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牌古鎮傳奇
——記藍田縣葛牌古鎮歷史上的崢嶸歲月
李曉信
2022年7月的西安,萬里無云、驕陽似火,40度左右的高溫天,猶如抱著火爐,被烘烤的喘不過氣來。一遇雙休,人們便三三兩兩、驅車而行,向北到銅川、延安、榆林;向南入秦嶺,到漢中、安康、商洛一帶避暑休閑,企圖渡過一個涼爽的雙休日。
我想,要入秦嶺,何不到西安第一個紅色政權誕生地——藍田縣葛牌古鎮走一趟。一是接受一次紅色教育;二是避暑旅游,一舉兩得,何不樂哉。于是,約二三有車的朋友,搭個便車,順著西藍高速不到一個小時,即達葛牌古鎮。
一、古鎮美景
到達古鎮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跨在公路上的石頭牌坊。
葛牌古鎮牌坊(李曉信攝影)
牌坊分左中右三門·,中間門最大、最高,一對雄獅雄踞柱下,顯得更加雄偉壯觀。門柱上刻有一幅對聯,頂部橫批處是“葛牌古鎮”四個大字;左右門是人行道。進入此門,預示著已經進入景區。
由于是雙休日,車輛排成了長龍,我們只有棄車而行,步行一里多地,即見矗立在路邊河岸上的“葛牌古鎮”碑樓,四個蒼勁雄輝的大字鑲嵌在碑樓的中央,活像老實厚憨的葛牌古鎮人在向游人表示歡迎。
葛牌古鎮碑樓(李曉信攝影)
葛牌古鎮因境內葛藤成排而得名。明清時即為秦嶺古道之驛站,是藍田四大名鎮之一。位于藍田縣城南32公里的秦嶺腹地,是古城西安·的東南門戶。這里東看是山,西看是山,南看還是山。正所謂楊萬里所言·:“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但山是綠山、水是碧水、天是藍天,人們到此,如入綠色的海洋,一望無際,直抵云霄;這里空氣清新、氣候涼爽,自酷熱的古都到此一游,如入另一世界;這里是山高水高,一條小河自山巔急流而下,注入鎮街,卻變得溫順了許多,蜿蜒在鎮街的走向,途經家家戶戶的門前,緩緩的流去·。這清澈柔和的小溪,讓人感到無比的愜意。這里交通便捷,西商高速、藍柞公路橫穿全境。
古鎮歷史悠久,文化獨特。
葛牌古鎮始建于明末清初,民國時期已成規模,被譽為“小商州”。古鎮現存的傳統中式建筑多為清代、民國年間所建。居民客家人約占60%。因此,建筑風格、風俗習慣呈現多樣化。
進入古鎮,公路右側一組古式·建筑是“葛牌老爺廟”,供奉的是關公關老爺。小廟里關公手持青龍偃月大刀,威風凜凜、器宇軒昂,站立在小廟中央;小廟兩邊各有鐘樓、鼓樓一座,分矗東西,顯得廟小神氣大,山大香火旺。為小鎮增色不少。公路左側一棵幾百年的古柳樹,樹大根粗、枝繁葉茂,樹身上掛滿了紅黃布條表示著香客們的虔誠之意。一座漢白玉的“葛牌老街”石碑,與柳樹相擁而立,,一旁的老街,一座小巧精美的牌樓采用古建三歇式飛檐結構建成。飛檐上,龍鳳走獸、各式造型,紅黃綠藍、各色彩繪;中門頂端橫批處,黑底黃字,鑲嵌著“葛牌街”三個金黃大字,吸引著人們的眼球,不約而同的向小街走去。
進入葛牌街,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古鎮的繁榮景象。山里的小吃,琳瑯滿目。木錘的敲打聲中打出了一團團洋芋糍粑,配上山里人窩的酸菜漿水,是女士們的心愛之物;醇正的蕎面饸饹,是最好的營養餐食;菜卷的薄餅,配上包谷糝稀飯,是游人的快餐。過去人常說:“山里的核桃,砸著吃哩!”現在,已經有了砸核桃的機器,游人要多少,現場砸多少,一點也不延誤時間,而且價錢比城里低的多;還有巧手編織的各色手工藝品,籠、框、籃、碟,要啥有啥;更有現場用桃木磨成的小藥葫蘆,精巧可人,賣家聲稱可辟邪消災,是幼兒的可愛之物。------。
葛牌街(李曉信攝影)
總之,小鎮雖小,小巧玲瓏,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是一座天然氧吧式的旅游休閑圣地。
二、紅色古鎮——西安地區歷史上第一個紅色政權誕生地。
葛牌古鎮是西安市歷史上第一個紅色政權——“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所在地。
