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夢想的少年帶著堅定的信念踏上了保家衛國的征途,見慣了戰場的槍林彈雨,看遍了人間的哀鴻遍野,嘗盡了離家的思親之苦。背井離鄉25年,揮斥方遒25年,少年終于帶著最高的榮譽返鄉歸家,但卻與老父親相見不相識,其中心酸不言而喻!這位少年便在抗戰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少將—王扶之。
1923年,戰爭的硝煙彌漫在整個中華大地,王扶之悄然降生在一個貧苦家庭。幼年喪母的他,為了維持生計早早地就外出打工。王扶之的父親深知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于是想盡了法子、吃盡了苦頭終于將王扶之送進了學堂。盡管讀書之路只有短短三月,但卻為王扶之以后的人生打下了堅實基礎。12歲那年,王扶之明白被剝削和壓迫的底層百姓如不通過斗爭,很難有出頭之日,于是萌生了想要參軍的想法,去爭取窮苦老百姓的未來。1935年,王扶之憑借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如愿參了軍。在這一年的一場戰爭中,王扶之靠著僅有一桿梭鏢,在戰爭上與敵人殊死搏斗,并獲得了人生的第一桿槍。
此后,王扶之展現了他與生俱來的斗爭精神,立功無數,深受黨的重用和提拔。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獲得全面勝利后,王扶之還來不及回鄉,就又加入了抗美援朝的隊伍。這次,他險些丟了性命。因戰爭失利被埋在山洞中的王扶之,并沒有因險境重重而放棄自我,而是依然懷揣著參軍時的那份信念,空腹挺過38小時后,終于等來救援,保全了性命。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王扶之回到了祖國大陸,心生頗多感慨,一方面是飽受戰爭折磨的中華民族終于迎來了和平;另一方面,25年沒有歸家的他,難免心生愧疚,不知道老父親的身體狀況如何,不曉得老家有沒有什么新的變化。持續的思鄉之情讓他難以掩飾回家的沖動,于是便帶了些禮物開始了歸家的行程。
經過長途跋涉多天后,王扶之離家的距離越來越近,心情也越來越緊張。路上碰見一位主動攀談的老鄉,詢問他前去哪里。熟悉的口音拉近了他們之間的距離,也讓王扶之放下了戒備心。得知二人的目的地相同時,兩人相談甚歡。在聊天的過程中,老人了解到王扶之是軍人后,主動說起自己有個孩子12歲就參軍了,但此后杳無音訊,恐怕早已為國捐軀了。王扶之一聽和自己的情況相似,便問起了老人的名字,老人如實告知。王扶之聽后立馬反應過來是自己的親生父親,難掩激動的情緒,立馬給老父親下跪承認自己多年的“錯誤”,抱歉讓老人家操心了!
老人見此狀,一時竟回不過神來,反應了好一陣才明白自己擔心多年的兒子就在眼前,順手抹了抹眼淚,于是便將王扶之扶了起來。兩人用力地擁抱著彼此,待情緒平穩些后,又再次踏上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