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國道108臨渭區與大荔縣交界處有一座慶安寺塔,也叫耒(lěi)化塔、鎮風寶塔,俗稱來化塔。它是漢代蓮勺縣城遺留下來的唯一標志。寶塔為樓閣式磚塔,方形、九層、通高30米,矗立在國道的緊南側,向過往的人們訴說著它的歷史滄桑與變遷……
蓮勺縣的基本概況
蓮勺縣初名稱為“輦酌”(nianzhuo)縣,得名于鹵陽湖特有的一種叫做“輦酌”的水草。
蓮勺縣城遺址位于臨渭區交斜鎮來化村,面積約40萬平方米。始建于漢高祖元年(前206),廢于隋大業元年(605),歷經811年歷史。陜西省文物局編印的渭南卷《臨渭文物》其中所記述的“漢來化遺址”,指的就是漢蓮勺縣城遺址,只是占地面積與方位略有差異。遺址上慶安寺塔的始建時間不詳,重修于北宋天禧年間。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因華州大地震而坍塌,嘉靖三十七年由當地雷氏家族捐資并倡導鄉里重建。
蓮勺縣的歷史沿革
據《渭南縣志》《臨渭區志》記載:漢高祖元年(前206)在今交斜鎮來化附近置蓮勺縣。高祖二年(前205)設河上郡,轄蓮勺縣。太初元年(前104)蓮勺縣歸左馮翊郡。太始二年(前95),渭南白渠修成,《水經注》載“白渠經蓮勺城南,又東注金氏陂。”五鳳三年(前55)正月,在蓮勺縣北部筑皇帝行宮“蓮勺宮”。建武十五年(39)蓮勺縣歸左馮翊郡。建安元年(196)獻帝將左馮翊郡分為左內史郡和左馮翊郡,蓮勺縣仍歸左馮翊郡轄制。西晉時(265—316)新豐、鄭縣隸京兆郡,下邽、蓮勺隸左馮翊郡,期間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到了前秦苻堅甘露二年(360)正月,割新豐、鄭縣地,設立渭南縣,隸京兆郡,下邽、蓮勺依舊歸馮翊郡。《太平寰宇記》載“后秦姚萇廢蓮勺縣”。
北魏太和三年(479)恢復蓮勺縣,廢夏封(下邽)入蓮勺,隸馮翊郡。西魏大統三年(537)復設夏封縣,與蓮勺同隸馮翊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因蓮勺界內有“群盜”,置延壽郡,郡地在夏封縣,領夏封、蓮勺。隋開皇三年(583)撤延壽郡,夏封、蓮勺歸馮翊郡。隋大業元年(605)改夏封為下邽,蓮勺并入,隸馮翊郡。從此,蓮勺結束了它在歷史上縣的建制,從其初建至消失,延續時間為811年。
蓮勺縣址的變遷
《水經注》載“白渠經蓮勺城南,又東注金氏陂。”“金氏陂”名字來源于漢代車騎將軍金日磾,他的封地在今天固市鎮,冢地在吝店鎮。歷史上人們習慣把故市鎮周圍出現的大型水潭、塘堰、池子冠以金氏名而稱作“金氏陂”。“金氏陂”生發在固市鎮周圍,東面最遠的陂塘不超過渭南北高速入口以南。據史料記載和調查而知,漢白渠遺址途經了今天固市和南師以南,呈西北東南方向匯入了渭河。當時蓮勺縣位置若在交斜鎮來化一帶,顯然 “白渠經蓮勺城南……”就無法解釋,況且來化之南是大荔沙苑區的“沙梁子”,此處不存在“金氏陂”,又談何再“……又東注金氏陂”?漢代洛渭漕渠為什么要繞過來化塔之南斜向至孝義開口流入渭河?原因依然是因為來化以南的這些“沙梁子”不具備開鑿條件。既然蓮勺縣的位置不合乎來化塔方位,那么它的初建之地究竟在哪里?