蘇維埃這個名詞來源于前蘇聯。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人民在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推翻了地主資產階級政權,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從此,蘇維埃成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政權組織形式。
中華的蘇維埃政權,是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中央蘇區成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之后,各革命根據地相繼成立了蘇維埃政府。
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就是在這一時期,中共鄂豫陜省委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于1935年1月攻占藍田縣葛牌古鎮,創建的西安地區第一個紅色政權。在創建和發展過程中,她領導全區人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斗爭,解決了勞苦大眾的切身利益,宣傳貫徹了紅二十五軍司令部、政治部頒布的《關于商業政策問題》精神,打擊封建勢力,開倉放糧、打富濟貧,建立地方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有力地打擊了地方民團的反革命氣焰,保衛了蘇區革命政權。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這段歷史,在葛牌古鎮老街上,我們認真參觀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葛牌革命舊址”“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紅二十五軍醫院”及“鄂豫陜根據地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紀念館”等革命歷史舊址和文物展覽。
“葛牌革命舊址”“紅二十五軍軍部舊址”都在葛牌古鎮街道南段,坐東面西的位置。建筑物為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每層·五大間,一樓中間一間為大門,兩邊各兩間房屋,門窗全為紅色油漆刷就,二層五間房屋全為木結構,上覆瓦頂,兩坡流水。當時這樣的建筑物·,想必一定是一家大戶人家。兩個院子的房屋結構基本相同,隔墻而居,是緊鄰人家。
“鄂豫陜根據地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紀念館”就在街道坐西面東的位置上,紅色的油漆大門頂部一塊紅色的牌匾,上書金黃色的館名,顯得莊重大方。步入紀念館,是一座四合院建筑,一座“四水歸池”的天井院,前房是門房,其余都是展室。在這里,我們又一次了解了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和紅二十五軍的艱苦的創立和艱難的發展過程。
1931年10月·25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軍事委員會抽調紅四軍第10、11、12師部分·部隊,在安徽省六安縣麻埠組成紅軍第25軍,暫轄第73師。11月7日,編入紅四方面軍序列。鄺繼勛首任軍長,鄺是紅四方面軍主力戰將,創建了紅25軍,戰績卓著,粉碎了敵人第三次圍剿。1932年7月12日,鄺繼勛未執行撤退的命令,堅守霍邱,導致部隊減員嚴重,3000人僅有100余人·突出重圍,鄺七處受傷,被抬出霍邱城,四名警衛員全部犧牲。蔡申熙宣讀了革職鄺繼勛軍長的命令,接任了軍長。但1933年,張國燾對鄺繼勛在之后的小河口會議上竟敢牽頭反對他而耿耿于懷,終被張國燾殺害。實為遺憾。蔡申熙接任軍長,王平章任政委。
