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戲曲概論》中記述,“明清時期,在陜西各地相繼涌現出了一大批戲曲作家,傳奇作家有王元壽、王異、李灌、李芳桂,其作品影響很大,流傳至今!蔽覀儗罟唷⒗罘脊疬有所耳聞,但了解王異的人很少,知道王元壽的人更是微乎其微。
王元壽和王異都是合陽黑池人,而且是親兄弟,他們生長在明萬歷崇禎年間,編寫了30多本戲曲,在全國很有名氣,得到眾多戲曲專家、文學家的贊揚。筆者近年來通過查找文史資料、與30多位老年人走訪,從王氏族譜和文史學家記載中得知他們兄弟倆的簡略信息。
《中國人名大詞典》中記載,王元壽,明末合陽人,字伯彭,號西湖居士。是明末劇作最富的作家之一。在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和祁彪佳《遠山堂曲品》收所著傳奇劇目23種。分別是:《北亭記》《 玉馬墜》《一輪畫》《擊筑記》《紫騮記》《將無有》《申流柱》《紫綬記》《石榴花》《莫須有》《寶碗記》《領春風》《郁輪袍》《鴛鴦被》《題燕記》《異夢記》《紫綺裘》《鸞書錯》《梨花記》《靈寶符》《玉扼臂》《空緘記》《紫臺怨》,另有明抄本《景園記》。還有崇禎八年編寫的《百寶箱》傳奇一戲,惋惜沒有增錄入《遠山堂曲品》。其所作傳奇,清尚存8種。目前只存《梨花記》《異夢記》與《景園記》,分別收錄于《古本戲曲叢刊》一、二、三集。其劇作特點是取材廣泛,故事情節曲折動人,結構匠心獨具,以奇巧見稱,善于刻畫人物,尤其是對青年女子的心理變化描摹入微。寫豪俠肝膽,不乏清麗婉轉,有傳神傳情之妙。明代戲曲評論家祁彪佳說:“伯彭善為兒女傳情,必有一段極精驚處,令觀者破涕為歡!彼P下的王昭君、柳永都被時人稱為傳神寫照的典型,文筆工麗、清新。《遠山堂曲品》列他的全部劇作為“能品”,并稱他是“匠心獨構”的傳奇大家。湯顯祖曾對《異夢記》詳加評點付梓;馮夢龍、楊居寀、陳繼儒等晚明戲曲評點家,也刻印過他的作品。

王元壽早年中舉后,終生不仕,潛心戲曲創作,中年曾結識了不少文人學士與戲曲家,晚年歸里,生活十分困苦,似有朝不保夕之狀。這些都在他晚年的劇作中有所反映。如《北亭記》所寫李會伯的艱辛處境,《郁輪袍》所寫王維和《領春風》所寫柳永的功名未遂、懷才不遇,都是他自己的寫照。從現實劇《申流柱》中,可以看出他在晚明激烈尖銳的政治斗爭中的態度。劇寫耿如杞在魏忠賢勢焰赫赫的情況下,竟不拜逆閹生祠,被捕后,登檻車,士民送哭至百里外,慷慨赴義,撼天動地。在當時眾多的“傳時事”劇中,幾可與李玉《清忠譜》媲美。
曾任文化部長的鄭振鐸先生在《中國文學史大綱》中對王異是這樣記敘的,“王異,元功,合陽東南區人,萬歷年間著傳奇三種,考詞曲之興,明之中葉,為南方作家最盛時期,陜西僅此一人”。還有《合陽文史資料》中記載,王異為合陽東南鄉人,考學多年不第,后隨兄長王元壽學習戲劇創作。李靜慈是合陽有名的學者,他曾是陜西省戲曲研究工作者、劇作家,在他的《戲劇人生》一書中敘述,王異一生創作大型傳奇戲曲有7種,分別為《弄珠樓》《檢書》《花亭》《保主》《看劍》《瑪瑙簪》《靈犀珮》(此劇改編為《水滸》《種玉》兩種)。另外,還創作了不少散曲,收錄在《太霞新聲》。這些作品在東南沿海的江浙兩省流傳較廣,杭州凝瑞堂在崇禎年間刊刻過他的不少劇本,《花亭》與《保主》分別由昆劇、秦腔多次移植演出,至今盛演不衰,《弄珠樓》收入在《古本戲曲叢刊》。著名戲曲理論家王國維稱贊王異的劇作“用詞恰當,無一可刪處,演之盡可悅目。他的劇作格善變,調善轉,所寫生、旦人物通本不脫豪俠志氣,洗脂粉之病,這在充斥兒女柔情蜜語的晚明舞臺,實屬難能可貴。”足以說明他在戲曲方面的地位和貢獻。
秦腔《花亭相會》劇照
王元壽、王異是黑池人,創作了好些傳奇劇作,得到眾多的文化學家高度評價,為什么過去當地從沒有人說起,黑池王姓分散居住在黑東、黑西、北黑、南洼、彭城和王家凸五個村,大多是先祖“王寶”的后代。兩位劇作家會是哪個村?王異戲曲創作在合陽近年來的文史資料中偶而可見,為什么當地從沒有見過王元壽的資料介紹?