臨渭區蒲陽遺址,是一處2011年政府公布的漢代城池遺址,位于吝店鎮蒲陽村北側,占地面積約40萬平方米。該城池的來歷與名稱,至今仍是歷史之謎。據有關考證結果與蒲陽古城遺址保護研究學術研討論證,蒲陽漢代遺址與蓮勺古縣的初建相關。
蓮勺縣的初名是以鹵陽湖特生的一種叫做“輦酌”的水草而命名,“輦酌”這種水草唯鹵陽湖僅有。而蒲陽剛好位于鹵陽湖的緊東南,兩地斜向距離也就幾公里之遠。從名稱起源說分析,蒲陽應該是蓮勺縣的初建地。
史料載:秦武公十年(前688),“伐邽、冀、戎”得勝。為了便于統治,在天水一帶設立縣治,是為上邽。同時東遷當地部分居民沿渭河而下,至今臨渭區北部,在故市另設縣治,為了與上邽縣相應,稱其為下邽縣。北魏時,下邽縣屬北魏轄區,因避諱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名諱中的“珪”,將“下邽”改稱“夏封”(下改同音夏,邽去右耳改寸曰封)。
《漢書》載,漢宣帝劉詢年幼時流落于民間,曾困于蓮勺縣鹵泊灘中,后因當地民眾搭救而逃過一劫。下邽鎮今天的屈駕、見駕村名由來于此。它不但記載了當地先民曾因救駕而見到過皇上,同時說明了皇上是困在了“蓮勺縣鹵泊灘”。鹵泊灘即鹵陽湖外灘,要說鹵陽湖離位于當時固市的下邽縣城最近,而距來化位置的蓮勺縣更遠,史料記載為什么不是下邽縣鹵泊灘,而是蓮勺縣鹵泊灘呢?原因只有一點,那就是當時的蓮勺縣位置就在今天蒲陽,鹵陽湖區域隸屬蓮勺縣管轄。
渭南地方文史資料進一步闡明“蓮勺縣治一開始設在下邽東北角城角寨村一帶,后移至今交斜鎮耒化(讀lěihuā)村一帶”。“城角寨子村”在今下邽鎮的東北方向,屈駕村的南側,這“一帶”的東北就是蒲陽。故而說資料描述蓮勺縣的位置只能是蒲陽,同時還為我們提供了蓮勺縣曾經有過挪移的事實依據。
《太平寰宇記》載“后秦姚萇廢蓮勺縣”。后秦時期在公元384-417年之間,姚萇在位34年。在其滅亡后的63年戰亂紛紛,到北魏太和三年(479)才又恢復了蓮勺縣。期間極有可能是因戰火使蓮勺縣城一度毀滅,恢復時位移到了來化方位。《水經注》是北魏年間(515-524)酈道元在漢代與東晉《水經》基礎上加以注釋完成的,他本人未曾到過渭南實地考證,所以蓮勺縣后來的變故也就不得而知。
綜合考證分析,認為蓮勺縣的初建地應先設在蒲陽,后遷至來化塔位置。
蓮勺縣的遺址范圍
《慶安寺重修寶塔記》載“夫上古設塔時,左有洛水,右驛柳林”。“左有洛水”,就是說塔的左側(東)曾經有洛河水經過,而漢代遺留下來的洛渭漕渠水道,就在寶塔以東百米,遺址至今清晰可辨。漕渠以東目前尚未發現故城相關遺跡,所以故城的東界不會越過洛渭漕渠水道遺址。
慶安寺是歷史上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上世紀八十年代村民在平整土地和發現的多處墓葬盜洞顯示,寶塔正北200—400米范圍內存在多處僧人墓葬,由此可以確定慶安寺禪院用地范圍。在僧人墓葬區緊北側是多個東西走向的澇池,且地勢連續低凹,據此推斷該處應為故城北墻外護城河殘跡。
歷年來,當地村民在農田基本建設過程中經常發現蓮勺縣遺物。經過走訪調查,在寶塔以南100米范圍內出土過慶安寺金銀器和其它遺物;寶塔西南大約300米處,村民在移沙過程中發現有大量瓦片與青磚;南約600米的沙丘下也曾發現了殘垣斷壁等遺棄基礎。經勘驗文物曾經出土地點與遺棄磚基礎位置指認,判定故城的南界應在寶塔以南600米左右。