紅25軍成立后,先后參加了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戰役。在反對國民黨第四次“圍剿”作戰中失利,第74師撤銷,軍長蔡申熙年僅26歲,英勇犧牲。紅25軍番號不復存在。10月,第73師隨紅四方面軍總部撤離鄂豫皖蘇區,向川陜邊轉移,軍部特務營、第75師留在蘇區繼續堅持斗爭。
1932年11月3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檀樹崗重建紅軍第25軍,吳煥先任軍長、王平章任政委,轄第74、75師和特務營,迅速發展到7000多人。
1933年4月8日,紅28軍合并入25軍,被編為73師。此時全軍共1.2萬余人。吳煥先任軍長、戴季英任政委,廖榮坤任副軍長(后徐海東)。5~9月紅25軍進行七里坪戰斗和鄂東北、皖西北中心區保衛戰,部隊受到很大損失,員額減至3000人,撤至皖西北進行整編,隨后向皖東北轉移。10月2日,通過潢(川)麻(城)公路時,遭敵截擊,吳煥先率領75師和74師一部約2000人,進入鄂東北地區活動,徐海東率領另一部1000余人,返回皖西北地區。
1934年4月16日,紅25軍同新編的紅28軍(徐海東部與皖西北紅82師組成)在河南省商城縣豹子巖會合。17日,紅28軍編入紅25軍,徐海東任軍長,吳煥先任政委,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轄74、75師,約3000人,轉戰于鄂東北、皖西北地區。
在紅25軍沒有成立軍委之前,紅25軍直接接受鄂豫皖省委領導,在省委書記徐寶珊領導下,開展革命斗爭。
1934年11月4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書記徐寶珊接到陳錦秀送來的中央來人的信后,率領紅25軍自皖西葛藤山出發西行,通過四道封鎖線后,11月11日,在河南省光山縣花山寨,見到了經省委多次要求,中央派來的軍事干部程子華同志。省委書記徐寶珊立即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決定遵照中央關于“紅軍主力要作戰略轉移,去建立新根據地”的指示,決定率領紅25軍實行戰略轉移(即長征)。
轉移前,紅25軍撤銷師的建制,直轄4個團,共2900余人。徐海東主動讓出軍長職務,讓程子華當軍長。程子華說:中央是讓我來當參謀長的。兩人互相讓來讓去。鄂豫皖省委書記徐寶珊說:“別讓了,程子華是我們請求中央派來的黃堡軍校四期畢業,又有多年軍事斗爭經驗,海東讓賢了,你就任軍長吧!睕Q定程子華任軍長、吳煥先任政委、徐海東改任副軍長、戴季英任政治部主任。11月16日,紅25軍由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越過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于12月9日進到陜西省洛南縣庾家河(今屬丹鳳縣)地區,部隊整編為三個團,戴季英任參謀長,鄭位三任政治部主任。
轉移中,有一段賣貨郎 領 路救了3000紅軍的故事,解放后程子華先后六次派人尋找,1985年終于找到。故事是這樣的。
1934年11月中旬,紅二十五軍長征進入河南伏牛山,但該地被敵四面包圍,又物資匱乏,顯然不是一塊合適的根據地。鄂豫皖省委和紅二十五軍領導研究決定,準備向陜西商洛方向轉移,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只有尋找一條隱蔽的小路,避開敵人鋒芒,才有可能脫險前往陜西商洛地區?墒遣筷犎藛T都是外地人,地形不熟悉,找不到合適的向導,怎么辦呢?
正在軍長程子華一籌莫展之時,警衛員發現一位賣貨郎搖著撥浪鼓,挑著貨郎擔正向軍部方向大搖大擺的走了過來。警衛員忙喊:“先生,你都賣什么東西?”賣貨郎說“五花六花糖麻花,針頭線腦繡花夾。要啥有啥!
程軍長聽出了賣貨郎的山西口音,急忙出屋問話“老鄉,你是山西人?”
“是呀,山西 的。你是?”