1981年,筆者在黑池公社文化站工作期間,請教原陜師大講師王石真先生。據他口述:“王元壽、王異是全國有名的戲曲作家,就是咱村人;王異還叫元功,和王元壽是同胞兄弟,他曾幾次考試未能進取,改名叫無功,后隨他哥元壽學習戲劇創作。元壽的戲曲創作數量在明代作家中首屈一指。元功學寫戲曲有靈氣,作品有不同風格。他們兄弟倆青壯年時期在南方很有名氣,咱們當地人為什么沒人知道?這是因為1929年大年饉,黑池是重災區,嚴重的地方,十家就有七家絕門,十個就有八九個餓死、逃亡。加上瘟疫,不要說留有什么文字記載,一些人連自己前三代也說不清。”
3年前偶然間從網友空間轉載的《黑池王氏南分家譜》中看到,“元功,十六世孫”,這個元功會不會就是戲曲作家王異?去年3月,村上復修“王氏祠堂”,在建設中,筆者通過召開座談會并與村上老年人走訪,從中得到600年前黑池王氏先祖和兩位明代戲曲作家的簡略信息。
據黑池王氏族譜和相關文史資料記載,明清時期的黑池王氏家族,出有驍騎將軍4人,協將、舉人、文魁、武魁、秀才120余人。由于自然災害,人們保留的文字記載和族譜非常少。走訪過程中,村上年旬九十的王茂文先生告訴筆者:“我小時候聽村里王沖山老人(王合均之爺)講,在他小時候聽村里人說,咱們村有一個叫元功的人,青壯年時跟他哥外出闖蕩寫了不少戲本,傳說元功住大巷,是王氏家族‘四老門’(璋、璣、洽、琇)的后代!备鶕淖钟涊d與傳說,既然明確元功是黑池王族世孫,那么其胞兄元壽無疑也是現代黑池王氏前輩。
說起元壽、元功為何本地人無人知曉,經過分析,一是從歷史社會來看,元蒙統治者推行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廢除科舉,不僅斷絕了知識分子躋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們貶到只比乞丐高一等的地位。文化人在無奈之中,只有到勾欄瓦舍去打發光陰、尋求生路;二是從歷史觀念看,古代人的理想是學而優則仕,只有高官、舉人、秀才會高人一等,所記傳頌,而王元壽早年中舉,終生不仕,王異屢試不第,兄弟倆潛心戲曲創作,無疑無人知曉;三是從歷史地位看,戲曲創作只是業余愛好,在古代專業從事那是落魄文人才會為之,如果加入唱戲、賣藝就會被人稱為“下九流”,以過去的當地風俗,死后不能埋祖墳,進祠堂,入族譜。元壽、元功從事戲曲創作藝術,人們誤認為他們落魄了,也在情理之中;四是過去人看戲只看劇情、演技,唱戲人文化程度普遍低,只記唱詞、臺詞,沒有人關心劇作者。所以,自然也無人知曉明末著名傳奇作家王元壽、王異兄弟倆了。可以說年饉災害對人們造成了歷史的斷層,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文化傳承造成了滅頂之災。
|