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的課本上認識了劉胡蘭,她的英名與事跡便深深地銘刻在我幼稚的心扉上。
1932年,劉胡蘭出生在山西省文水縣云周西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山西人民開展救亡運動,文水縣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劉胡蘭從小就開始接觸革命道理,10歲起就積極參加村里的抗日兒童團,和小伙伴們一起為八路軍站崗、放哨、送情報。她13歲時擔任云周西村婦救會秘書,發動群眾斗地主、送公糧、做軍鞋。劉胡蘭在斗爭中經受了嚴峻考驗,于1946年6月被正式批準為中共候補黨員,這一年,她14歲。
1947年1月11日夜,劉胡蘭聽到村黨支部書記石德輝和幾十位鄉親被閻錫山的軍隊抓起來的消息后,勇敢地參加了營救行動。但是在轉移途中,劉胡蘭不幸被捕。敵人對劉胡蘭進行審訊,她堅貞不屈,敵人惱羞成怒,將石三槐、陳樹榮等6人用鍘刀殺害,并問劉胡蘭:“怕不怕?”面對血淋淋的威脅恐嚇,她竟然毫無懼色,堅定地回答:“怕死不當共產黨員!”并鎮定自若地問:“怎個死法?”敵人狂叫:“一個樣!”并命令機槍對準群眾:“把這些人全掃光。”她斬釘截鐵地喊道:“不許殘害群眾!”大義凜然走近鍘刀,英勇就義,犧牲時還未滿15周歲。她以短暫的青春年華,譜寫出永生的詩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劉胡蘭信仰堅定、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動了幾代人,并同毛澤東主席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一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前進。
因為編纂《定仙墕鎮志》《河底鄉志》和《綏德縣老區革命發展史》,我多次走進棗林坪、定仙墕、崔家灣鎮的大部分村莊,進行革命斗爭史料的調查、征集與考證。這一帶是綏(德)清(澗)蘇區的中心區域,是最早燃起革命烈焰且從未熄滅過的紅色蘇區。在調查、征集史料的過程中,發現了兩位與劉胡蘭有革命緣分的綏德人:石玉和耿如云。
石玉和劉胡蘭
石玉是綏德崔家灣鎮雷家溝村人,原名張世清,化名石玉,一生以化名為名。
石玉1935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山西省文水縣委副書記、書記。1945年秋,石玉為婦女干部訓練班講課,劉胡蘭參加了學習,他第一次見到劉胡蘭。短暫的接觸,劉胡蘭給石玉留下了深刻印象:圓圓的臉蛋兒,短發顯得十分精明干練,說話慢慢的,有條不紊,舉止大方;身著土布藍衣,樸實無華,端莊秀氣中散發出淳樸厚道。
1946年3月間,石玉到文水二區檢查工作,云周西村屬二區管轄。其間,二區區委組織委員、劉胡蘭的入黨介紹人石世芳,就劉胡蘭的工作表現和入黨事宜向石玉作了專門匯報。當時劉胡蘭堅決要求加入共產黨,她對敵斗爭勇敢,革命意志堅強,確實具有共產黨員的品質,已達到一名合格黨員的條件。可是,黨章規定入黨年齡為18歲,劉胡蘭只有14歲,與入黨年齡條件不符,請示組織能否破格批準其加入共產黨組織。聽完匯報,石玉思考了片刻表示:要發展劉胡蘭入黨也行,經過黨員大會和支部會議討論通過后,先作為候補黨員。經過三個月的考驗,1946年6月,劉胡蘭被正式批準為中共候補黨員。
耿如云與劉胡蘭
耿如云,化名貴山,綏德定仙墕鎮耿家山村人。1933年10月參加革命,1934年2月5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山西晉中榆次專署委員兼副專員。其間,在文水縣云周西村,主持召開了公審大會,處決了殺害劉胡蘭的劊子手張全寶和侯雨寅。張全寶為閻錫山部六十一軍七十二師二一五團第一營特派員,侯雨寅為閻錫山部六十一軍七十二師二一五團一營副營長。
1951年在鎮反運動中,萬泉縣公安局獲得了“殺害劉胡蘭的劊子手藏在運城鎮”的重要線索,運城專署公安處很快就將這條重要線索報送給運城縣公安局。5月8日,20多名干警在夜幕剛剛降臨的時候,秘密包圍了運城鎮衛家小巷張全寶的住宅,乘其不備,沖進院內將其抓捕。5月11日,殘殺劉胡蘭烈士的另一兇手侯雨寅在稷山縣半坡村也被捕獲。張全寶、侯雨寅被押解到萬泉縣看守所后,立即對他們進行了提審,他們對殺害劉胡蘭等7名烈士的罪行供認不諱。
5月19日,萬泉縣縣長王沁聲向黨中央毛主席寫信,報告了張全寶、侯雨寅被抓捕的好消息。同時,王沁聲還給劉胡蘭烈士的母親胡文秀寫信報告了這件事情。王沁聲寫給毛主席的信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后,在全國上下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人民群眾強烈要求在劉胡蘭烈士陵前公審張全寶、侯雨寅。
6月24日,公審張全寶和侯雨寅的大會在劉胡蘭烈士的家鄉文水縣云周西村舉行,山西省各級領導和周邊幾個縣的兩萬多名干部群眾參加了公審大會,耿如云主持召開了公審公判大會。公審大會上,憤怒的人們高呼“處死兇手,為烈士報仇!”“血債要用血來還!”口號聲像山呼海嘯一樣,震天動地。劉胡蘭的母親胡文秀和其他幾位烈士的親屬,分別上臺控訴了兇手的罪行。大會歷數劊子手張全寶和侯雨寅的滔天罪行,公開宣判其死刑并立即執行。
參與殺害劉胡蘭的另外兩名罪犯即閻軍二一五團團長吳其華和該團一營營長馮效翼,于1948年夏季,在解放晉中平原諸戰役中,就已經被擊斃。至此,殘殺劉胡蘭等7位烈士的兇手,全部被擊斃或落入法網,烈士的在天之靈得到了慰藉。
(文章來源《榆林日報》2021年4月29日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