“我也是山西人,咱們是老鄉呀。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快請到屋里聊天!痹瓉磉@位賣貨郎的家慘遭日本侵略者·轟炸,家破人亡,只有他一人賣貨不在家,逃了一條命,攆轉來到河南伏牛山區,做點小生意,權作糊口。
聽了他的話,程軍長十分痛心·和氣憤,對他說:“你家的遭遇,也是國家的遭遇,我們就是北上抗日的隊伍,要到陜西去,開赴前線打日本。可遇敵阻撓,苦于不知道通往陜西商洛地區的便道或小路,不知老鄉可否幫忙指路?”賣貨郎聽說他們是上前線打日本的隊伍·,渾身來了勁!忙說:“我因常去商洛賣貨,熟悉小路,我給你們帶路!
聽到老鄉滿口答應帶路,程軍長高興地笑了,立即安排三名紅軍戰士挑上貨郎擔,貼身守護賣貨郎一路同行。經過幾天幾夜的長途跋涉,部隊未傷一兵一卒,賣貨郎將三千紅軍帶出了敵人的包圍圈,順利到達陜南。
程子華軍長說:“太謝謝你了,你的大名?”
“你們是替我們報仇打鬼子的隊伍·,不用謝。我叫陳庭賢。”
程軍長拿出·200大洋表示感謝,陳堅決予以拒絕。無奈之下,程軍長給陳寫了一張紙條,并說:“你就是我們共產黨·的一員了。將來有機會只要補繳黨費就可以了。”紙條還蓋上了軍長程子華、軍政委吳煥先的紅色工作印章。但賣貨郎回去后紙條隨房子被日軍炮火燒毀。
解放后,程子華任了山西省軍區領導,先后六次派人尋找陳庭(獻)賢,也可能因一字之差,未果。
1950年的一天,陳庭賢在河南一家食品廠黨支部,聲稱自己已經入黨,主動過來繳納黨費。但因無入黨記錄和證據,被認為是說大話,往自己臉上貼金,被轟了出去。
1983年,編寫紅二十五軍戰史的工作人員,擴大了尋找范圍,找到了陳庭賢。他已經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
1985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戰史》成功出版,其中一頁就記載了陳庭賢為紅軍帶路,立下功勛的動人故事。出身平民之家,被載入黨史,堪稱古今第一人。
這個故事正應驗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的一句話“只要正直、勇敢,有一顆仁義之心的人,都可以是英雄!
1935年1月,徐寶珊和吳煥先、程子華、徐海東等省委同志,不畏強敵,堅持開辟創建了鄂豫陜蘇區,初步建成了鄂豫陜革命根據地。下轄鄂豫陜邊區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和兩個縣、13個區、48個鄉、314個村的蘇維埃政權,蘇區人口近50萬。
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處于鄂豫陜革命根據地中心位置。在住期間紅軍部隊發展到3700余人。當時的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管轄八鄉、294個自然村,面積765.3平方公里,人口53400余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為策應中央紅軍北上抗日,開展革命斗爭做出了貢獻。
4月中旬,徐寶珊在陜西省藍田縣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所在地主持召開了省委擴大會議,正式成立了“中共鄂豫陜省委”,徐寶珊繼續當選為省委書記。革命戰爭年代長期轉戰、過度的操勞,使徐書記病情突變,5月9日傍晚,徐在病榻上聽完吳煥先關于部隊整訓情況的匯報后,含淚叮囑吳煥先說:“一定要做好部隊工作------注意政策------注意軍民關系------”話未說完,即停止了呼吸。人們含淚將徐書記連夜入殮,安葬在了丹鳳縣龍駒寨北山上。
1935年7月13日,紅25軍北出終南山,威逼西安。16日,為配合中央紅軍行動,從陜西省長安縣灃?诔霭l,繼續長征。沿秦嶺山北麓,途徑陜西省戶縣、周至等地,8月21日,在甘肅省涇川縣四坡村渡㴸河時,遭敵突襲,政委吳煥先在指揮部隊占領制高點的戰斗中,不幸中彈、壯烈犧牲,年僅28歲。
