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縣朝邑鎮(zhèn)沙底村是一個6000多人的大村,其中有一個自然村叫蓮花村,緊靠洛河南岸,再往南不遠就是萬畝沙苑,人多地少,精耕細作,多以種植蔬菜為生。沙底村生產(chǎn)的“蓮花牌辣椒面”因辣味純正,顏色艷紅,油潑后不沉底而聞名遐邇,當年曾作為貢品進獻皇室。提起蓮花村及蓮花牌辣椒,還有一個凄美的傳說。
早年,村里有一張姓人家,老兩口守著一個女兒傍河而居,憑著河岸邊的六分菜地和一個不大的蓮池過活。張大媽生女兒那晚,曾夢見蓮池里蓮花盛開,蜂蝶飛舞,于是就給女兒起名蓮花?囡L凄雨中,蓮花出落得十分的美麗,身材苗條,面如粉蓮,發(fā)如漆染,人見人愛。每天早晨,張大伯頂著月光挑著擔兒去同州城賣菜,張大媽踏著露水披著朝陽打理菜園,蓮花從洛河里挑水澆灌菜苗,雖說終日勞苦,但其樂融融。由于一家三口的辛勤勞作,張大伯的菜園終年青翠欲滴。特別是經(jīng)洛河水灌溉的辣椒,色正味辣,深受顧客歡迎。每當寒霜降臨,張大伯小屋墻上掛滿了串起的辣椒,遠遠望去,就像涂上了紅色的油彩。春天育苗時節(jié),鄉(xiāng)鄰都向張大伯討要辣椒種子。
那年夏天的傍晚,天氣異常悶熱,人們都早早收工,拿起蒲扇赤裸著上身坐在村口澇池邊乘涼。張大伯在蓮池洗凈腳上的泥土,在茅屋外的竹床上枕河而臥,河風吹來,清涼無比,很快進入夢鄉(xiāng)。半夜熟睡的時候,蓮花突然覺得心口難受,當她到灶房找水喝時,聽到洛河里有“呼呼”的水吼聲,她急忙叫醒父親。張大伯說聲“不好,漲大水了!”拉起張大媽和蓮花就向沙梁上跑。慌忙之中,張大媽抱了一床被子,蓮花拿了幾個蒸饃和兩串辣椒。到了村口,蓮花回頭一看,村子里黑乎乎的,村民們還都在睡夢之中。情急之下,蓮花把手里的東西向張大伯懷里一塞,撒腿跑向村里,從村口人家門口拿起一只銅盆,在巷道里邊敲邊喊:“漲大水了!漲大水了!”當鄉(xiāng)親們扶老攜幼逃到沙梁時,才發(fā)現(xiàn)不見了蓮花。這時滔滔的河水已經(jīng)淹沒了村子,漲到了沙梁下。人們望著渾濁的河水,陪同張大伯、張大媽灑下了辛酸的眼淚。大水退后,鄉(xiāng)親們重建家園,把村子改名為蓮花村,在村口蓋了一座娘娘廟,塑起了蓮花的塑像,四時八節(jié)進行祭奠。蓮花留下的辣椒種子在蓮花村種植后,辣角粗長,色澤深紅,油性大,辣味足,油潑后不沉底,人稱“水上漂”,名揚同州府。清嘉慶年間,同州府曾作為貢品向朝廷進獻,當?shù)奖本┐蜷_錦盒時,辣椒油滲透了十六層麻紙,香氣四溢。
同州自漢唐以來屬京畿重鎮(zhèn),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名特吃食很多,但都離不開沙底辣椒的烘托。特別是名菜“燴魷魚”所用的“睜眼辣子”,必須是沙底辣椒,用熱油一潑,再加一勺香醋,“滋啦”一聲,香氣撲鼻,澆到青花大品中,紅油、魷魚交相呼應,似一只只白蝴蝶在花海內(nèi)游弋,正應了蘇東坡的一聯(lián)詩“吳兒鲙縷薄欲飛,未去先說饞涎垂。”如今,大荔城內(nèi)的水盆羊肉、油潑面、蕎面饸饹、涼皮等名優(yōu)小吃,選料都是沙底辣椒。
2016年初夏,在沙底村下鄉(xiāng)期間,筆者尋根問底,由村支部書記周忠潮帶領,到蓮花村所在地進行考察。周書記告訴我們,蓮花村水質(zhì)甘甜,土壤肥沃,晝夜溫差大,椒農(nóng)以農(nóng)家肥做底肥,選用祖?zhèn)骶辣椒做種子,所以辣椒具有色澤鮮紅、辣味純正、肉質(zhì)肥厚、香辣撲鼻的特征。經(jīng)現(xiàn)代醫(yī)學證明,常食之可以生津明目,祛風散寒,活血化瘀,預防傷風感冒、動脈硬化等病癥,能阻止致癌物質(zhì)的產(chǎn)生,為餐桌上的調(diào)味珍品。近年來,周忠潮帶領群眾科學種植,采用人工掰把、精細挑選、烘爐焙烤、石碾研磨的辦法生產(chǎn)的沙底“蓮花牌”辣椒面,沖出陜西,走向全國,給大荔的物產(chǎn)美食增添了一幀濃墨重彩的工筆畫。
周書記指著蓮池旁一處青磚鎖起的高臺,告訴那是原娘娘廟遺址。只見蓮池邊蘆葦搖曳,白鶴飛翔;蓮池內(nèi)荷葉墨綠,蓮花綻放;微風襲來,綠浪翻滾,荷香陣陣,紅鯉穿梭其間,荷葉托不住滾來滾去露珠,在蓮池激起一串串漣漪。我仿佛看見蓮花姑娘披朝陽,乘著晨霧,踏著清波向我們緩緩走來……我們祝愿不遠的將來,沙底辣椒走進國宴,沖出國門,沿著“一帶一路”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