沿108國道現今是來化的東堡自然村,西側地面被當地居民院落和設施所覆蓋,西南方向也因土方填挖地貌而變遷,所以故城西界難以確定。
根據資料調查、走訪和現場踏勘,結合蒲陽故城面積,以及秦漢時期建筑規模與布局風格,基本上可以勾勒出蓮勺縣城大概范圍: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400米,面積約40萬平方米。蓮勺縣城與蒲陽故城遺址的方向和面積基本相同。
蓮勺縣廢棄的歷史原因
隋大業元年(605),隋煬帝楊廣為什么要“改夏封為下邽,蓮勺并入”呢?這不單是縣郡改制和“蓮勺界內有群盜”的問題,究其根本原因是與風災環境有關。
蓮勺縣歷屬左馮翊郡、馮翊郡,郡的治所在大荔縣境內。從地理位置上來看,蓮勺縣城就近于大荔。從水文、地質學角度分析,蓮勺縣城處于古洛河、渭河的沖擊三角洲地段,河流在此形成了高漫灘,漫灘的主要成分是粉細沙。自北周至隋朝的數十年間,大多年份天旱少雨,由于民眾毀林開植,屯兵放馬和兵火之災,沙土之上的植被遭受到嚴重破壞,裸露的沙層被風吹移,加上黃河左岸山西地勢高于大荔朝邑以南,臺風往往肆虐,飛沙走石。這樣就加快了大荔縣沙底、西寨、韋林、石槽、官池、八魚、下寨、蘇村、張家到臨渭區交斜、孝義一道道鏈條式“沙梁子”的堆積。飛沙壓境,淹沒城田,蓮勺縣城逐漸被流沙所蠶食,因此也就失去了在此設縣的條件。
《慶安寺重修寶塔記》最后說“功故不如先人,庶乎善繼先人之志,善述先人之事,壓鎮一暴風焉。”慶安寺塔亦稱鎮風寶塔,鎮風二字也由來于此。
耒化塔
蓮勺縣城的慶安寺塔
慶安寺塔位于蓮勺故城略北偏東方向,塔南是慶安寺禪院大雄寶殿,東西兩側為側殿,正門面南。該塔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的始建時間不詳,據《佛教名塔錄》載:“慶安寺始建于五代時期,興盛于唐,為秦東名剎,代有修繕,塔因寺而名,舍利塔寺占地兩萬余平米……”。《明人塔記》則說“不知此塔創于何歲,重修于北宋天禧年間(1017—1021)”。《慶安寺重修寶塔記》文曰:“夫上古設塔時,左有洛水,右驛柳林,于是望景觀卜而豎塔,于此特以狀風光,美景觀、鎮四方。未留其創自何氏,豎于何歲,通無婉文之考焉。”寶塔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十二月十二日凌晨華州大地震時塌毀。塔身南面二層嵌石刻“不幸值我皇上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三更三點,地大震焉,前塔崩倒,當期葉也,鎮風解龍,飛沙壓鎮,五尺之童,無不驚駭…”一層卷門頂嵌石刻“鎮風寶塔”。“鎮風寶塔”左側豎文“維大明國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夜,忽天震地裂搖倒舍利寶塔壹所”。嘉靖三十七年正月二十日寶塔重修,重修時以石刻記載了地震的相關信息,成為了渭南今天研究地震方面唯一的實物佐證,已被國家地震局錄用在案。
千年古城千年夢,試掘荒蕪覓往情。憑目追憶漢時月,重續他日衰與榮。蓮勺縣歷經800余年,是渭南歷史上最大的縣城,研究它的人文背景與歷史變遷,必然會給地方歷史文化帶來不可估量的貢獻,讓我們一起努力,進一步去探索,早日揭開蓮勺古縣的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