紅25軍長征途中還有一段羊群救命的故事。部隊到達甘肅省境內當時的無人區,戈壁荒野、寸草不生,紅25軍斷了糧,派出的幾路找糧人員空手而歸,戰士們餓的連槍栓都拉不動了。怎么辦?突然,有戰士高喊:“羊!羊!羊!”大家聽成了“狼!狼!狼!”有的以為國軍來啦,有的以為真是狼群來啦,都不約而同的端起了槍。這位戰士急忙喊到:“不是狼,是羊!”大家虛驚一場,變悲為喜。卻原來是一位商人趕了500多只羊,路過這里。軍首長與賣洋人經過商議,買了羊。賣羊人得了銀元,部隊有了吃的,救了部隊的命。這位老鄉立了大公。
紅25軍,作為四支長征紅軍最先到達陜北的第一支紅軍部隊,1935年9月7日到達陜西省保安縣(今志丹縣)豹子川。這時徐海東接任軍長、程子華任政委、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15日勝利到達陜西省延川縣永坪鎮,次日與劉志丹、習仲勛領導的陜甘蘇區紅軍會師。18日,與陜甘蘇區紅26、27軍合編為紅軍第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
自此,紅25、26、27軍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合為一起,后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序列,組成了一支更為強大的革命隊伍,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陜甘革命根據地,為策應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實現三大紅軍主力在陜北會師創造了重要的條件,開始譜寫更加輝煌的新的一頁。
紅25軍的歷史功績:
一、堅持鄂豫皖根據地的斗爭,使大別山革命紅旗不倒
二、高舉北上抗日旗幟,積極策應中央紅軍行動
1935年7月16日,紅二十五軍4000余名指戰員從長安縣豐峪口地區出發,離開鄂豫陜蘇區,踏上了繼續長征的道路。當時,部隊進行了西征北上的思想動員,提出的口號就是“迎接黨中央”、“與中央紅軍會師”。紅二十五軍經戶縣、周至,沿秦嶺北麓冒雨向西挺進,進入甘肅境內,威脅敵人后方,策應黨中央和主力紅軍北上。
三、最先期到達陜甘地區,與陜甘紅軍一起,為把中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礎。
四、長征中,抗擊了敵30多個團的圍追堵截,是唯一一支長征過程未減員而增加員額800多人的隊伍。
五、長征中,唯一一支發展地方游擊師,紅74師。為紅軍增加了新鮮血液。
六、紅二十五軍是一個顧全大局、團結戰斗的集體。從徐海東、程子華互讓軍長職務:到省委書記徐寶珊積勞成疾,堅持革命斗爭,直到病故;再到再建紅二十五軍的政委吳煥先,帶頭沖鋒陷陣,年僅28歲,僅離9月7日到達陜西省保安縣17天時間,壯烈犧牲的英雄壯舉。等等。都能說明這一點。
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徐海東將紅二十五軍僅剩的7000塊大洋,交給黨中央5000快,自己只留下2000塊。在當時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這種顧全大局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毛澤東主席評價徐海東“是紅二十五軍的一面旗幟!痹u價“紅二十五軍是紅軍的向導。為中國革命立下了大功!奔t二十五軍先后走出了97位開國將軍。
總之,通過參觀學習,深知我黨領導全國軍民創業建國之不易,后輩更應學習和發揚紅軍精神,努力奮斗,爭取早日實現振興中華的中國夢!
注:文中有關史實和照片參閱了葛牌古鎮“蘇維埃政府紀念館”展覽內容及有關網文。特此說明。
作者李曉信簡介:

李曉信、男、陜西省銅川市人,大學文化、EMBA、高級經濟師、主管藥師、陜西省作協會員,先后任多家省、市醫藥(集團)公司企業領導、顧問,銅川神州書畫研究會文學藝術顧問。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緣》《感悟-滄桑歲月》;著有《藥品GMP認證培訓教材》等書;近幾年又在國家、省市報刊、網絡,發表了百萬字的文學作品和學術、管理論文。曾獲得省、市級多項榮譽稱號。被譽為“是我省醫藥行業資深的專家和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