于榆林城北3公里的紅山,峽分南北,北峽兩壁中分.上有天然湖泊,下有飛流瀑布,石壩橫截,北水南流,穿東壁石窟而下,水石相擊,如獅吼雷鳴,滾滾翻浪,似霧云涌,蔚為壯觀。南峽兩壁對峙,鬼斧神工,峭拔如削,一水中流,榆柳蔭映,山水爭秀。東西數百米高、千米長的懸崖峭壁上建有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大小4口令處石窟廟殿,崖壁復道飛檐、樓、閣、亭相望,似人間仙境。據明碑記載,這里原為“宋元古剎”紅山寺,成化二十二年(1486)《創建石佛殿記》碑刻載:“榆林會府北去十里許,有宋元間司名剎遺址,在即今紅石峽北,謂之紅山寺也”,成化二十二年《創建慈佛殿》碑刻載:“紅石峽得觀,古石佛寺故跡殘破,于是感發善心,鑿石窟一空,內塑慈佛......”
現存紅山寺廟窟大多為明成化年至嘉靖年間開鑿修建的。明成化九年(1473)延綏鎮治所由綏德遷至榆林后,崇尚佛事的官民們,有因看中了紅石峽“山明水秀,地幽而景勝,山景非常,感發善心。隨捐己資,命工匠鑿石堂,塑如來賢圣諸佛”者;有因“古佛寺故跡殘破,感發虔誠,恭備己資,鑿石窟己空,內塑觀音……”諸神者;有因“求嗣”或求神靈保佑平安而慨然捐己資,金裝彩飾諸佛者;因而,在這“山清水秀為榆林第一勝景”的風水寶地競相鑿窟建廟,塑佛擴寺。迄至清代,寺廟多次修復擴建,愈建愈熾,成現在規模。
紅山寺現存明代石窟廟殿主要有圣母殿,大雄殿,小須彌殿 觀音堂、園覺殿、睡佛殿、慈仁殿、元沁殿等。當人們跨入這些石窟廟殿信步游覽時,就會發現,廟窟間鑿有通道,或明或暗,窟窟相穿,上階可通至寺之“天門”登達紅石峽頂峰,下階可回穿石峽峭壁底之溪流。更為奇特是在峭壁底層的三窟廟殿內,有一條古水渠連穿廟窟后從長約一百余米的石鑿暗洞而逝,水流激川,訇然回響,這就是明萬歷年間所謂神工鬼斧開鑿的,若渠、若殿、若洞、若神的“神靈赫灌殿”。其建渠、廟、神于一體,“兩擅其美”,天成奇觀,令人嘆為觀止。全寺石窟廟殿內,原有石雕、泥塑、銅鑄神佛像200余尊,雕琢精湛,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可惜幾級浩劫,大都破壞殆盡。但游客只要留意細讀那些尚存廟窟中的碑刻,仍可以窺見當年各廟建規模和概貌的。在一些廟窟內的石藻井、石供臺、石門壁上,尚留存有精工細刻繪有各種飛禽走獸、山水花卉。這些刻繪圖案工藝精湛,內容豐富,其中藻井刻繪圖案風格古樸粗獷,別具一格,中心為八卦攢頂,輻周布滿花草和龍鳳、牛、馬、鹿雞等動物圖,中可以窺見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交融的特色,這些古代畫刻在榆林現存很少,極為珍貴。
另外,紅石峽更以其琳瑯滿目的摩崖石刻引人入勝,峽東西兩崖石壁題刻達160多塊,真、草、隸、篆俱全,諸家書體薈萃,實為—大書法寶庫,被稱為“塞上碑林”。
 石刻“山河鞏固”
 南峽的石窟群
|
 石刻“河山千古”
 俯瞰榆溪河
|
 石刻“大漠金湯”
 北峽榆溪河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